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2.
每个社会都有一种适当的方式赡养老人。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人用"退休"协议的方式,规定了老人获得赡养的条件。老人的赡养呈现出与大多数传统社会不同的情形。退休协议是老年人与其财产继承人兼赡养人之间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它既意味着财产的让渡,也是对老人的一种生活安排。与老人签署协议的人不一定限于老人的子女,老人也可以与非亲族关系的人订立协议。老人获得什么样的养老条件,基本上取决于他自己所掌握财产的多少。这种养老方式与历史上欧洲人独特的婚姻和家庭制度有关,也影响到人们对生育、财产积累的愿望和态度,有利于社会化养老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留守老人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依靠土地的家庭养老模式、分而不离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但现有的三种模式不能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全方位的照顾,理想的模式应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同时兼顾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养老立法,充分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养老的全方位支持以及重视社区在农民养老中的作用,以保障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使留守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4.
在孝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代际冲突日益矛盾和激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是我国社会现实的一个问题。我们应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来加以借鉴,提高我国养老质量,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旅游纵览》2015,(2):43-44
在孝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代际冲突日益矛盾和激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是我国社会现实的一个问题。我们应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来加以借鉴,提高我国养老质量,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郝晓兰 《神州》2014,(3):272-272
失独者是指养育一个子女,然而这个唯一子女却先于其死亡的一类群体。失独老人就是达到老年人年龄规定的失独者。2014年4月25日,法制晚报的一则消息"240名失独者进京申请国家补偿,称无力承担计生风险"引人深思。在我国,失独这个特殊群体已经大量存在,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俨然已成为社会保障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障和精神安抚相关制度比较缺乏,加大对失独老人的关注,改善对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障,完善对失独老人的养老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雷蕾 《黑龙江史志》2013,(15):243-243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快是当前人口发展的态势,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建立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体系是老年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而老年社区工作的一个层面是全面发展老人的社区支持网络,以照顾老年人的社区生活。本文正是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阐述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内涵、优越性、现状及问题,以及提出了社区养老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飘飘  吴春宝 《攀登》2011,30(3):43-46
本文立足"百村观察"的数据平台,通过对全国20个省68个村1942户农户的调查,探讨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对于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认为年龄、健康状况、家庭居住地、家中子女数都影响了农民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并由此看到,传统家庭子女养老的方式正在被社会养老所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靠家庭来承担。老人晚年生活好坏,质量高低,不仅与老人们所处的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关,更关键的在儿女的孝顺。传统的“孝”文化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内容和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特别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长期实施,农村养老方式应走向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申珂瑜 《神州》2014,(17):264-264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失独家庭这一特殊家庭形式的出现并逐渐壮大。而失独家庭中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也面临着与同龄人一样的养老问题,但由于其家庭的有特殊性使得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多重的困境。本文将分析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并从优势视角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对策,促使失独老人个人优势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使其走出养老困境,安享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11.
国洪更 《史学月刊》2004,(11):70-74,87
长期以来,法制史家和亚述学家分别依据《汉穆拉比法典》有关婚姻的条款和古巴比伦时期有关婚姻的文献来研究古巴比伦时期的婚姻习俗,然而,他们的研究方法以及某些结论值得商榷。童养媳、婚约、聘金以及离婚权等问题的研究表明,只有将《汉穆拉比法典》有关婚姻的条款与古巴比伦时期的婚姻文献相结合,才能研究古巴比伦时期的婚姻习俗问题。上述问题的研究还表明,古巴比伦妇女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商品经济对婚姻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项海燕 《神州》2013,(14):264-264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有其存在的基础。它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日益成为我国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浅析城镇地区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和精神自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凌波 《神州》2013,(6):257-258
随着名为《活着》的中国失独老人调查视频的播出,失独家庭的境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失独老人不仅面临着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困境,更面临着难以走出的精神困境。因此,文章将从精神自养入手,先介绍失独老人现状,再分析失独老人面临的主要精神困境,最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土地租赁在古巴比伦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1],古巴比伦人在土地租赁的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土地租赁契约.在土地租赁活动中,土地的面积不大,一般不超过10伊库,租金主要采用实物租金,其租金比率多种多样.在土地租赁中,一般自由民成为交易的主体,但各级政府官员、军官、神职人员等富裕阶层也纷纷作为承租人出现.古巴比伦时期形成了较成熟的土地租赁制度,其社会形态仍属于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15.
李康康  杨东峰 《人文地理》2021,36(5):111-120
针对建成环境与老年人体力活动关系研究中,较少定量刻画其与社会、心理要素交互作用的不足,本文构建了三者交互影响下的体力活动关系模型。研究发现:①老年人体力活动参与率整体不高,性别与家庭结构差异在活动表现形式上存在不同。②活动意向未能有效触发老年人体力活动,自我效能感是其重要参考因素;建成环境、社会资本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影响,由直接或间接通过自我效能感中介完成,心理健康作用则未显现。③家庭结构存在调节作用,建成环境单一要素对空巢老人体力活动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其对与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影响稳健。④社会资本是建成环境发挥空间干预老年人体力活动作用的重要前提;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更应采应取组合式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董婉愉  江明 《环球人物》2013,(28):66-67
金融机构为保护自己利益,出台的产品让老人觉得不划算如今,"以房养老"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文称《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是"以房养老"的一种方式,就是老年人将住房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从金融机构定期领取贷款补贴养老;金融机构在老人去世后将房屋拍卖,收回贷款本息。有消息称,由民政部牵头,相关部门已经研讨了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17.
朴柏钰 《神州》2013,(33):277-27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的加快。我国必须重视老龄事业的问题,认识到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何妥善的解决好老人养老问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拥有巨大影响并流传深远的家训名作,其中的家庭伦理教育主要包含阐述子女教育问题、论述兄弟关系,强调丈夫慎重对待续弦再娶问题,表达治理家庭观点等内容,说明了教育子女、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戚忠娇  包虹 《神州》2013,(3):26-26
在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孝"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展的今天,"孝"被作为当代家庭的道德规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美德,也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纽带。事实上,大多数子女在生活中仍然坚持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孝顺老人,是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现在,大力弘扬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区有老人家庭居住需求与居住分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褚劲风  唐燕  王文华 《人文地理》2003,18(2):45-48,44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城市。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状况的变化,老人对住宅的需求有一定的特殊性。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居住状况直接影响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以老人与子女居住空间距离为标准,可分为共居型、网络型和分离型三种居住类型。受经济、社会、文化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上海市区有老人家庭存在居住地段、住宅类型、住宅环境、社区为老服务等方面的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