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三文谈了汉代注释书对句法关系、句型、句式、语义关系的表现,本文谈词类活用的表现.首先说明,“词类活用”是用的旧提法.汉语语法科学发展到现在,较为一致的认识,汉语词类跟句子结构成分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如动词、形容词做谓语外,还可做主语、宾语,名词做主语、宾语之外,还可做谓语.可过去汉语语法研究中长期受西方语言语法的影响,认为动词、形容词的职能是做谓语,做主语、宾语是“活用”;名词的职能是做主语、宾语,做谓语是“活用”(有的更认为是词类“转化”,说这种用法的动词、形容词转成了名词,名词转成了动词).笔者称“活用”,不是肯定这一名称,而是用此名称指名词、形容词做主语、宾语,名词做谓语这些语言现象.在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做了主语、宾语,尤其名词做了谓语,意义就发生明显的变化;对此,汉代注释书也作了注释,清楚的表现出其产生的新的意义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晓明 《神州》2020,(1):51-53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谓词性结构带补语的情况,补语大多由形容词充当,名词中只有时间处所名词可以充当补语。但在最近一段时期,动词性结构带名词作补语的情况却屡屡见诸新闻标题或报道中。本文试从汉语动词题元结构理论、汉语双宾语句、介词结构和“把”字句等角度就名词充当动词性结构补语的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3.
王月 《神州》2011,(3):92-93
作者在另一文中谈到“古代汉语的语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借鉴和套用外国人语法研究产生的。中国是先有汉语,后有语法。”古代汉语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现代汉语动词基本一样,是实词中语法功能较全面的大类之一,因为它是句子的核心,所以它的作用重大,语法功效重要。因此进行汇总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殷周青铜器中,往往有一种徽号,或单个存在,或夹以祖先考妣之名,或缀于铭文前后.这类徽号多见于殷末周初,总数无虑千计,容庚先生称之为“图形文字”.关于这类徽号的性质,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类徽号是以形体表达概念的,不是严格的文字,因为没有固定的读音,不能记录语言;另一种意见认为,这类徽号都是文字,只是有些字现在还不认识.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窒碍难通之处.若说它不是文字,其中个别成份确是和当时流行的文字一样,如(?)中之(?)中之(?)等,似乎都是有音可读的.若说它就是文字,其中的另一些成份又很难确指为何字,读何音,只是某种形象而已.而且各成份之间并无语法联系,不能成句,愚以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类徽号,从整体上看,是以形象反映概念的.其间的某些“字”,如果处于一个完整的铭文句子中.是有音可读的,但若组在一个徽号中,它  相似文献   

5.
上海博物馆藏竹简《缁衣》第十五简中有一个字形作雀,整理者隶定为“雀”,读为“爵”。此字在对应的郭店楚简《缁衣》篇中,字形为“雀”,雀、爵二字音近相通,《说文》:“雀……读与爵同。”读为爵是对的。但对此字如何隶定则值得讨论。对此字的隶定已有文论述,或说:  相似文献   

6.
很多语法著作把“为了”分归介词、连词两类。其划界标准是:后跟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了”是介词;后跟非名词性词、词组,“为了”是连词严理由是:名词、名词性词组“没有表述作用,不能成为一个分句,所以,‘为了’在这里是介词”;非名词性词和词组“有表述作用,可以成为一个分句,所以‘为了’在这里是一个连接分句的连词,表目的”。o介连两属说影响颇大。也有不少语法著作并不赞同这一说法,而将“为了”归人介词一类。然而他们似乎也都仅仅只是把它当作一种不同观点来对待,很少有人从语言的实际出发,对介连两属说之是否能够…  相似文献   

7.
志书篇目是由各个层次上的标题组成的。标题是编、章、节、目的眼睛。它用一到几个字的词或词组标明所记事物。体现所记内容。标题直接关系到篇目优劣.所以设计篇目要下功夫斟酌标题。拟订标题的方法,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标出该部分要记述的事物,不用任何附加成分。如记农业的分志标题直书“农业”二字.记教育的分志标题直书“教育”二字。拟订标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六点。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文字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出郭店楚简中的一些文字,我们已做过考释(说拙文《郭店楚简文字考释》,《中国古文字研究》待刊人文成后我们在进一步阅读《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些许想法,今成续考,以求正于方家。①《缁衣》26有林字,简文为:“虚大夫共,林人不敛。”裘锡圭先生按:“第一句疑当读为‘吾大夫恭且俭’”,甚是,下句“林”即“麻”之本字。《说文》:“林,葩之总名。”“麻,与林同。”《缁衣》36“白之石,尚可(磨)也。”“磨”字从“麻”作林。《成之闻之》8“君哀而处立”句,裘锡圭先生按:“哀下一字…  相似文献   

