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道  陈建平 《铁军》2020,(1):47-47
1997年,康有为女弟子、著名书法家萧娴先生去世,江浦县有意将萧老安葬于江浦县,萧老弟子桑作楷提议在江浦珠江镇求雨山为萧娴建造纪念馆。没过多久,桑作楷又向当时的县委书记戴宗宝建议在此建“金陵四家”纪念馆。不出一月.戴书记告知桑作楷:“桑老师,谢谢你的好建议,你提出的’金陵四家’纪念馆一事经常委会研究同意建造。但我们江浦经济条件有限,四个馆只能逐步建.也请您继续关心”。  相似文献   

2.
萧娴 《贵阳文史》2007,(3):I0004-I0004
萧娴 中国现代负有盛名的女书法家,字雅秋,号枕琴室主,又号蜕阁,1902年出生于贵阳。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拍前预览     
《收藏家》2006,(1):77-81
太平洋113期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汇集了近现代以及当代颇具实力画家的书画。本次拍卖于书法、山水、花鸟和人物画都有所涉及。其中书法部分有龚望,萧娴,蓝玉菘,陈叔高,李铎,大康,欧阳中石,袁晓园,张森,陈忠康,石开,刘云泉等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正黔山巍峨,南明水秀,地灵人杰,声名远播。在贵阳这片秀丽深邃的土地上,产生过多少名人雅士、古今人雄!在这里,我只想讲讲当代杰出的3位贵阳老人,一位是誉满神州的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女书法家萧娴;另两位是"世界文化遗产守护人"、中国园林艺术家、著名书画家谢孝思与著名画家、诗人刘叔华伉俪。我因才疏学浅,文难成章,只能写些具体事情,留给后人,略表寸心。  相似文献   

5.
继民国时期的姚茫父之后,当代著名艺术家中有三位贵阳人:女书法家萧娴;被誉为“苏州园林守护人”的园林艺术家、著名书画家谢孝思和著名画家、诗人刘叔华伉俪.三位都离开贵阳数十年而乡愁浓郁,晚年分别将平生作品百余幅捐献桑梓,贵阳市人民政府先后在翠微阁建“萧娴书法陈列馆”,在达德学校旧址建“谢孝思刘叔华书画陈列馆”以志感谢和纪念.当时我担任文教副市长,受命参与和主持了这两项工作.如今,三老早已谢世,我也年届八十,体衰多病,感到有责任将这段有关贵阳文化历史的来龙去脉记录下来,留给后世.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06,(1)
太平洋113期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汇集了近现代以及当代颇具实力画家的书画。本次拍卖于书法、山水、花鸟和人物画都有所涉及。其中书法部分有龚望、萧娴、蓝玉菘、陈叔亮、李铎、大康、欧阳中石、袁晓园、张森、陈忠康、石开、刘云泉等人的作品。人物画部分百花争艳,其中当代著名人物画家何家英创作的《少女》,以他对于时代女性深入敏锐地观察,描绘出多梦时节少女心灵深处美好的幻想《。露花》以四尺的篇幅,为我们呈现了少女细腻的身姿与写意花卉和谐的美好画面。其创意新颖、构图严谨、艺术技巧独创,不失为一幅难得的佳作。何家英用线力求和…  相似文献   

7.
李景明 《沧桑》2011,(1):90-91
现代学者对汉武帝利用公羊学"大一统"这一重要问题高度重视,论述颇多。学界普遍认为,汉武帝把"大一统"理解为"大统一","‘一统’则被理解为政治上的整齐划一,即‘统一’"。有的学者解释为"思想"、"文化"、"学术"的"统一"。这种"误解",违背公羊学"大一统"本义和史实。汉武帝实际上是利用公羊学"大一统"的"奉天法古"、"承统改制"诸说,希望通过落实汉朝"承统"、"改制",以解决该朝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绍义 《文史月刊》2013,(10):74-74
"章"、"竟"这两个字,都有一个音乐的"音"字,说明这两个字都与音乐有关,所以我们在口头介绍"章"的结构时,为了怕它与也是姓氏的同音字"张"字混淆,常常说"立""早"章。说"立""早"章是不对的,应该说"音""十"章才对。  相似文献   

9.
彩票之毒     
阳信生 《湖南文史》2010,(10):43-43
中国的"赌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赌博形式经常推陈出新,五花八门。传统的主要有纸牌赌法、麻将、"牌九"、"打花会"、"投宝"、"番摊"等。  相似文献   

10.
最近,电影《鸿门宴》上演,再次把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故事翻了出来。楚汉相争可谓曲折离奇、峰回路转。大家是否知道,不少成语故事以及相关的智能和谋略,都出自楚汉相争这一历史典故?包括"破釜沉舟"、"项庄舞剑"、"锦衣夜行"、"约法三章"、"一饭之恩"、"胯下之辱"、"沐猴而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规曹随"、"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卷土重来"等等。其中最惊世骇俗的故事和谋略,不外乎项羽威胁刘邦,要烹  相似文献   

