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其基本方面是积极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战,但这种支持和援助却始终是以服从苏联本国利益为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只是在抗战时期的不同阶段,其侧重面有所不同。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全力支持中国抗战,并及时提供大量的援助。然而,苏联政府和斯大林在对华政策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已有所表现,这就是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希求以国民党的力量拖住企图东进的日军;苏德战争爆发前后,苏联政府和斯大林的民族利己主义倾象日趋严重,为了避免全线出击,腹背受敌,苏联与日本签订了  相似文献   

2.
3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史学界正在深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须对这时期的美国外交有宏观的了解,而这正是我们过去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本文试图以美国外交为背景,对抗日战争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3.
赵士国 《世界历史》2007,2(1):91-97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须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顾莹惠[本栏目特邀顾问:孙宅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  相似文献   

5.
1918年一战结束之际,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在给国务院的密电中指出,在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如果中国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引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这个战争预言,不仅是芮恩施本人的看法,也代表了当时在华美国侨民群体的主流意见,反映出一战结束之后美日两国在华利益竞争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芮恩施的战争预言,揭示出二战的东方缘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战前后,芮恩施既是“门户开放”政策的重要阐释者,也是美国威尔逊政府对华政策的实际执行人,其基本思想是“联华制日”。至冷战初期,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转变,芮恩施的“联华制日”外交思想才逐渐被美国政府所摈弃。  相似文献   

6.
孙志强 《沧桑》2012,(5):40-43
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历史上两国都是在近邻的强大文明的辐射下发展起自己的文化,战争中,两国都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而后又在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崛起。两国崛起的相似原因主要有战争给两国带来新的"机遇";美国对日德的扶植;两国强大的国民精神以及积极稳健的国内政策。研究日德崛起的相似性,可以为我国发展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德日比较看日本为何不能坦诚地反省侵略战争林治波德国与日本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和东方的战争策源地,战争的结局是他们都遭到了彻底失败。战争结束了,两国都面临着对法西斯主义和侵略战争的反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两国的政治、军事走向,而且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论日本侵略战争文以明(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整整半个世纪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学者对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法西斯国...  相似文献   

9.
应从世界全局的高度评价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赵鸿昌,姜桂石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问题,各种论著颇丰,但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其争论所在,是如何评价问题。因此,运用正确的观点、方法评价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仍然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战争中,3000多万同胞死于战火,为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战争中,国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到处都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战场。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在抗战时期属于大后方,但是宁夏回汉各族人民通过各种形式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发动群众,开展全民抗战,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它所带来的苦痛至今仍使世界人民记忆犹新。然而同样作为战争罪魁祸首的德国和日本对其战争罪行的反省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恳切认罪,做出各种努力以取得受害国家及人民的谅解;而后者则百般推脱,极力掩饰甚至美化其侵略行径。造成德日两国产生这种认识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战胜国对德日两国的改造程度不同及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和斯大林最初都没想把对方作为盟友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是战后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延续,而苏共对中共的立场,又是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组成部分。就夺取全国政权而言,中共胜利的起点在抗日战争的末期,那时,中国是一个苏联与之接壤却无法纳入其势力范围的大国。在战争期间(特别  相似文献   

13.
泰平组合是20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史上经常可见的名词,该组织的出现、发展以及消失,都是以日本陆军的对华政策为动力的。1908年,以日本与德国在华军火市场竞争为背景,泰平组合由陆军催生;1911年辛亥革命之际,以日本陆军对华分裂政策为背景,泰平组合充当了日本对华国策的工具;1917年和1918年以日本陆军的对华武器同盟、军事同盟、援助段祺瑞政策为背景,泰平组合扮演了寺内内阁对华政策纽带的角色。泰平组合在20世纪初期日本对华军火贸易的活动中,是日本陆军对华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相似文献   

14.
李少兵 《史学月刊》2000,5(4):66-72
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阀侵略的战争,它还是一场中日两国全面敌对的战争,中日各阶层民众都深陷其中,两国佛教人士也不例外。战争伊始,佛界爱国人士就对日本侵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揭破其侵华理论。为解除教内人士的顾虑,他们还引证佛经,说明杀敌护国并不违背佛教戒律。对于战时日本佛教界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行为,他们还进行了抨击。较之同期国、共两党的抗日理论,佛界爱国人士的抗敌思想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但其意义仍是积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在二次大战中,日本和德国是盟国,是法西斯轴心集团中的两个主要国家。但日本的实力不如德国,难以在远东单独与反法西斯盟国抗衡,它力图借助德国的力量来达到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目的。因此,日本在战争期间对外政策的基石是与德国结盟,以便互相配合,采取协调行动。然而,在整个战争期间,日德两国却始终是各自为我,各行其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我先后参观过德国、日本两国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念馆,发现两国虽然同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也同是这场战争的战败国,但两国纪念馆的主题指导思想却截然不同。1992年8月22日-9月6日,我作为中国环境代表团的成员,曾经访问东西德统一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我们既访问了德国城乡,又参观了世界著名的《波茨坦公告》会址、波茨坦博物馆,还参观了德国议会大厦等。  相似文献   

17.
台儿庄战役及其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韩信夫台儿庄战役是我国抗日战争初期取得辉煌胜利的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战役既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次单独的战役。本文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后一部分是对这一战役的评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  相似文献   

18.
李波 《文史月刊》2012,(7):70-71
法德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两国均为西欧大陆上实力最为强大的民族国家。相邻的地缘政治现实,相悖的民族国家利益,使得两国在确立长期和平以前一直处于不断争斗的状态。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对此前属于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吞并更使两国的对立达到最大化。阿尔萨斯-洛林的归属权问题成为法德和解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9.
奚庆庆 《安徽史学》2015,(4):120-131
新中国建立前夕,鉴于英美在华的利益侧重点、外交传统以及与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历史关系存在不同,两国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分歧,最终在诸如是否撤出中国、是否对新中国实施贸易管制以及是否打破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等系列问题上立场迥异,争执激烈,并最终各行其是。根本而言,这是英美经通盘考虑后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出的政策抉择,同时也是两国不同的外交传统在对华政策层面上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杜勒斯是美国对新中国“和平演变”策略思想的倡导者。因为这一缘故,杜勒斯在巾国几乎家喻户晓。而另一个与美国对华政策关系也十分密切的国务卿——杜鲁门政府的第二任国务唧——艾奇逊却几乎被人们遗忘。实际上,后一个国务卿,即杜鲁门政府的国务卿艾奇逊,才是美国对新中国“和平演变”政策思想的真正倡导者。而杜勒斯,不但不是美国对新巾国“和平演变”政策的倡导者,恰恰相反,其人并不特别推崇对新巾国奉行“和平演变”政策,更未将其贯彻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践中。本文拟比较分析新巾国成立头10年艾奇逊与仕勒斯两位美国国务卿的对华政策思想及其活动,以说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