9.
一、商代十干名的起源和庙号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里说,“在口中及通观诸卜辞而知田即上甲微。”他把卜辞中的“田”字解释为“甲”字,并且认定(?)或(?)内的文字是甲、乙、丙、丁。自这种观点提出以后,受到许多学者的首肯,一般地认为,商代十干命名的制度是从上甲开始的。至于为什么用十干来表示王名或庙号,过去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简单地介绍四种解释,后来张光直先生在《商王庙号新考》中再次归纳古今学者提出的种种解释。我现在先简单地归纳一下。第一,生日说此说都依据于汉代以后的文献记载,如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徽商势力强大,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济的经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徽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贾而好儒,或“先儒后贾”,或“先贾后儒”,或“亦贾亦儒”。徽商别号和宅名的选取,也正反映了这一特点。别号,又叫别字,是古人除了名和字外的又一种符号。徽商别号中常见的字有庵、斋、亭、轩、堂等,它们都是建筑类名称,其中庵、斋还可引仲为书房、学舍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11.
标点古代文献,有时句中方位词的属上或属下,均合于语法,但文句意义却不相同.兹择其有代表性者十余则,辨析如下.(1)《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沛公与项羽北救东阿,破秦军濮阳,东屠城阳.”(768)按:句中以“东”字属下,方位名词“东”用如动词,义为“往东”.《史记·樊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史记》的《纪》、《表》、《世家》等部分时 ,常能看到诸如“秦伐我”、“魏败我于……”之类的句子。我们都知道“我”字是代表的某一诸侯国 ,但称“我”应是春秋战国当时人的语气 ,司马迁作为后人写《史记》 ,理应直呼国名 ,但他用“我”字 ,显然不合逻辑。不少学者以“我”字为司马迁作书时所依据的旧史原文来解释这一现象 ,其实这一说法很难成立。本文即是对此现象作出另一种解释 ,并进而对《史记》的部分资料来源作出一种推测  相似文献   

13.
这是学好辨析病句这一部分的基础和关键。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认为学生手里应该有一本比较实用的复习资料。我选择的复习资料是《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利用这一分类细致,将知识系统化处理的教辅,我先让从识别词性讲起。我认为,学生只有先了解了词性,知道了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什么是介词副词代词等等,才能有基础进一步理解并接受句子成分的划分,因为主谓宾有相对比较稳定的词性的词充当,如果分不出词性,那学生就无法分清句子主干,若分不清句子主干,就更无法识别成分搭配类型和成分残缺类的病句。  相似文献   

14.
秦艳 《神州》2013,(17):131-131
这是学好辨析病句这一部分的基础和关键。为了让学生便于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认为学生手里应该有一本比较实用的复习资料。我选择的复习资料是《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利用这一分类细致,将知识系统化处理的教辅,我先让从识别词性讲起。我认为,学生只有先了解了词性,知道了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什么是介词副词代词等等,才能有基础进一步理解并接受句子成分的划分,因为主谓宾有相对比较稳定的词性的词充当,如果分不出词性,那学生就无法分清句子主干,若分不清句子主干,就更无法识别成分搭配类型和成分残缺类的病句。  相似文献   

15.
三、鱼凫的构成及渊源根据文献记载,在蒲卑氏以前统治蜀地的古族名为鱼凫。关于鱼凫,史籍记载更少,仅《蜀王本纪》有“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名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以及“(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于湔。”等寥寥数语。鱼凫,其名由“鱼”和“凫”两个名词组成。“凫”字如前所述,即蒲卑之“蒲”,也就是一种鸟。《尔雅·释鸟》说:“舒凫,骛。”晋郭璞解释说:“鸭也”。实际上。凫字的意  相似文献   

16.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甲骨文中常见写作■等形的字。一般学者把它们都释作“衣”。这些所谓“衣”字多见於祭祀和田猎卜辞。自王国维以来,学者们大都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祭”之“殷”,认为是一种祭名(参看《甲骨文字集释》2721—2724页)。田猎卜辞中的“衣”郭沫若读为地名“殷”,以为指河南沁阳附近的古殷城(《卜辞通纂》635片考释,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2》496页),信从者也颇多。但是把祭祀卜辞中的“衣”读为“殷”,辞义多不可通。而且这  相似文献   

17.
从最近公布的新蔡葛陵楚简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是关于卜筮祭祷的记录,所记载的卜祭行为与包山、望山等楚简也并无大的差异。唯独有关“(既刂)”(从贾连敏先生的隶定)的记载,则完全不见于其他楚简,其用法也十分特别。在新蔡葛陵楚简中“(既刂)”字所构成的完整结构是“(既刂) 於 NP处所 NP祭牲1”(NP表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18.
戚伟良 《神州》2011,(9X):286-286
“被”字在现代汉语被动句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被”字的词性,学者们观点很不一致,目前主要有介词说、动词说、双重词性说。本文综述了各家之说,对现代汉语被动旬中“被”字的词性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南京市鼓楼区“一模”作文题是: 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在即将退休时总结出对人生影响最大的四个字:“要是”和“下次”。他说,我有许多病人,把时间花在后悔上,他们总是说:“我那次要是能如何如何就好了。”矫正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要是”改成“下次”就行了。一旦事情办糟了,应该对自己说:“如有机会,下次我一定要办好。”生活中,你有过“要是”和“下次”的经历吗?懊悔催我们反思,帮我们总结,但懊悔也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斗志。请以“要是”或“下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可以侧重于“要是”,也可侧重于  相似文献   

20.
“灵”、“修”(“脩”同)二字,《楚辞》多见,而诸家训释或异。如同一“灵”字,《离骚》“字余曰灵均”,王逸注:“灵,神也。”朱骏声则谓当为“良”之假借。同一“脩”字,《离骚》“恐脩名之不立”,王逸注“脩”云“脩身建德”,而洪兴祖则以为“脩洁”之义。同一“灵脩”,或二字分训。如《离骚》“夫唯灵脩之故也”,王逸注:“灵,神也,脩,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喻君。”或不分训。如陆侃如等说:“灵脩与后来所谓‘神圣’大意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