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苌丽娟 《文献》2021,(1):151-165
民族地区民间写本文献中的"数目"类词语存在多种特殊标记方式。这种特殊标记法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书写符号""及筹算数码的使用上,其次体现在合文、连笔、省略、羡馀四种特殊书写形式所造成的文字单位不确定性、字词关系的非一一对应性。本文以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苗侗村寨各类文书为研究中心,辅以同时期的瑶族、仫佬族、白族等民族地区民间汉文写本资料。结合典型文例,对清水江文书"数目"类词语的特殊标记方式进行解读,同时对特殊标记法产生原因略作剖析,以期为写本文献的正确释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斗牛节     
正斗牛节是贵州苗族和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是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以争胜论负的大型赛事,被称为"东方式斗牛"。规模以黔东南苗侗地区每年7月初的斗牛节为甚。斗牛时万人空巷,锣鼓喧天、长号齐鸣,欢声雷动。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相斗而闻名于世。既是苗侗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受史料限制,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区域小地名的历史演变缺乏深入探讨,甚至大多停留在口头传说之中。而近年来清水江流域契约文书、碑刻等民间文献的发掘与利用为这种精细化研究提供了诸多可能,研究结论亦能与地方志互证,补已有记载之不足,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苗馁""苗光"两个典型的乡村地名之流变情况的梳理与考证,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在民间文献与地方志中的记载有很大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孰是孰非,值得探究。其背后则隐藏着民族地区乡村地名变迁的复杂缘由,"音转字变"与民族融合都可能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清至民国时期清水江流域林业生产契约中,有大量关于"股"的文书,可见"股"在当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概念,这成为理解清水江流域林业生产的关键词之一。目前关于清水江"股"的研究文章,大多是从林地产权性质出发的,只有极少数涉及到"股"自身的结构特征。本文通过对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中"股"的考察,认为"股"在清水江林业生产中的最早出现,并非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那样,是伴随乾隆时期人工营林的佃山方式所至而产生,实际上早在乾隆之前的清水江林地买卖契中,就已经有"股"的出现。清水江林业契约中存在复杂的"股中股"或"多重股"的现象,反映出清水江林业生产中地权分配的多样性,这一特征或许就是清水江流域林业生产区别于徽州或闵北林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为配合清水江托口水电站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贵州天柱县江东乡江东村溪口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少量铜器。溪口遗址是清水江流域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面貌与湘西地区的同时期的文化面貌一致,与峡江地区的商周文化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系统。溪口遗址的发掘,对了解沅水上游地区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水江文书中土地文书遗存丰厚,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部分清水江土地文书进行考述,并与徽州文书试作比较。从大的方面看,清水江文书与徽州文书在整体上大致相同,显示了其继承和吸收了中原契约文书的基本要素,而在契约内容事项的表述之中,又清楚地显露出地方特色和民族习俗。  相似文献   

7.
2021年国庆期间,陈祖武先生到贵州参加“敦煌文书、徽州文书整理与研究百年经验总结暨清水江文书与乡土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会后应贵州大学之邀,到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做了系列专题学术演讲,其中多有对自己学术研究的回顾。此前,贵州师范大学王进教授曾专门赴京,到陈祖武先生府第进行口述访谈,形成《恩重如山———陈祖武先生口述史》书稿20余万字。兹选录其中一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兴义系军阀在形成与控制近代贵州的同时,出现了"旧派"与"新派"势力之分。"旧派"以刘显世为中心,"新派"均集中在王文华周围,两派之间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旧派"势力在近代贵州民八、民九事变中损失殆尽,"新派"势力则在王文华被刺后发生内讧。兴义系军阀随着实力的内耗殆尽,逐渐失去了对近代贵州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绘画的写生或创作带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苗侗地区民族题材绘画的创作美学特点是基于该地区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耦合的生境,因此,从民族题材历史来看,苗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经历了以写实记事,到写实审美的过程。当下苗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体现了独特的地域特点的同时,也对探究视觉美感和视觉艺术的生命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水江"清白"文书是指清至民国贵州清水江地区少数民族记录其依照习惯及"村寨"法解决纠纷的文书材料;这些文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清时苗疆地区在中央政府之下,各少数民族村寨沿用习惯法自力解决纠纷,维护村寨安宁和谐的历史事实。然而在国家权力之下,习惯法何以为生?习惯法与国家法间的互动关系及作用如何?习惯法存在的原因即是对国家法的补充、限制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正>藏语里,"玉树"意为"王朝遗址"或"部落遗风"。为万山之宗,百川之祖。相传为格萨尔王建立的岭国所在地。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玉树处于康藏文化的交汇点上。有"玉树二十五族之角尖,卫藏三十九族之足底。上通卫藏,下接汉区,唐蕃古道穿境而过,长  相似文献   

