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卧佛沟在安岳县城北面八十里处,该地方属安岳县通贤区八庙乡管辖。(图一)据该地81窟中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卧佛院主僧法宗所立的碑载,卧佛沟的古地名叫“光通里”,在宋代隶属“剑南梓州路普州安岳县广德乡”。卧佛沟的地势成凵形状,南北两坡对峙,沟底部大约宽一百米,沟长八百米左右,沟东头靠近流往遂宁的通贤河。这里大规模的唐代摩岩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知。安岳县  相似文献   

2.
安岳石窟,据安岳县文物保管所近几年的普查,发现有摩崖造像十余万尊,其中高度为3米、5米、6米、20米以上的大像有百余尊;造像分布点二百余处。全县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723)(图版壹:1),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的为卧佛院(1988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一处;列为省级保护单位的(1980年后重申)有四处,为:千佛寨、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列为县级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3.
一、卧佛侍者像形制安岳卧佛全长23米,头东脚西左侧卧于9.5米高的崖壁上。卧佛之上刻有一佛二菩萨九弟子天龙八部“释迦说法图”,卧佛下面镌刻多组佛传故事。卧佛前侍者像高3.4米,背向观者,盘腿坐于卧佛中下部约10米处。身着便装,腰系佩带,头束发饰,发髻虽已剥泐,却留有痕迹,隐而可见。头略俯视,其右手置于释迦牟尼的左手腕上,似作切脉状。(见  相似文献   

4.
安岳卧佛院卧佛刻经与题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岳卧佛和刻经发现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群众的浓厚兴趣,报刊杂志相继刊载了介绍文章和论文。为了便于专家、学者对卧佛和刻经的研究,为此,特将发现经过及笔者的粗浅见解叙述如后: 1982年3月,四川省文物鉴定组在安岳县鉴定文物工作中,笔者获悉县属八庙乡可能有摩崖石刻的消息后,在领导的支持下,即会同地、县有关人员和县文物工作人员一道,于3月19日到达了县北三十五公里的八庙乡调查,在毗邻三县交界较偏僻的卧佛沟卧佛院归址,查明了被人们遗忘而沉睡千  相似文献   

5.
我国石刻佛教经典开始于北齐。北齐的唐邕自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在今河北武安县北响堂山(即石鼓山)刻了许多佛教经典,这对后代佛教徒从事大规模石刻佛经有很大的影响。①四川在东汉延熹年间就有了佛教的摩岩造像。②南北朝时,刘宋孝武帝大明中(公元457——464),道汪在三峡中摩岩造像。③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北魏僧人释玄嵩在茂县造阿弥陀佛像。之后,随着北地僧人络绎不绝地到蜀中传法,北朝的造像风格也就传入了四川。在唐代以前,四川是否有人发起刻造石经,现在还未见到这方面的记载和实物。唐代,四川  相似文献   

6.
7.
再访卧佛     
颜竹 《山茶》2011,(7):191-191
上世纪80年代初。四川省安岳卧佛院刚被发现不久,省文化馆摄影师陈轲立即赶往安岳。“当时卧佛下面就住着人家,佛的面子上都被烟火熏黑了,娃娃们就在上面爬来爬去。”三十年后。陈轲借儿子陈新字拍摄之机故地重游。一眼就发现佛头部分“干净”多了。住户也早被迁走。卧佛左臂下的方石上。原刻有南宋兵部侍郎刘仪凤的《临赋旧制》题咏及其曾任普州参军的表侄雍涓相和的诗文。曾令陈老爷子玩味不已:  相似文献   

8.
《文物》2017,(9)
正一概况石锣沟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长河源乡石锣村四组、石锣沟中部山谷东侧,地理坐标为北纬30°10′13.2″,东经105°23′35.9″,海拔312米(图一)。1988年,其被安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29龛,开凿于两块石包和一块崖壁上,3个造像分布点分别编号为1、2、3号。1号,石包位于山谷东侧缓坡上,平面近方形,东、西、北三面开22龛  相似文献   

9.
10.
孟蜀石经     
孟蜀(934——965年)石经,因刻于广政年中,又称“广政石经”。始刻于孟昶广政初年,由蜀相母昭裔主持。广政七年(944年)刻成《孝经》、《论语》、《尔雅》,由简州平泉令张德昭书丹。广政十四年(951年)又刻成《毛诗》、《礼记》、《仪礼》,由秘书郎张绍文书丹。《周易》,由国子博士孙逢吉书丹。《尚书》,由校书郎周德贞(《十国春秋》贞作“政”)书丹。《周礼》,由校书郎孙朋吉书丹。又《左传》前十七卷,未著书写人  相似文献   

