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昔日哈尔滨     
19世纪末,本地人管这地方叫"哈拉滨".直到20世纪30年代,农村人还叫这里"哈拉滨".俄国人叫"哈拉滨乜",日本人叫"哈路滨".  相似文献   

2.
<正>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前,在这一段时期,哈尔滨松花江段的鱼类特别多。原因是人类的活动,遗留在江中的食物越来越多(江水尚未出现大的污染)引来大量鱼类在这里觅食和繁殖。20世纪是哈尔滨市第一次出现的“全盛时期”,渔业生产也是第一次高潮。30年代前后几年里,鱼的价格非常便宜,手掌大的鲫鱼只卖到3分钱1斤,吃者甚少,产量过大,主要是人口少也有关系。一般情况,小鱼现抓现吃就可以,无需花钱去买。在松花江边,每当清晨散步时,就会看到江中数十条渔船在各自忙碌着。渔船不是太大,大约五六米长,不足两米宽,船头有平板,人可以站在上面撒网;中段是“水槽”,可供放养活鱼;后段有船舱,可供睡觉或休息;船尾底部可站一人摇櫓(用双桨摆船)。江中的所有渔船都是一个样子。一般,渔船上都是自家人,也有雇工或两家合作的,每条船上只需两个人,一前一后,船头的撒网,船尾的摇橹,相互配合作业,十分默契。多数是夫妻,丈夫在前台撒网,妻子在船尾摇橹、协助撒网和掌握方向(还有父子船和兄弟船)。天一放亮就起来打鱼。撒网是力气活,需要平衡能力,稍不留神会掉下去的(平台约1平方米),站在上面负责撒网、牵住网绳、拉网和拿鱼(放在水槽里)。然后要清理网中的杂物(如水草、树枝、小木头等等),还要把网整理成撒网前的形态。用的网是较大号的旋网,是打鱼专用的(在岸上很难撒出去),撒开成圆形,直径约1米(是用线绳编织后,再用鲜猪血浸泡过的),加上周边的铅坠儿,沾上水后很重,一个人的力量不够,撒出去不成圆或没有完全张开,捕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看打鱼的很有意思:撒网时两个人都骤然紧张起来,摇橹的马上把船头调过来,船头对岸边方向,当撒的网从空中向下落的一刹那,后面摇橹的立即用“木钩子”(树叉做的)把网的一端(相当于船身长)勾住,使大部分散开的网落入江中,一少部分网边挂在船帮上。这样,在水下形成“网帘”。摇橹不再摇了,只掌舵使横着的船顺流而下,大约流过一二百米的时候(船头牵网绳的会明显感到有多少鱼碰上了网),这时,前后一起松开,使网全部扣入江中,形成一个“天罗地网”,把这些鱼罩住。这是因为鱼的本性是“顶流上”,当它们撞上网时仍不退却,后来的鱼也跟着顶流撞网,当鱼网完全收口时,鱼儿已经“难逃法网”了。  相似文献   

3.
趣话酥油茶     
强舸 《中国西藏》2013,(5):82-83
酥油茶是藏族的传统饮品,在高寒缺氧的西藏,富含脂肪的酥油既能提供热量,又能外用保护皮肤,是藏族人民抵御严寒的关键。而对我们这些内地来客来说,酥油茶还有"抗高反"、"治感冒"、"治头痛"等许多神奇的功效。很大程度上,酥油茶已经成为了藏族的一种象征。一手糌粑,一手酥油茶,藏族同胞的这一形象早已通过无数文学作品深入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4.
门神趣话     
  相似文献   

5.
土地爷趣话     
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由来已久,旧时,乡村都建有土地庙、供奉土地神。北京建有地庙,明清两朝皇帝每年夏至或国家大庆都要在地坛祭祀地神,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民间传说土地神是管理一版小地面的神,称为土地爷爷、土地公公.简称土地。“文化大革命”前,汉族聚居的乡村庄头随时都可见到用石板、木板和砖瓦砌成的小庙,讲究一点的砌成小屋,  相似文献   

