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忆李新同志     
刘炼 《百年潮》2004,(10):37-41
读了<百年潮>今年第三期陈铁健同志<送李新先生远行>一文,我才知道李新同志已于2月5日仙逝了,一时间心潮翻滚百感交集,想起了许多许多:想起近半个世纪李新同志与何干之的真挚友谊以及对何干之和我在学术工作上的支持与帮助;想起我1994年以来协助他写回忆录时,他那谈锋似剑、思绪如潮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感佩他敢于说真话、直笔写真史的史学家的刚正之风骨……促使我写下这些文字再送李新同志一程,祝他魂归长天遨游大海!  相似文献   

2.
正李新是我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引路人,尽管已经离世14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旧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在其100周年诞辰之际,感佩、敬仰之情更是油然而生。李新1918年生于四川荣昌(今属重庆)。他的青年时期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四省(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后,又染指华北,中国的大好河山行将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面对此情此景,李新积极参加救亡图存的爱国学生运动,并被推为重庆学  相似文献   

3.
正我于1964年来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近代史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新先生也在近代史所工作。不过,当时还不到50岁的他,已经算是资历较深的老同志了,所以开始时,我基本见不到他。不久,整个学部都开始为到各地参加"四清"运动作准备,经常组织学习。其中有几次,李新先生来  相似文献   

4.
去年2月5日,正是大地迎春之际,86岁(1918—2004年)的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原副主任李新同志,伴随春风西行了。他是中央党史研究室自1980年建室以来,年过80岁的、担任过室主任的胡乔木(1912—1992年,80岁)、胡绳(1918—2000年,82岁),担任过副主任的廖盖隆(1918—2001年,83岁)和谢筱(  相似文献   

5.
1962年6月1日清晨,一艘以色列军舰驶入公海,一位海军军官走上甲板,将一个铁皮罐子奋力扔进了大海.罐中盛放的是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骨灰.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以色列人民不想让他的骨灰污染他们神圣的国土.  相似文献   

6.
正"我心里面总是放不下西藏,我想念西藏。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安放在西藏。"1985年12月6日,开国中将谭冠三留下最后的遗愿。终其一生,将军最惦念的,一直是西藏。次年建军节,谭冠三长子谭戎生亲手将父亲的骨灰安葬在拉萨八一农场。他的墓碑上用藏、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阿沛·阿旺晋美的挽词:"谭冠三同志为西藏和平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西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相似文献   

7.
5年前的6月28日,陆铿病逝于旧金山,享年89岁。按照他的遗愿,骨灰葬在故乡云南。墓碑上刻着“中国一记者陆铿”,其实应该称为“中国第一记者陆铿”。  相似文献   

8.
2002年,妈妈去世了,骨灰埋在了她工作过的单位的院子里。"这主意不错!"爸爸打算照办,"把我的骨灰,一半埋在生物化学所,一半埋在生物物理所。"——他在这两个所都工作了相当长时间。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已经讨论过多次了,多数是我讲给他听。吃河豚鱼,这是我想出的最好的自杀方法——吃死,对我来说是死得其所。  相似文献   

9.
民主革命的﹃马前卒﹄和﹃先行者﹄邹容与孙中山■文/董汉昀李新丽邹容,原名绍陶,1885年出生于四川省巴县。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站在历史潮头上的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家和鼓动者。他和他的《革命军》一书,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在中...  相似文献   

10.
《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三毛流浪记》等经典影片的制片人,任宗德先生,走完97年风雨历程,于2007年1月15日病逝北京,骨灰将安放在他眷恋的故乡——乐山。  相似文献   

11.
1978年4、5月间,郭沫若在病危中对走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在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大会之后,郭沫若的骨灰于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层层梯田之中。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5年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陈永贵作出魂归故里的后事安排。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978年4、5月间,郭沫若在病危中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几个子女郑重交代后事安排:“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 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在举行了高规格的追悼大会之后,郭沫若的骨灰于6月下旬撤到大寨的层层梯田之中。从此,虎头山上耸立起一座“郭沫若同志纪念碑”。5年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陈永贵作出魂归故里的后事安排。于是,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文坛泰斗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并峙相映。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3月5日,是已故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由于周总理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伟人,人民至今仍然非常敬仰和缅怀他。值此之际,我写本文寄托对周总理的无限思念之情。解密尘封多年历史1976年1月15日晚8时15分,一架飞机从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秘密起飞,在浩瀚的夜空中将周总理的骨灰,轻轻的撒在祖  相似文献   

14.
寻子     
带着妻子走上军舰的那个瞬间,他回头望望在奶妈怀里只有60天大的儿子,以为这次同每次一样,只是一次普通的执行任务,可是直到1989年回内地探亲前夕,他才明白自己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他的骨灰是随着机票一起,由妻子带着他上路的。  相似文献   

15.
韩府 《文史月刊》2004,(12):26-28
著名的文史学家、红学家、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博闻强记,著作等身,北京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北京长大,他写的民俗类文章多半是关于北京风土人情的;上海人要为他自豪,因为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50年,一个人一生有几个50年?何况,他的骨灰最后也埋葬到上海的土地上;我们山西人更应该为他自豪,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值此之际,笔者谨以此文寄托对周总理的无限思念之情。1976年1月15日晚8时15分,一架飞机从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秘密起飞,在广袤浩瀚的夜空中,将周恩来总理的骨灰轻撒在祖国的江河里和大地上,实现了周总理不保留骨灰的遗愿。执行这个秘密飞行任务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独立第七团一大队。当年,我就在该团机务一大队从事地勤工作。  相似文献   

17.
陈铁健 《百年潮》2004,(3):34-40
赤条条来复赤条条去 2004年2月5日上午,应邀到车公庄参加《北京党史》编辑部顾问会议,见到彭明、张注洪两先生,谈起李新先生近日病情,我告以北京医院日前曾报病危。  相似文献   

18.
采访最前线     
《华夏人文地理》2006,(4):46-147
天国相聚渡久地政泷在冲绳岛的亲友把他看成园艺家和音乐家,而美国《国家地理》则把他当作令人鼓舞的典范——他是去年11月号《长寿的秘密》中的百岁寿星之一。虽然渡久地政泷在杂志上市之前几天过世,但他儿子确保了这篇故事能与父亲相依相伴:他将达本杂志与父亲一道火葬。当渡久地政泷的骨灰与他已故妻子的骨灰混合时,葬礼达到了高潮。作者丹·比特纳出席了葬礼,他说:“这两个人曾经生死相隔,如今未亡人也故去,他们夫妻再次团聚了。”  相似文献   

19.
“滴尽热血归故里,化烬铁骨黔山哀”。2010年5月21日,中宣部原部长、贵州省委原书记朱厚泽的骨灰,在亲友的陪伴下回到家乡贵阳,回到他深爱的这片土地,背靠山之铮骨,长眠青山绿水。  相似文献   

20.
魏久明 《百年潮》2004,(3):41-44
忠实的历史学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秘书长魏久明:李新同志是我的前辈、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在抗日战争中,他做过青年工作,担任过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青委书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