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元与朝鲜半岛高丽政权的关系十分密切。初期,由于蒙古民族的扩张本性,朝鲜半岛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高丽在蒙古扩张中的战略意义,使得蒙古前四汗对其武力相向,后期由于双方统治者的更换,成为双方关系的转折点,两国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交往。  相似文献   

2.
大金和宋、高丽、西夏、蒙古为邻,相互间有密切的往来,长期形成的总方针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历史趋势?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一金廷对四邻,并非毫无区别,一律对待,也不是一味的扩张或征服,在相互碰撞中,形成独具一格的战略方针,可概括为北守南进4个字。对高丽、西夏、蒙古等国,采用北守政策,北守中,又可区分为两类。对毗邻高丽、西夏,采用敦促“内附”与和睦相处的策略。太祖到海陵王亮时期,解决了高丽、西夏对金的附庸关系。天辅元年、三年两次对高丽发出国书,诱使归顺。军事上竭力避免摩擦,直到天会二年(1124年)太宗在诏令中还提出约束:“敢先犯彼者,虽捷必罚。”高丽终于在天会四年“内附”。天辅六年(1122年),夏  相似文献   

3.
双城总管府是蒙古在高丽东北部地区设立的统治机构,一直存在到元末。双城总管府主要由归降蒙古的高丽人世袭管领,元廷派达鲁花赤进行监临控制。双城总管府的设立对元丽政治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春海 《安徽史学》2021,(5):121-129
在蒙古将征服高丽正式作为目标前,高丽人出于对"夷狄"的不认同,不承认"兄弟之盟"事实的存在,代之以"约和""和亲"的话语.在将征服高丽正式作为目标后,蒙古人亦不承认"兄弟之盟"的存在,而以"投拜"话语置换.正式臣服蒙古后,同盟史与高丽人在认同背景下建构的臣服史之间存在张力,他们又试图对之进行重构或覆盖.但在某些关键时刻,高丽人又会将同盟史的记忆唤起,发挥其特殊功用.  相似文献   

5.
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八月高丽行辽重熙年号,重新恢复与辽朝的使者往来。辽朝于次年遣使册封高丽国王,至天祚帝天庆十年(1120年)最后一次遣使高丽为止,为辽朝遣使高丽的后期。此时期辽朝共遣使高丽173次,其中东京使24次,约占总数的13.9%;使者姓名可考者166次,约占总数的96%。现综合相关史料,对辽朝遣使高丽的后期情况进行梳理,并编写年表,大致反映出后期的遣使情况。  相似文献   

6.
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八月高丽行辽重熙年号,重新恢复与辽朝的使者往来。辽朝于次年遣使册封高丽国王,至天祚帝天庆十年(1120年)最后一次遣使高丽为止,为辽朝遣使高丽的后期。此时期辽朝共遣使高丽173次,其中东京使24次,约占总数的13.9%;使者姓名可考者166次,约占总数的96%。现综合相关史料,对辽朝遣使高丽的后期情况进行梳理,并编写年表,大致反映出后期的遣使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内容简介进入14世纪,蒙古帝国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随着蒙古帝国的式微,出现了大范围的骚乱。本书对蒙古帝国衰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勾勒了14世纪60年代东北亚各方势力,即帝国皇室、高丽王室、中原地方武装和叛军首脑在跌宕起伏、暗潮汹涌的风云中此消彼长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8.
洪武初年,明朝、北元政治中心皆处于东部,对地处东北亚的高丽十分重视,极力经营。洪武五年之前,明军在东北亚的势力逐渐增长,压倒北元的传统影响,高丽恭愍王王颛断绝了与北元的联系,结束了元朝、高丽传统的以政治联姻为纽带的政治联盟,与明朝建立了以"华夷秩序"为纽带的新的政治联盟。洪武五年"岭北之役"后,王颛面对北元复兴的态势与国内亲元派势力的再次活跃,采取了与北元暗中缓和关系的举措,后又在无法彻底倒向北元的情况下,选择彻底倒向明朝,征伐耽罗蒙古人,但却因此激化了与国内亲元派权贵的矛盾而被杀死,重新由亲元派权贵掌权的高丽倒向了北元。  相似文献   

9.
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天赞元年(922年)首次遣使高丽开始,至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八月高丽行辽重熙年号为止,为辽朝遣使高丽的前期。此时期辽朝共遣使高丽69次,其中东京使10次,约占总数的14.5%;使者姓名可考者55次,约占总数的79.7%。现综合相关史料,对辽朝遣使高丽的前期情况进行梳理,并编写年表,大致反映出前期的遣使情况。  相似文献   

10.
李穑一生三次来到元朝都城大都:至正八年,他到国子学游学;至正十三年参加元朝科举考试;至正十五年,任职元朝翰林院经历,次年初弃官回到高丽。李穑在中国学习、工作期间,广交科举同年、大都官员和一般士人以及生活在大都的高丽僧人、出仕元朝的高丽官员。这种丰富的人际关系网络对他在大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给予了支持。另外,李穑还融入崇尚诗文的大都士大夫群体,李穑的诗作成为其社会交往的媒介以及元朝与高丽政治、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