6.
青梅趣话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相似文献   

7.
趣话酒保     
酒保是中国古代饮食市场上接待顾客的侍应人员。它的称谓变化较大,先秦时期大多叫做"酒保";汉魏六朝又出现"佣"、"佣保"、"酒家保"等称呼;隋唐宋元时期有了"过卖挡头"、"店家"、"行菜者"、"下番人"等名称;明清和近代一般又改称"店小二"、"店伙"、"小伙计"、"堂倌"等。古往今来,他们主要从事门前迎宾、安座问好、提瓶献茶、介绍菜单、斟酒布菜、结算账目、送客出门、清席检场等劳务,有时还要送菜上门、催讨欠款或者是承办客人临时委托的事情(如购物、请人),相当琐碎。  相似文献   

8.
面筋趣话     
太湖边的吴县市渡村一带,不论在过去经济萧条过紧日子的年代,还是今天市场繁荣富裕的岁月里,每逢节日团聚、祭祖,凡是请客吃饭,都要汰面筋。用自种的小麦汰面筋和自腌的咸肉,或自养的鹅,烧上一大锅,装上几海碗,吃了添,添了吃,吃饱为止,豪放舒畅,满口留香,那种浓浓的乡情,让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9.
邮票趣话     
李伟新 《文史天地》2002,(12):54-54
自1840年5月,大英帝国发行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邮票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发行各种邮票。其间,闹出了不少令人捧腹的邮票笑话。1900年,智利发行一枚哥伦布头像的邮票,画面把这位伟大的西班牙航海家错绘成须髯皆无的少年。  相似文献   

10.
昔日汉正街     
我是在汉正街土生土长的.在这里生活了近80个春秋,汉正街昔日的情况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特作此文.昔日汉正街商业经营的品种几乎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经营性质有行栈、批发商、零售商.行栈方面有粮食、牲猪、瓜果蔬菜、鲜鱼、药材、山货等.行栈一般的只是起个掮客的作用,“行不吃货”这是条行规.收益主要是靠佣金,称之为行佣.我家是经营牛皮山货的.如一笔黄狼皮的生意,双方成交之后,提取3%的佣金.所以有人戏谑行钱为“两个肩膀抬一张嘴”.  相似文献   

11.
《江淮文史》2001,(1):17-17
自古以来,女儿出嫁,父母为其置备一份丰厚的嫁妆,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却有一些名人为女儿准备的另一种“特殊”的陪嫁,令人称道且传为千古美谈。  相似文献   

12.
藏邮趣话     
西藏地方邮政实行以邮票作为邮资投寄信函方式为特征的现代邮政,开始于1912年5月,这之前一直是沿用古老的邮驿。其背景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于1910年2月因清军入藏在英国唆使下逃往印度,于1912年5月返藏,在印度住了两年多。在印度期间,十三世达赖接触了一些新鲜事物,返藏后即决定兴办水电、机械、银行和邮电等实业。同年5月便在拉萨、江孜、日喀则成立了扎康(邮局),同时发行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共6枚。截止1959年西藏地方邮票废止,历经四十七个年头,共发行了5套邮票。邮票发行虽少,但趣话颇多。 邮票破开使用 我们看到西藏在民改以前的实寄封上常常贴有1又2分之1、1又3分之1或1又4分之1的邮票,这些邮票都是完整邮票剪开使用。好好的邮票为什么剪开使用呢?其原因有二:一是西藏地方政府发行的邮票虽然也有几种不同面值的票面,但在邮局实际操作中仍不敷用;二是当时印刷条件极为困难,增加每套邮票面值  相似文献   

13.
泽川 《文史月刊》2011,(9):38-38
印第安人把狗视为“天神”,对它无比尊敬和崇拜。 每年5月底的最后一天是狗节,当地居民会把自己的狗用鲜艳的饰物装饰起来,以示爱护之心。如果狗老了不能自己觅食,主人就得用最好的食物精心喂它;狗若死了,主人会痛哭流涕,并且为它举行隆重的葬礼。  相似文献   

