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志记载史实历来以行政区域为界,因此,地域性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属性。所谓修志“不越境而书”,一般来说就是不要超越现境记述史实。不越境而书”规定了地方志“自书本家事,不记外乡人……”。地方志为何要“不越境而书”,并将其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呢?这是由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越境不书”是方志编纂的传统理论,但第一届修志时,一些方志专家对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对方志之“方”认识不同。续志时要不要坚持“越境不书”这一传统理论,需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研究。下面,就“越境而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吉祥 《福建史志》2007,(6):34-36
顾名思义,“地方志”记述的对象就是“地方”(主要是具体政区)。传统志书对记述“地方”所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越境而书”,严守区域范围。但是地方志是否只能写本级行政区或只限于本政区范围内的所有事物呢?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误将政区范围当做地方视野的全部,地方志就成了只记本地的“坐井观天”式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王登普 《宁夏史志》2006,(1):22-23,31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记述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5.
首轮志书大多承袭了旧方志的传统理念,记载的内容一般都不超出地域范围(根据行政区域所确定的范围)。而第二轮志书主要记述改革开放带来日新月异的大变化,要想全方位反映一个地区的全貌,充分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就要适当地越境而书,使修志工作与时俱进。本文以第二轮修志中的“在外温州人”记述内容为例,谈谈如何记述在外本籍人的创业...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首届区志编纂业已全面铺开,如何界定区志的记述范围?这是许多修志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涉及拟定篇目及搜集资料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方志有不可“越境而书”的戒条,但自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越境活动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因而,编修区志一方面要体现地域性,  相似文献   

7.
周华 《广东史志》2004,(2):19-21
深圳市首届区志编纂业已启动,如何界定区志的记述范围?这是修志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涉及拟定篇目及搜集资料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方志有不可“越境而书”的戒条,  相似文献   

8.
大家知道,地方性,是地方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为了更好地体现和突出这一特点,千百年来,在志书编纂中产生了一条重要原则,叫作“不越境而书”.在旧时代,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下形成的那种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缓慢,交通阻塞,通信落后,国家闭关锁国,地区相互隔绝,人与人之间“各人自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使志书编纂做到“不越境而书”是很容易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不越境而书"及其乃中国地方志传统编撰原则说法之滥觞进行了考证。然后梳理了第二轮修志以来针对"不越境而书"产生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归纳如下:一种是坚持"不越境而书",并对"境"的含义进行发挥阐述;一种是认为可以"越境而书",但又分为适度"越境而书"和将其作为第二轮修志通则两种态度。最后文章分析了该讨论产生的原因与意义,阐述了作者的思考意见,并结合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率先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编纂《深圳市志》,经济转型对志书记述范围有重大影响。根据经济转型的现实,突破志书传统模式,进行科学分类,在遵循志书基本原则下,适当“越境而书”,反映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态势。  相似文献   

11.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书写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二轮修志工作在全省紧锣密鼓地展开,稳步推进,势头良好。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二轮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本轮修志因区划调整所涉及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层态,地方特色彰显。如何处理好区划调整与记述范围是当务之急。第一轮修志提出了"不越境而书"的一个编纂原则,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通例,基本界定了区划调整和记述范围的关系。"不越境而书",有两层含义:一是境内的事物,不管其行政隶属关系如何都应入志,中央、省、市属单位在本地的有关情况均应收入志书,以体现地情的完整性,资料的利用上,上级驻地单位宜略不宜详;  相似文献   

13.
余丽芳 《广西地方志》2005,(2):13-15,36
增强续志信息含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修志者在把握志书的地情性、时代性、历史性、百科性、人文性等几方面,增强志书信息的特点和特色;通过突破志书“越境不书”、“宜粗不宜细”等记述原则的局限,实现志书内容的表现形式的改观,达到增强续志信息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志书应灵活运用"不越境而书"这一传统修志原则,应"越境而书",与时俱进,"越境"收录与境域内在区划、经济、教育、文化、人物、风俗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充分反映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不越境而书”是修志的一大规则。随着社会主义时期第二轮修志的展开,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一原则重新引起了方志界同仁们讨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方志》1990年第2期刊登了许力《谈谈地方志的“越境”问题》的文章。许文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行政区划线作为入志或不入志的唯一标准”,或者说,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越境”而书的。 地方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可以说是编修地方志的根本性原则。方志,即一方之志,这个“方”是严格受到一定行政区域制约的。方志界的同志常说,志书最忌“越境而书”。“方志既然以地域为重心,依据行政区划范围,就当把遵守疆界线,作首要的基础,所记事物控制于内,不得随意超越”  相似文献   

17.
通过成都市《武侯区志》编纂工作的实践表明,篇目是志书的灵魂;编纂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资料是志书之价值所在;体现特色,才能使志书具有可读性。越境不书,述而不作,横不缺项、纵不断线,避免重复记述,客观记载负面事物等需要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8.
第二轮志书编修中需要探索与研究的5个共性问题是:1·改革与开放是两个问题,应分开记述;2·要准确、客观地记述负面信息;3·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客观实际来处理越境而书;4·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以事系人的力度;5·要确保大事记的时限范围与志书上、下限相吻合,并以纪事本末的记述形式来设立大事纪略。  相似文献   

19.
春秋书法与史志类出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书法是源于《春秋》一书的记述原则,它是中国史学一大特点,对史志类出版物影响甚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书法传统加以继承和革新,是史志编辑与出版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春秋书法的含义古人视方志为史之流。方志编撰者奉春秋书法为楷模。所谓春秋书法,导源于孔子对史官记述的一段评论。周匡王六年、鲁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国兵变,赵穿攻灵公了桃园。赵盾时为正卿,未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太史董狐记述“赵盾找其君”,以示于朝。赵盾说,不是这么回事。董狐对答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  相似文献   

20.
志笔不能越境而书,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但人们在编纂实践中,具体看法、作法不同。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供修志同行参考。 地方志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其记述范围的,否则,不成方志。这里所说的行政区域,只能以现行区划为准,这是由修志的目的所决定的。志书的功用,首先在于资治,“使后之从政者得以正镜旁鉴,循轨继辙,为兴革治理之准则”(黄炎培编纂的《川沙县志》序二)。如果我们随意超越今日所治疆界而书,就会引起邻国邻省之间的纠纷。其次,历史上疆域变动较多,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