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杨丽红 《史学月刊》2005,65(3):111-117
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史学界对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妇女历史的研究,在妇女应对危机、妇女与就业、妇女与社会保障、女性主义和妇女组织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中国史学界关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妇女的研究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时期,为维护女性权益,妇女指导委员会掀起了两次妇女宪政运动的浪潮,呼吁增加国民大会妇女代表的名额以及宪法上切实规定男女平等的条文,给予妇女各种保障与扶助,起到了全国妇女运动发动机的作用.妇女指导委员会是联合各党各派妇女杭日的统一战线组织,由于各方面对实施宪政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宪政运动中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时期,随着社会思潮的大变迁.中国妇女意识也开始觉醒.她们的妇女意识变化主要表现在:主张经济独立,消除对男子的依赖;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争取男女平等教育,要求大学开放女禁;打开封建枷锁,实现社交公开.而在妇女追求思想解放的过程中.邓颖超领导的天津早期妇女运动规模较大,妇女意识的觉醒也较为典型.  相似文献   

4.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殖民主义者为束缚、禁锢中国妇女的思想,便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王道教化”,以消除她们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成立伪妇女组织,对中国妇女进行严密的控制,强迫她们为日伪军义务服务.逼迫中国妇女为娼,使中国妇女惨遭残害和蹂躏.但广大的中国妇女并未因此而消沉,他们或拿起刀枪奔赴战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或愤然挥毫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方式也从温和的宪政方式发展到激烈的"战斗"方式.政府却对妇女的政治诉求充耳不闻,运动陷于僵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斗争双方从全新的视角看待妇女选举权问题提供了契机.妇女们很快从和平反战转到支持和参与战争的立场上来,她们开始从舆论宣传到实际参与,从工厂到志愿工作,从办公室到战地服务,全面参与.她们的全面积极的参与战争,使英国男性不得不承认女性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消除了阻碍妇女选举权的三大障碍,使英国部分女性在1918年获得了选举权.  相似文献   

6.
女道德社暨世界妇女红卐字会是民国时期源起于山东济南,随后发展遍布大半个中国且波及海外的数位一体的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女道德社是妇女修行的场所,世界妇女红卐字会是妇女从事社会慈善活动的组织.女道德社暨世界妇女红卐字会只是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的内部划分.其对外依然以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为依托开展活动.由于诸种原因,女道德社暨世界妇女红卐字会的各项史事活动隐而不显.对近代中国这一颇具特色的妇女组织的相关史事进行梳理、考辨,不仅有利于从深层次认识道院组织的发展概貌,还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中国社会妇女的动向及其所反映的某些社会思潮走向,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7.
清初士大夫与妇女--以禁止妇女宗教活动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乾隆年间地方官打击宗教活动与妇女入寺烧香的事例,了解清初至乾隆末年士大夫对于宗教活动的态度,集中的焦点在妇女活动的范围.清初以维持伦理秩序为前提下的理学观念,影响着对宗教活动的政令,从顺治至乾隆年间,屡有律令对妇女入寺活动禁止过,表现着政府对民间的宗教态度,一方面也显示民间或妇女宗教活动之盛.而妇女的活动似乎在士大夫的规范中,呈现着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1931年南京政府筹备召开国民会议期间,妇女团体未获得国民会议代表选举权,乃以召开会议、成立专门请愿团体、发表通电等方式向国民党请愿,并发表文章阐述妇女团体参加国民会议代表选举的理由,掀起了一场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十名妇女团体代表列席会议,并有七名妇女当选为国民会议代表.这是中国自实行现代选举制度以来,中央国家立法机关中第一次出现女性代表和列席代表,在现代选举制度史和妇女参政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并为后来妇女参加南京政府举行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9.
郑观应的妇女观是郑观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体上包括了"劝戒溺女","禁止缠足"和"兴办女学"三项基本内容.郑观应的妇女观虽然谈不上成熟,但是对于了解当时历史条件下社会妇女状况和妇女解放的思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郑观应的妇女观的阐析,探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30年代末,以美国妇女普遍参与废奴运动为导火索,美国人就女权问题第一次进行了一场公开辩论,这是该国的保守势力与女权主义者之间在历史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辩论围绕妇女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范围展开.美国历史上妇女们第一次公开掌握了有关这个问题的话语权,站在自己的立场对男性划定的“妇女领域”作出自己的界定,拓展了美国妇女社会活动和社会职责的范围,在思想上和策略上为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女权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培养了女性领导人.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公营商业的构成与经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政府直接经营的边区公营商业数量不多但能力比较强,在承担政府要求的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各“机关商业”形式多样、经营灵活,在担负各机关、学校、部队物资和财政供给的任务中贡献极大。皖南事变之后,公营商业由供给型转为经营型,虽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其经营方式、手段得以进一步丰富,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客观上为克服经济、财政困难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贵州曾是旧中国的鸦片主产区和外销地,鸦片给贵州各族人民带来的灾难十分恶劣,罄竹难书.30年代中后期,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贵州再次开展禁烟运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本文分析30年代中后期贵州禁烟运动的由来,认为禁烟运动的开发既寓有断绝黔省军阀的财源、消除割据势力的一面;也包含改造黔省、建设抗战后方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禁种、禁运和禁贩三个方面着手,介绍其措施的演变、作用,以及成败得失.最后,影响贵州禁政的某些因素.政治的原因是:1.地方势力没有什么反抗的力量,禁令推行较为顺利;2.民族地区种植现象不甚突出,缺乏有“组织“的反抗,解决偷种问题比较容易;3.推行禁种的步伐较为稳妥,对社会经济的触动力度不大.经济的原因是:1.避免与烟商争利,谋求其积极支持,消化存土,积累资金,投资新兴产业;2.积极实施作物替代,促进经济的发展,转移支付收入,弥补禁烟后遗留的缺口.  相似文献   