11.
蜀石经和北宋二体石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在印刷术尚未发明,或还不普及的时候,士人学子所应用的书籍都是转相传抄的。其中不免有错误和遗漏。汉熹平石经的刊刻,其目的就是以此为标准本,使大家可以去校对。汉以后的几种主要石经是: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御书石经及清乾隆石经。它们上石的经数,都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认为迫切需要的,而其所据的底本则又都是属于执政者所喜爱的。但是不管历代统治阶级勒刻石经的意图如何,它们总是研究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12.
张掖卧佛是否世界之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有其显著的地域特色。本文将张掖大佛寺的卧佛塑像作了精细的描述之后 ,置于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是亚洲)范围内进行比较 ,认为它属于世界最大卧佛塑像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第三室内,"继续发展篆刻艺术"部分,展出清代诸名家的治印,其中杨(氵解)(龙石)、翁大年(叔均)、王石经(西泉)三家的作品,皆是给我曾祖(名介祺、字寿卿、号簠斋)刻的。杨、翁两人交游甚广,在艺林中名亦较著,王石经则以僻处乡里,知者较少,但其在金石篆刻方面的成就,或亦不在杨、翁之下,故有介绍出来的必要。并且我从幼年的时候,便晋接这位老人,承他指授我书法,在一个时期内,几  相似文献   

14.
清华山卧佛地处秦岭山北麓 ,位于陕西长安区滦镇南直线距离 6.5公里的清华山顶上 ,地理坐标东经 1 0 8°5 0′,北纬 34°0 1′,海拔 1 2 63米。四周环山 ,有一崎岖小路北通山下。清华山孤峰兀起 ,北望关中平原和西安市区清晰可见 ;西北方可见净业寺和草堂寺 ;南面为群山环抱 ;东南方向可见相距 2 .5公里的唐代翠微宫遗址 (今滦镇黄峪寺村 )。 (图一 )关于翠微宫 ,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 ,唐高祖武德八年 ( 62 5 )在终南山太和峪深处修建太和宫 ,唐太宗贞观十年 ( 636)废。贞观二十一年 ( 647)太宗患“风疾”,苦于京师禁内盛暑…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房山县西部山区,是隋唐以来的佛教胜地。这里至今保留着许多佛教的遗迹遗物,房山云居寺塔和石刻佛经(图见封底)即其中重要的一处。云居寺原是一座大型寺院(图一),创建于隋唐之际,确切年代已不可考,其名称最早见于唐总章二年(669年)的石刻上。全寺依山而建,中路有五大院落和六进殿宇,每院逐步升高。各层正殿旁边又有配殿,四  相似文献   

16.
从太原南行20余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远远望去,只见绿树葱郁,宝塔高耸,红楼掩映,殿角云飞。优美的自然风景,同悠久的历史文物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旅游胜地——晋祠。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17.
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精湛艺术,古、多、精、美、秀,蜚声中外。在中国石刻发展史上有着“上承云岗、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不愧为我国又一伟大古代石刻宝库,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概括为“古、多、精、美”,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题写道:“安岳卧佛十分完美和俊美;紫竹观音很美;确实值得专程参观”。  相似文献   

18.
正年代:唐。简介:《晋祠藏华严石经》现存于晋祠奉圣寺两侧碑廊内,始刻于唐武周时期(约700-704年),是唐译八十卷《华严经》的石刻祖本。女皇武则天请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携八十卷华严梵文善本来到洛阳,主持翻译,于圣历二年(699年)译成八十卷《华严经》,亲自为之作序,并把它完整地镌刻于方形石柱之  相似文献   

19.
安岳毗卢洞     
毗卢洞位于安岳县城 东南34公里石羊场附近的 毗卢山上。大足到安岳的 公路经过山下。此地峰迴 路曲,谷幽石秀。古石雕 匠师们在此依山取式,摩崖造像465躯,碑刻题记32处。造像集中于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内。 据现存明万历年间碑文和毗卢洞内“十炼”题记,此外造像开创于五代,它是五代  相似文献   

20.
安岳石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