11.
冯治库 《丝绸之路》2014,(14):28-35
作为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庄子提出了理解存在的四个维度:"无"、"有"(存在)、"有封的有"(存在者)、"是非"。庄子还指出了言说绝对的"无"的荒谬性。关于"否定性的无",庄子主要通过对"无用之用"的阐发来完成。关于"不性的无",庄子通过"是非"来说明。他提出成心是产生"是非"的根据,不能以"无有为有"的矛盾律是保证"是非"的重要原理。同时,他还强调"是非"的不确定性。最后,关于辩论,庄子提出"辩"、"不辨"、"无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里的"知者"当指"聪明人","仁者"即是"仁厚"的人。试想,眼下大凡出游的人,哪一个不是既智且仁。所以,游山势必玩水,得陇还须望蜀。从杭州西湖向西,无论你是驱车莫干山路,还是打道天目山路,一小时车程就可以到达余杭双溪漂流景区,那便是"玩水"之处。双溪,顾名思义就是"天目"、"莫干"两水相...  相似文献   

13.
耿丽萍 《沧桑》2011,(4):71-74
墨学产生于儒学背景,而后"非儒"倾向却十分明显。汉代以降,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环境使儒学独显,墨学隐而不彰。但在今天看来,墨家一些"非儒"思想蕴涵着具有历史穿透力的现代价值。这主要体现为":天志"观否定"君王至上"的平等意识、"兼爱"超越"仁爱"的旷世情怀以及"义利统一"平衡"重义轻利"的务实精神。对此体认和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教义教规中关于"大慈大悲"的含义世界上有三种宗教,而国内有五种宗教,其中我们所信仰的这门宗教,藏语称之为桑杰确鲁,梵语称之为布蒂,象雄语称之为雍仲等。"桑杰"("佛")这个称谓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后来才出现的。正如佛祖释迦牟尼所言,"桑杰"即"烦恼五毒尽消散,智慧知识皆增长"之觉者。何谓"五毒",举个例子来说,在寺院抱夏上所描绘代表"痴"的猪,代表"贪"的鸡,代表"嗔"的蛇。这并非在说这三种动物有毒,而是在说三种动物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可以用来形容三种"毒念"。  相似文献   

15.
说起古吕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河南省的南阳或者新蔡,但在江苏省徐州东南,西周时代,曾有一个叫"吕国"的地方,后来又衍称为吕邑、吕县、吕城……并由此产生了当地的"吕梁山"、"吕梁洪"、"吕梁渡"、"吕梁闸"、"吕梁集"等地名。  相似文献   

16.
刘苏利 《沧桑》2011,(2):59-60
老子的"道"有多种意义,我们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本源、本体的"道",另一种是表示万事万物规律性的"常道"。老子将本体之"道"与万物喻为母子关系",道生万物"。既然"道"是"万物之母",那么"道"的本质特性就是女性或者阴性,因此我们说老子的哲学是女性哲学,老子的"道"是尚"阴"之"道"。老子将作为世界两大法则之一的"阴性"法则发掘出来,并从哲学高度阐述了它的伟大作用和力量,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晓宇  逄洁冰 《神州》2012,(17):142-143
词缀是汉语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汉语中流传至今的典型词缀主要有"老"、"阿"、"子"、"儿"、"头"、"第"等,我们虽然对这些词缀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它们何时形成的,如何发展的,及其发展演变的来龙去脉并不熟悉。本文从语言史的角度探讨了"老"字的演变和发展,使我们对词缀"老"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和解读。  相似文献   

18.
问道天台山     
陶渊明说:"寻佛。"谢灵运说:"问道。"其实是一回事。要问,自然先得寻到; 不过寻着了之后怎么问,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却是一连串的欲言又止。这个"问"字,还真不容易明白: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含含糊糊地用"问,讯也。讯,问也"六个字敷衍; 王力在《训诂学》里底气不足地说"问、闻同音同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问"是"疑的概括"——那么,"疑问"又是什么?不过我一点都不怀疑古人的智慧:拿这个神秘兮兮的"问"字,搭配追求清虚出尘的道教,常常真能问出点有意思的调调来。比如:问道天台山。  相似文献   

19.
曾红兵 《丝绸之路》2012,(19):31-32
在溪流纵横的大山深处,在欢腾的白马爷河畔,生活着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崇拜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他们就是古氐族的后裔——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常年居住在甘肃文县偏僻封闭的山寨中,远离城市喧嚣,保留了原始古朴的民俗风情与传统礼仪。"池哥昼"就是白马藏族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和民间舞蹈。"池哥"是白马藏族对于"面具"的读音,"昼"意译为"跳","池哥昼"意思是跳面具舞,又称"神面舞"、"跳曹盖"或"鬼面子"。  相似文献   

20.
赵焕军 《神州》2010,(9):1-1
近日,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打工皇帝"唐骏深陷"学历造假门"事件,成为媒体的焦点。自此引发出了一系列"学历"造假事件,大批名人以"唐骏"为鉴,纷纷修改自己的学历。"学历门"暴露出的是"文凭"之间的较量,然而这种"注水"文凭的较量,造成了人们对于众多名人学历真假的怀疑,甚至于对于整个社会诚信度的怀疑。由此可见,"学历门"事件的爆发,并不单纯是"唐骏"个人的问题,也并不仅仅是社会诚信问题的呈现,整个"学历门"事件引发的是对中国教育和社会体制的深层次思考。中国自古就热衷于文凭。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