13.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夏商考古学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育彬 《华夏考古》2002,(2):101-106
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历史是每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 ,绵延流传 ,从未中断 ,世所罕见。无论是战乱、暴政或外族入侵及水旱灾疫 ,都未能阻止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历史的长河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造就了民族的伦理道德 ,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数千年来 ,我们的祖国虽然经过多次分裂 ,继之而来的是又一次的大统一。但中国历史还缺少夏商周以前和夏商周大部分的确切年代 ,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 ,只能依照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 1年 ,再往上…  相似文献   

14.
关于青花起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青花的起源,长期来一直有中国起源说和外来技术影响说两种意见。本文着重从低温釉陶生产技术源流和对青料的使用出发,论证了最早出现在巩县窑的唐青花瓷器,只是北魏以来低温釉陶生产技术在新条件下的新产物。认定唐青花的出现是外来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术影响中国艺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渤、日交往中,日方为迫使渤海称藩,既硬说渤海是高句丽的继承国,又编造了高句丽曾“臣属”于己的神话,并强称渤海使为“高丽使”、渤海王为“高丽国王”。这都遭到了渤方的抵制和反对,于是双方间就所谓的“高丽国”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和斗争。最后日方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头认输,终于放弃了对渤海人的“高丽”称谓。  相似文献   

16.
<汉书·王莽传>记载了王莽征高句丽兵伐胡而引发了新莽军队与高句丽之间的冲突.高句丽兵杀死辽西大尹田谭,严尤诱杀高句丽侯驺.学界对此段史料的理解不同.最新看法认为"高句丽侯驺"即是高句丽王邹牟--朱蒙.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并根据中外历史文献记载和好太王碑文列出6条理由,证明严尤所杀"高句丽侯驺"不是高句丽王,更不是邹牟、朱蒙.同时,以好太王碑文等考古资料与正史<高句丽传>史料证明<三国史记>所载高句丽王系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印刷史、出版史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清代内府铜活字印书的问题颇为关注,关于印书的数量、品种及活字的制作方法、插图版画的制作工艺、铜活字套印技术等问题,研究者多有不同看法。本文根据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现存实物,结合著录文献进行考订,核实了现存铜活字本的数量,并对铜活字的铸刻、活字印本的套色诸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集安两座高句丽墓上发现的石碑,应是通往天国的通天柱.通天柱由远古的颛顼高阳氏族团兴起,它的发现说明了高句丽同颛顼高阳氏的密切联系,由此为高句丽起源于颛顼高阳氏族团找到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9.
20.
水车与秧苗:清代江南稻田排涝与生产恢复场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稻田排涝为主题,从圩田形态、人群和苗情景观等方面分析太湖地区乡村救灾的生产场景。指出易于戽水的圩田既要有良好的大圩岸,亦需梯级小抢岸和各种排水沟道。在清代,戽水以大棚车制动员乡民力量,集水车布于圩岸。由于时间紧迫,许多妇女也参加了戽水。在长期与水灾打交道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与戽水排涝密切相关的苗情用词,非常直观地反映了稻田与水面的关系,也反映了稻苗与灾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