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里头遗址存在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一期中的东方因素,主要属于海岱龙山文化,它们在二里头遗址的大量出现与后羿、寒浞代夏的史实相关。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的东方因素,均来自岳石文化。这些因素的存在,表明有夏一代,中原与东方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2.
孙卓 《华夏考古》2021,(5):52-59
本文通过对江汉地区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的分析,认为这一阶段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扩张存在不同的影响路线.汉水中、上游与江汉西部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了典型的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反映出二里头文化经南阳盆地,沿汉水流域而下的进发路线.江汉东部地区以盘龙城遗址为代表,则体现出了与下七垣文化和南关外下层的密切联系,可能是中原文化通过信阳地区,过桐柏山向南楔入的结果.中原文化在江汉地区所见两条线路并进的扩张态势,之后为二里岗阶段该区域的文化格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里头文化是以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其时代大体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郑州商代早期文化之间,而文化面貌与两者却大相径庭。因其时空特征同史书所载“有夏之居”相契,故而成为探讨夏文化的重要线索,令世人瞩目。迄今已公布二里头文化遗址数十处,主要分布于黄河南岸河南省境内。其中以二里头遗址所做工作最多,收获最丰,最具代表意义。通过三十年来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关于二里头文化总体面貌的认识日趋一致,对其内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辨别能力不断增强。如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依据时代早  相似文献   

4.
"文化冲突论"认为文化常常带有自身远比其他文化优越的价值取向,文化冲突的结果会催生新的文化模式和类型。冲突往往发生在文化的断层线上,文化的认同和差异是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根源。本文以龙山晚期至二里冈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动态变迁为背景,从"文化冲突论"的视角着重考察二里头文化城址变迁背后的原因。二里头文化城址出现在该文化不同时期分布区的边缘地带,是其兴盛时期向外扩张的据点和攫取资源的中转站,也是衰弱时期坚守的最后底线,城址的最终废弃是文化格局改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遗存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还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这实在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自从二里头文化被发现以来,学者们对它的一、二期为同一文化系统不曾有过异议。七七年十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开始发掘,七八年底结束。据《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的报告,二号宫殿的“始建年代在二里头三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地点可分为九个区。分析这些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及分区可知二里头文化南传的路线和时间,而传播方式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下有所区别。二里头文化的南传开启了南方地区古代文化宏观上伴随中原地区文化变迁的新阶段,南方地区也以此纳入了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  相似文献   

7.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第一期和第二期是同一种文化连续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二里头类型主要来源于豫西南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后羿属于东夷,而非西夷。  相似文献   

8.
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及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二者之间在文化面貌上虽有较多的共同因素,但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似不属于夏人的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似乎为联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都邑遗址,遗址居民在以家养动物作为主要动物资源的同时,也较多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可见渔猎经济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历年二里头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介绍了二里头遗址先民利用的野生动物资源种类及其在动物中所占数量比例,探讨了不同野生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二里头类型的文化性质与族属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里头文化是晚于王湾三期文化,早于二里冈期商文化的一支早期青铜文化。目前,考古工作者依据不同地区遗址文化内涵的特点,已将二里头文化区分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两个文化类型。关于东下冯类型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11.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600。综合分析,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相似文献   

12.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和齐家文化中晚期大致相当,两支文化存在交流的可能。二里头文化和齐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使得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探索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及中西交流问题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认为大约二里头文化二期时向西南扩张的二里头文化开始与东扩的齐家文化在丹江上游有所交集,约二里头文化三、四期时二者在北线也开始交流。而东龙山类遗存成为了二者交流的关键媒介甚至是交流的结果。二里头文化中花边口沿圆腹罐应该是从西北地区传入的,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崛起过程中,齐家文化技术输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之,二里头对齐家文化的输出基本是以绿松石铜牌饰、壶形盉、牙璋等包含礼制内涵的重要器物。换言之,二里头文化向外扩张或文化输出的是其逐渐成熟的礼制文化或者礼乐文明。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文献及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可知二者之间在文化面貌上虽有较多的共同因素,但差异较大,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东下冯文化的形成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较大影响,但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文化面貌。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似不属于夏人的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似乎为联盟的关系。(摘自《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及相关问题研究@于孟洲  相似文献   

14.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早期夏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夏代年代学的研究课题中列出四个专题有:早期夏文化研究、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文化分界、《尚书》仲康日食再研究、《夏小正》星象和年代。这些专题中有两个是考古学的,另两个是天文学的。笔者承担的是考古学中的早期夏文化研究。 关于夏代年代学的研究,立项时通过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以下简称《论证报告》)认为:目前学术界探讨夏文化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在诸如早期夏文化、夏文化的分期、夏商文化的分界以及夏文化与东方夷人文化、先商文化的年代关系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5.
“老牛坡类型远古文化”遗存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其主体属于客省庄文化的范畴,在二里头文化第三、四期时,这类遗存受到了二里头文化和东下冯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二里头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会发生了两次重大变迁:第一次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段郑州商城控制了中原腹地东部,二里头都邑失去中原腹地主导地位;第二次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偃师商城取代二里头都邑主导洛阳盆地,二里岗文化的精英舍弃了二里头都邑。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从二里头都邑转移到郑州商城的重大事件,不是二里头文化精英阶层的迁都,而是下七垣文化(漳河型文化为主体)的精英阶层主导了"改朝换代",并与文献上夏、商王朝的更替最为拟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和偃师商城遗址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论证了夏朝的起始和终止年代,即夏王朝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终止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的王都,并在二里头文化三期时废弃。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越国的族属和先秦时期环太湖和杭嘉湖平原地区的文化格局和势力变迁研究互为表里,相互印证。本文从文献记载和传说材料入手,结合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对先秦时期越国的族属问题进行了推论,并就其中涉及的文化格局和势力变迁问题提出见解:越文化的主体来自于本地的马桥文化,而马桥文化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受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和扶持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在江浙地区的出现根源于中原地区华夏和东夷族系的地位之争,表现就是代表东夷族系的广富林文化、代表本地土著的钱山漾类型文化和属于越族系但代表华夏集团利益的马桥文化的纷争,最终后者取代了前两者,表明了华夏集团在此地区的胜利,由此随后的越国统治者也就具有了华夏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夏文化及其来源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对于夏文化的探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題。 1959年以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型的宫殿遗址,它的时代早于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的时代,因而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重视。对于这个遗址的文化性质,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认为二里头遗址第一、二、三、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 二、认为二里头遗址第一、二、三,四期文化都是先商文化,在时代上相当于夏代; 三、认为二里头遗址第一、二期文化是夏文化,第三、四期文化是商文化。此外,还有的同志认为:晚期河南龙山  相似文献   

20.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王湾三期文化,并可进一步区分为早晚两段和划分类型。新砦期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新紫型。二里头文化一期是夏文化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