12.
正《管子·明法》:"夫國有四亡: 令求不出謂之滅,出而道留謂之擁,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尹知章解"令求不出謂之滅"曰:"求不出令,則下無所稟,故滅。"謂"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曰:"求不上通,則與君隔絶,故曰塞也。"然是説多不爲人所信。"令求不出謂之滅",《管子·明法解》引作"令本不出謂之滅","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明法解》引作"下情不上通謂之塞"。王念孫認爲"令求不出"之"求"當爲"本"字之誤,"下情求不上  相似文献   

13.
<正>由贵州大学张新民主编《天柱文书》第一辑,作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历经8年艰辛收集与整理,于2014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影印出版。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规模宏大。《天柱文书》第一辑共计22册,68卷,980万余字,收入清水江流域天柱县民间契约文书近7000件,并一改以往出版清水江文书以锦屏  相似文献   

14.
许峰 《贵阳文史》2014,(6):36-38
正早在六七十年前,瑞士和贵州,相似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还有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相似之处。77年前的1937年,《滇黔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黔民生活之一般[斑]》的文章,作者黔山借旅黔的外省人士之口感叹道:"黔省可惜山多一点,否则,可称为世界第二瑞士。"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这可能是将贵州比作瑞士的最早文字记录。笔者认为,"世界第二瑞士"这一判断,在当时并非空穴来风。不妨让我们一起回到上世纪上半叶,通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观感,去看看那个时代的瑞士和贵州到底有多"像"。  相似文献   

15.
《贵阳文史》2013,(3):14-17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贵州,自明代建省至今已有整整600年,而关于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时代。犹太学者亚伯拉罕·赫切说过:"我们是一个记忆永存的民族,一个忘记过去就无法认知现在的民族。"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亦是同理,故大儒章太炎先生将历史称为"要学",他说:"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温故知新,才能继往开来,古今中外皆如是。在贵州建省600年之际,我们重温贵州的沧桑历史,重拾最值得记忆的人与事,是为纪念先贤,亦为更好地前行!  相似文献   

16.
历代方志皆以通纪为常态,以断代为例外,"一方全史"和"一地百科全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方志印象。从两轮修志经验看,首轮修志始于改革开放后百业待兴的时代,编修通纪志恰逢其时;第二轮修志在两轮修志首尾叠加的背景下启动,接续编修断代志合乎时势。由于断代志之"代"并非独立时间系统,其独立性无法与贯通古今的通纪志比肩;地方综合年鉴特别是"多年鉴"的存在,使断代志和地方综合年鉴界限模糊,进一步影响了断代志在志书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历代修志传统和两轮修志经验,结合当前人们需要一部贯通古今的新方志、地方历史文脉需要梳理打通及其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现实需要,编修通纪志是新一轮修志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崔欣 《丝绸之路》2010,(9):49-51
姊妹节是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举行,是姊妹、亲朋、青年男女聚会的美好日子。这是最古老的节日,嫁出去的女子回到娘家聚会,唱着古老而忧伤的姊妹歌……这也是最年轻的节日,青年男女欢聚一堂,自由选择心中的爱侣……  相似文献   

18.
清至民国时期,土地私有权确立,土地买卖文书的书写程式形成固定的程式。清水江文书的书写程式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成为文书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更好的了解与使用文书史料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清水江土地买卖文书档案为主线,概要介绍清代以来清水江流域土地买卖契约文书的书写格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同名白沟的有好几处,淇水东北流谓之白沟,见水经注九,赵州平棘之槐水,一名白沟河,见元和郡县志一七,这里所说的只是《宋史》九四河渠志之白沟或白沟河,《新唐书》三八汴州开封县下说,"载初元年,引汴注白沟以通曹、兖赋租,"可能就是这一条.宋自太宗起至徽宗止,屡次有人想把它加以整理,来替代汴渠,用意似无非避开黄河,免其淤浊.我们要从现在开封附近寻求一条古代水道,可以下通徐州左右,除去睢水之外,实无别的流域可以相当;武同举氏淮系历史总图五(宋一)把"白沟"和"白河"注在睢水之上,又他的淮系年表五、至道二年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文献记载廪君巴人发源于"武落钟离山"。当代学者对"武落钟离山"这个历史地名的解释差异比较大,有的认为它是"武落山"、"钟离山"二山的合称,有的认为它的本名是"落钟山",有的认为它在湖北清江流域,有的认为它在重庆大宁河流域。实际上,"武落钟离山"本名"武陵钟离山","武落"为"武陵"传写之误,"武陵"即武陵郡。"武陵钟离山"去掉郡名"武陵",就叫做"钟离山"。这表明廪君巴人的发源地是在清江(夷水)流域而非大宁河流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