14.
与儿趣话     
有一次,我和儿子到街心公园玩。蓝天上白云朵朵,地上灌木葱绿,花圃里鲜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是娇艳欲滴,红的,紫的,黄的,都在空气里发出或浓郁或淡雅的芳香。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生活的地方,西部以大小兴安岭、嫩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是阿尔泰语系东胡(蒙古)语族各兄弟民族(东胡、鲜卑、乌洛侯、乌古、敌烈、蒙古、阻卜、兀良哈、达斡尔等)生活的地方;东部地区以三江平原为中心,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生活繁衍的地方(肃慎、挹娄、勿古、靺鞨、渤海、女真、满族、赫哲、恰喀拉、乌第改等);  相似文献   

16.
昔日广益桥     
明清时夏口镇(即汉口)为我国四大名镇(夏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之一,是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为商业交通之重镇,原属江夏县,九省通衢之中心.汉口地区处于江河之畔港汊较多,往来交通需搭桥而过,在东堤与西堤之间建一本桥(今长堤街与东堤街)横跨花楼街之上,约二三年时间改建为石桥,东堤边有一家广益书店,因此而命名为广益桥.花楼街是当时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南来北往的回民来此定居繁衍生息,经  相似文献   

17.
庙会,是我国地方乡土民俗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历史久远,在唐代就已经存在。据新版《辞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是民间“市集形式之一”,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活动中心一般设在庙内,或在寺庙附近,以至村落集镇举行。由于旧时寺庙大都建在山麓清静之地,因此,许多庙会往往又与游山相联系。顾名思义,庙会包含有两大因素,一是与庙祀有关。因为寺庙所祀人物,除极少数传说中人物之外,其他或臣、或武将,他们生前对地方都有过功德,为后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18.
常江 《贵阳文史》2004,(2):52-54
中华路雏形出现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元代建顺元城,城北门在今省府路口,南门在今都司路口。从北到南这一短短街道,就是今天中华路的初始形态。  相似文献   

19.
昔日乞丐这一行,在三百六十行中也是一个行当。 旧社会,由于贫富不均,加之天灾人祸频仍,致使穷人沿街乞讨者不绝,这些人就叫乞丐,俗称“叫花子”,也呼“要饭的”。乞丐在一些古老的城市里由于常年不断,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个“帮”。 人们常说:“行有行名、帮有帮规”。乞丐帮也不例外,它的行名叫“穷教行”,江湖上称他们为“杆上的”。又因他们都是穷人,衣着破旧,面多垢尘,一手(扌汇)篮,一手拄杖(防看家犬咬伤),沿门乞讨,形象低下,故又有一美称叫做“灰窝的”。 丐帮帮头(即老师)称为“当家的”,二当家的称为“壶客”,入帮介绍人称为“文武先生”。那时,想加入丐帮这一行,也并非说句话就可以了,而是需有两个“文武先生”作介绍方可。入丐帮也举行收徒仪式,只是简单些罢了。所谓简单,就是不订立师徒合同,不具拜师帖,不明文规定学习期限,只是当众拜师即可。但是举行拜  相似文献   

20.
汉口沿江大道江汉路口有一座石头的大楼,现为武汉证券公司,这就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向我进行全面经济侵略的总部──日清公司。在它的右侧对面,现在的东方酒店,是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以后,控制我国优质工业用煤和动力燃料的“三菱洋行”。现江汉路21号原扬子江城市信用社,是日本办的台湾银行。日本的思明堂药房,在这栋房子的左斜对面。 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还在现在江汉路10号的原中国实业银行旧址,开设了“汉口银行”进行经济掠夺。现在鄱阳街口建造大楼处,原为日本的“三井洋行”。这些都是日本侵略者在江汉路上实施经济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