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八女投江"事迹,不仅在东北人民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的壮丽一页。20世纪60年代,东北烈士纪念馆将调查"八女投江"史实列为当年主要科研课题,最终确定了八女的姓名、战斗经过以及八女殉难地,并首次从历史真实的角度写出具体的"八女投江"事迹,填补了早期东北抗联历史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八女投江"不仅是东北抗联斗争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中极其光辉夺目的篇章。东北烈士纪念馆最早对"八女投江"事迹进行全面考证,最终确定了"八女投江"的基本史实,并进行了陈展宣传;东北抗联"八女投江"陈展内容经过数次更新,日臻完善,教育了无数观众,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屈原和贾谊在这样几个方面都有惊人相似:一、命运遭遇相似;二、怨愤情续相似;三、民本思想相似;四、教育思想相似;五、气质禀性相似。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2300年前楚国宫廷里那场流传千古的唇枪舌剑之争,导致了楚国的衰败和灭亡,同时还造成了屈原的丢官和被流放。特别是他第二次被流放江南的时间长达17年之久。千百年来流传在资水流域益阳、桃江一带家喻户晓的传说和屈原所留下的足迹,向世人勾勒出了一幅幅屈原流放时期的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5.
屈原生平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一,屈原的被疏远及流放,和当时的外交环境有极大关系。楚国在与齐、秦邦交上结盟与断交的反复,决定了坚持与齐交好的屈原的命运。其二,战国时"士"的流动很正常,但屈原因为属于三姓王族,绝不能背弃楚国,所以无从选择离开,只能在放逐之地忧愤徘徊。其三,屈原自沉汨罗江除了殉国的意义之外,也是一种复杂思想的表达,屈原自己代表火、光明、希望,而水则代表着那些覆盖美政理想和纯洁精神的冰冷现实。屈原除了殉国也是殉于他自己近乎完美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6.
溆浦是纪念屈原传统龙船的发源地。自屈原投汩罗江殉国以来,溆浦人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都要举办"扒龙船"纪念屈原,2000多年来形成了延绵不绝、颇具地方特色的溆浦龙舟文化。  相似文献   

7.
屈原和沈从文两位文学大家生活于不同时代的同一片蓝天下,楚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必然投影到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从两位作家的作品中找出一些典型的、共同的生态环境因素,以探寻楚文化中特有的民族生态原型寓意。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对屈原悲剧的主动认同并通过撷取屈赋文句和凸现"狐死首丘"悲剧原型表达对屈原悲剧性的理解。相同的生存境遇沟通了原本孤立的个体悲剧,但在文本书写和情意表达上又有不同,包括娱忧与饮酒文字、悲情宣泄与转折结构、抑郁感伤与幻境描写以及取象、造境、文体样式等方面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悲剧形态:屈原是崇高的壮美,蒲松龄是悲深的感伤。差异的原因包括时代意绪、地位悬殊、最后的结局、后人的接受态度以及生命力感的刚韧之别。  相似文献   

9.
屈原之殇     
2011年柳色已深浓,四月的清明走远,六月的端午便踏着龙舟的锣鼓声响到来。于是,就着艾草的香气,让我们回顾一下大家熟悉又不熟悉的端午节,并且诵一曲《离骚》,以此缅怀千年前汨罗河畔孑然独行的屈原。  相似文献   

10.
屈原晚年在溆浦度过了他最后几年时光。溆浦的古老神奇和溆浦人的勤劳顽强为屈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基础,他在这里先后完成了《涉江》、《离骚》、《天问》、《橘颂》、《山鬼》等诗篇的创作,寄托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溆浦这块神奇的土地成就了屈原这位世界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11.
朱约佶及其《屈原像轴》林京海ThisarticleexaminesZhuYueji'sbirth,writtingandartstyle,andexploresindetailthecon-tentsandpurposereflectedbyAxio...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62年生命,大致可划分为春风得意、蹉跎岁月、人生升华三个阶段。溆浦,是屈原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站点。他最后的九年在这里度过,使他从殿堂走向了民间,接触了群众,熟悉了人民,并从民众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创造了楚辞,升华了自己的人生,成为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爱国诗人。  相似文献   

13.
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在秭归,农历四月底就可以感受到端午节的脚步声。男人们忙着检修龙舟,重新抹上桐油后浸泡到水里。女人们则开始泡糯米。摘蓼叶、苦艾、菖蒲。龙舟竞渡是秭归端午的重头戏。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在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  相似文献   

14.
<正>歌剧《八女投江》创作初始,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而排演的。该剧是一部四场加序幕尾声,演出总时间长达130分钟,参加演出人员230人,耗资600余万元的大戏。该剧创造了我省50年歌剧  相似文献   

15.
《神州》2011,(10)
爱国是屈原精神中最为重量级的元素。正因为此,人们更加感念他的忧国忧民,并且传诵千载。值得庆幸的是,屈原并不孤独。他的爱国精神一直都在延续,在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人身上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6.
赵叶花 《沧桑》2010,(2):223-224
《离骚》建制之宏伟,在当时的诗歌阶段是没有先例的。神话在南楚文化中大量留存,作为《离骚》创作的素材武库,构成其表现上的象征体系和神话特色。最后,在文学观念尚不明晰的战国,屈原首先并且主要的是一个非常清醒的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不自觉"的诗人。  相似文献   

17.
王海燕 《文史春秋》2004,(10):14-18
1942年4月2日,重庆《新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这样一则海报: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11,(10)
屈原的一生是个悲剧,一个爱国文人的悲剧。两次流放,众人排挤,不得重用,然而,他依旧眷念楚国,心系怀王,在郁郁中写诗寄情。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孤傲又忠  相似文献   

19.
古黔中即今湘西的沅水、澧水流域地区。约在宣王时,楚置黔中郡,郡治沅陵。在秦昭王三十年,秦取楚巫郡、黔中郡置秦黔中郡,郡治溆浦。面对国破家亡的局势,屈原于是年自沉汨罗。始皇二十五年,秦黔中郡被一分为三,至秦代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20.
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根据“漆耳杯铭文”与“鸠杖”论定墓主是“楚太子的老师” ,又有“陈良”、“屈原”等推测。据金文、简牍、帛书对“不”、“”二字有不同写法 ,漆耳杯铭文应为“东宫之杯” ,而非“东宫之师” ;据《左传》等典籍 ,楚国太子的老师应称为“傅”或“太傅”。据《周礼》、《礼记》、《吕氏春秋》 ,“八十九十 ,加赐鸠杖”之礼始于汉代 ,而楚系墓葬中出土的各种“杖”的形制特点 ,可证明此墓“鸠杖”不是手杖。屈原未担任过太子之傅 ,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与屈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