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治理在新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使得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和实施路径均有所变化.本文旨在通过辨析二者关系,总结与梳理乡村治理的演变趋势与现实困境,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乡村治...  相似文献   

2.
《攀登》2021,40(4):75-80
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德治纳入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中,不仅是农民的情感支撑,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关键。乡村德治建设有助于价值体系的重塑,增强新时代乡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村民的自觉参与意识,为乡村振兴集聚人、财、物等发展要素。新发展阶段乡村德治面临建设力度不够、内生动力缺失、成效难以落地等困难,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德治宣传力度并加大德治文化供给、挖掘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并重塑乡村德治价值内涵、激发多元德治主体的活力、构建多重激励机制提升乡村德治的成效,实现乡村道德伦理体系的转变,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实现乡村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攀登》2021,40(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乡村道德水平是治理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我国乡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在乡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稳步推进乡村道德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王玫 《区域治理》2022,(2):176-18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经济发展是根本,治理有效是基础.本文基于产业振兴面临的治理困境,结合山西省S县典型村有效治理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乡村有效治理助推产业振兴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挖掘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努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样本,全面开创产业兴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卢翠丹 《攀登》2023,(4):95-100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塑形”与“铸魂”的内在统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传统乡土文化的主体与载体的流失与缺失、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在秩序上的冲击,使得乡土文化呈现出衰弱和断层的现状。共同富裕新征程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迫在眉睫,振兴乡村文化,要理清楚文化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促治等手段,恢复乡村文化的造血功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攀登》2019,(6)
进入新时代,为了更高质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基本公共文化建设成为其重要内容和智力软支撑。近年来,青海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人才匮乏、农民文化主体地位缺失、市场化程度不够等。对此,本文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矛盾,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擘画了新坐标,绘制了新蓝图.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民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因此,要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用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为了维持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发展,依据法律、法规和传统习俗等,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是乡村多元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正确地处理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与不断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制度保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的指导、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在维持农村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乡村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乡村治理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彭本英 《风景名胜》2021,(4):0375-0376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并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之年,在这关键时刻,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马霞 《旅游纵览》2023,(8):118-120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甘肃省D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步。但整体来看,D县乡村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空间很大。因此,本文提出D县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魏欣 《旅游纵览》2023,(12):60-6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我国城乡关系深刻变革和乡村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对当前和未来“三农”工作重心的重新布局,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结合我国乡村民宿的发展形态,阐述乡村民宿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分析当前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乡村民宿发展经营策略,以促进乡村民宿为代表的旅游消费成为拉动乡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攀登》2021,40(4)
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助推美丽乡村文化以及培育生态治理主体等方面,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内容,更是乡村生态治理的丰富内涵。后脱贫时代的生态宜居建设被赋予新的内容要求,同时,具有缓解乡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压力,衔接生态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以及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创性意义。然而在乡村治理和乡村全面转型的后脱贫时代,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基于此,有必要从理念构思、资源转化、文化引领、体制保障以及体系健全等方面不断加强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从而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村史志在其中可以大有作为。具有存史、育人、资政功能的村史志是乡村治理专属的文化资源。编修村史志,可培育村民自觉,激发村民自治意识;善用村史志和村规民约,夯实乡村法治基础;挖掘村史志中的多元文化资源,以德治促进乡村和谐。用心编好村史志,充分用好村史志,尊重乡村文化之魂,促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使乡村治理体系真正植根于乡村,成为国家治理的稳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对3个乡村旅游案例地的分析和比较,探索新时代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以期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共享发展成果,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田如意 《旅游纵览》2023,(16):78-80
新型社会组织参与贵州乡村旅游村寨治理,是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旅游村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基层党组织涣散、治理能力不足、社会组织空心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旅游村寨治理的主要因素,探索新型社会组织嵌入贵州乡村旅游村寨治理的良性机制及可行路径,为贵州乡村旅游村寨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统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但是振兴乡村战略只有得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认同,才能激发他们建设乡村的精神动力和参与行为。影响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认同的因素中,既有认同主体自身因素,又有认同客体、社会传播和外部结构性制约,其中社会传播是影响农民认同的最关键因素。因此,重构农民群体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既要通过大众媒体和理论宣讲等外部传播,又要推动其在乡村社会的内生传播,并优化乡村振兴战略传播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营口市坚持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的原则,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严琰 《旅游纵览》2023,(19):118-120
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农民生产生活空间到权利空间的转换上,指出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聚焦社会相关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实践通常采用政府指导、资本下乡以及政府与资本合作共建三种模式。本文针对蕴藏在此类模式中农民空间收益权、使用权及公共资源享有权收窄这一现象,提出应当从差异化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及监督治理体系优化等方面施策,推动乡村产业的振兴及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21,(4)
定向帮扶"责任人"模式在结合了制度韧性和目标考评导向的灵活性后,利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实现了对贫困村的有效治理,解决了科层化治理带来的边际"惰化效应"。乡村振兴即将成为农村治理与发展新的发力面,帮扶"责任人"也必然根据现实变化重新定义其角色特性与职能特征。所以,阐明后扶贫时代定向帮扶"责任人"模式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村发展、农村治理中职能重塑和效用提升的转型方向,对于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的重要治理主体,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深入研究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对乡村精英概念、类型、演变历程三方面讨论的基础上,基于相关研究成果的逻辑性,系统评述了乡村精英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方面的作用机制,并梳理了乡村精英在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隐忧。总体而言,相关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存在明显的学科“烙印”,研究议题有待丰富。因此,未来研究应开展跨学科多视角研究,强化多源数据量化研究,立足中国乡村社会实践,丰富乡村地理学研究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