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凭借得天独厚的中东铁路枢纽的优势,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东北电讯中心之一。以此为依托,电报、广播和电影等电子媒介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陈为人等人与哈尔滨无线电台合作,共同创办第一家新闻通讯社——哈尔滨通讯社,开展革命宣传,这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1920年,全球的第一家无线电广播电台诞生在美国的匹兹堡,并命名为KDKA电台,KDKA电台的第一次广播是在1920年11月2日,它播出的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总统的消息。80年代开始,由于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了革命性的数字广播技术时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日、俄加紧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袁世凯为维护东北主权、利权,最早提出对东北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将军府制改为行省制,在东北全面推行新政。日俄战争后,袁世凯积极收复失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袁世凯不仅是东北改革的促动者,而且在东北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洋集团在东北推行新政,加强了东北的国防力量,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的作为,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媒介作为记录日常生活、关注突发事件的重要载体,其所刊发的文字以及图像资料成为后人认识、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文本.1910—1911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生的鼠疫是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鼠疫,前后持续了6个多月,波及大半个中国,死亡人数众多,给清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清末报刊媒体的新闻报道、评论不仅为时人及时了解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提供了便利,而且反映出疫情防控等重要讯息.人们借助媒体报道,对此次鼠疫传播、防疫卫所设立以及救治等情况有所了解,切实感受到了此次疫情传播的广泛与危害,从而认识到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因此,透过报刊媒体呈现的原始文字,可以从媒体的角度进行解析,从而扩展研究视野,加深对东北乃至中国鼠疫及其疫情防控的研究,为当今以及未来防控疫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孟亮 《黑龙江史志》2013,(10):59-63
孤立主义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在美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30年代,和平主义催化下的孤立主义甚嚣尘上,成为美国社会的主要思潮。随着无线电广播技术的产生发展,战地报道和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借助广播广泛传播,美国民众反战情绪减缓,孤立主义思潮逐渐瓦解。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员,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最终破产。  相似文献   

6.
近代东北区域城市发展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起步晚,但发展快。东北各省从中国城市发展最藩后的地区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只用了半个多世纪。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外力和内力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1931年,是东北地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体系租具雏形;1931年——1945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出现畸形的快速发展.城市体系初步形成;i945年——1949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在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和全面开发之时,恰逢欧美社会盛行消费皮草。本文着重利用中国旧海关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等一手资料,分析近代东北皮毛外向型市场体系的构建过程以及该贸易所造成的东北野生动物资源迅速减少、流行性大鼠疫等严重的生态和社会影响。落后地区在开发原始资源的同时,应当防御发达国家环境成本的转移,这是近代东北毛皮贸易带来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中国大量译介国外各种唯物史观理论书籍的时期,一本多译的情况比较普遍。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便是其中中译本较多的著作。民国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多种译本的广泛流行,对传播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时人注意到布哈林的理论中存在机械性等问题,故在将其作为知识资源时,逐渐扬弃之。深入考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理论扬弃,可以一窥民国时期国外同类理论著述影响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复杂面相。研究唯物史观在近代中国的构建,不仅应梳理理论内在的演变逻辑,也须梳理其文本传播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历程,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192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创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东亚第一台"让日本震惊起初,因国民政府财政拮据,电台发射功率仅为500瓦,还不及现在的县级电台。电波只能覆盖我国东南局部地区,而不能覆盖全国,这让作为"党国喉舌"的"中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倡导的放权改革,是中国工业发展进程中又一次探索。东北地区作为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此次放权改革对其影响甚大:一方面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推后,工业生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却促进了东北五小工业的大发展。此次放权改革背景下的东北工业体制经历了由收到放的不成功探索,其运行则经历了一个停滞与推进、徘徊与勃兴的逆向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卫星城学说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在抗战时期进一步传播。市政专家和工程、技术精英在引介卫星城学说时,紧密联系中国的现实和需求阐释其价值和意义。抗战胜利后,各大城市规划大纲中的卫星城方案,不仅保留了西方的印记,同时还有基于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现状的思考和探索。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传播与运用,呈现了近代中国学习借鉴外来理论的丰富图景,也为后来中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倚仗日本关东军,强行侵占了我国东北各地海关。中国东北地区长期出超的局面在1933年反转,并且入超额出现扩大趋势。伪满政权极力促进所谓的“日满一体化”,使得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更加向对日贸易集中。随着列强的经济利益争夺日趋白热化,伪满洲国逐渐步入统制贸易之途。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方文献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中国东北地方古文献学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以1927年出版金毓黻的《辽东文献征略》一书为主要标志.1942年金氏又出版一部《东北文献零拾》,虽然“所载多属文献资料,备作来日纂集东北史乘之用”(见该书凡例),但已注意到全东北地区的古代典籍文献和金石文献的搜集,变小乡邦“辽阳”“辽东”“辽海”为大乡邦“东北”.金氏一生的学术实践证明,他是开创中国东北地方古文献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发生于中国东北的朝鲜侨民双重国籍问题涉及中、日、朝三方。当时,中国东北、华北广阔的腹地容纳了大批侨居中国的朝鲜人,日本吞并朝鲜后,以朝鲜侨民属于日本臣民为借口,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朝鲜侨民的控制,由此出现了归化后的朝鲜侨民兼具日本国籍现象,其实质是日本制造的全面侵略中国东北的借口。  相似文献   

16.
闻山 《百年潮》2001,(2):48-54
回顾20世纪,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危险的时刻,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这一场浩劫。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凶暴最残忍的战争,日本侵略军是没有人性的野兽、豺狼。日本鬼子的炸弹这场战争是从我刚上初中一年级时开始的。那时我已懂得东北三省沦陷,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也知道东北有抗日游击队,  相似文献   

17.
杨育彬 《华夏考古》2004,(1):107-112
20世纪 2 0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考古学 ,是中国学术界成绩最为突出 ,对人类历史贡献最大的人文学科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 ,考古工作成为国家的事业 ,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考古学要走向大众 ,就必须做好传播工作。诸如新闻媒体的传递、出土文物的展示、文物保护的宣传、科研成果的普及和考古报告的编写等 ,其中考古报告是中国考古学发展与传播无可替代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8.
所谓的“民初”时期,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历史时期,共经历20年时间,是日本在中国东北政治、经济势力不断扩张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日本与东北经贸关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虽然在日俄战争后,东北南部实际上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在东北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起很大的支配作用,日本同中国东北地区的经贸关系被打上了宗主国与半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经贸关系的烙印。但总的来说,“九一八事变”前,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东北地区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在经贸方面有自己的利益,在对外交往中有一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9.
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这潮流,在2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1927年——1930年间,一次是在“九一八”之后的1939——1943年间。从现象上看,这两次移民高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有着相似之处;从实质上看,两次移民高峰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为标志,深入地研究这两次移民高峰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比较其特点,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认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前,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的概况、原因及其特点。 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历史悠久。纵观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以前的自由时期或自然时期;二是清末民初以来,尤其是20年代的自觉时期;三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时期的强制时期。 为了研究“九一八”事变对关内向东北移民的影响,必须首先回顾一下“九一八”事变之前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概况。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国时期,西方各国探险家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而以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尤为集中,这股探险风潮,愈演愈烈,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探险家和考察队中,对中国西北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最具名气的当属瑞典考察家斯文?赫定,他对新疆先后进行了五次探险考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后人留下数量可观的考察报告、探险实录、札记和图像资料等,这些均成为可供后人借鉴、研究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新疆历史、文化提供了具有研究参考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