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首先就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环境评价机制进行全面阐释,然后分析了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最后构建了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转型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显得十分必要.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主要有教育、培训、宣传等途径.当前,要建立有效的公众文物保护参与机制,主要通过有关激励措施,利用民间团体的中介作用,以及实行强制性的公众参与等方式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是保障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充分重视公众参与,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提高参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参与在博物馆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众的参与形式从传统方式逐渐转变为更加创新的手段,为博物馆带来了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增强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认同感。同时,公众参与也助推了博物馆教育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公众参与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参与不平衡、公众与专家意见不协调等。文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旨在提高公众的参与意愿、利用技术提高参与效率、平衡公众与专家的意见,确保公众参与的长期性与质量。  相似文献   

5.
环境公共管理领域往往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建立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是克服这两种现象的有效途径。公共财产理论、公共信托理论的提出,尤其是环境权的提出,为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不管是立法上,还是具体制度的构建上都还完善、不具体。可以通过确立环境权,明确公众在环保领域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建立完善知情制度、听证会制度、公诉制度、积极培育环保组织等以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公众参与已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因此,加强公众在参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对于推动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国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趋势,公众参与在个层面的实践活动都在不断的增加。而具有综合性质的旅游业不但涵盖了广泛的旅游公共事务,而且其本身所存在的诸如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等多种要素都是在公众参与的前提下才得以存在的。因此,公众参与旅游管理对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环境意识不断加深,发现大部分公民在处理这方面工作中都有很多问题,其中会涉及到非常重要的机理认知力度问题,同时个人素质的不同,也使得目前很多环保体系格局都处于很偏激的地位,很多研究人员对于决定如何作为挖掘机理的变量媒介,通过政府不断提高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知效应,全面加强这类人员环保知识水准,利用女性突破节点,积极带动国家对于环境问题的治理.  相似文献   

8.
陈爱国 《民俗研究》2017,(1):143-151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已开始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环境治理的政策实施与技术应用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地域社会得以执行,但决定其执行效果的关键却与民众的参与程度密切相关。以大理洱海为例,在厘清公众利用水资源的传统模式与当下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指出促成公众自主参与传统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于:尊重民间知识并保障民众利益,即通过协商共议、自下而上的方式将民众意愿、社区内部资源管理机制反映到政府决策层面,并以此保障民众公平、合理利用社区自然资源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2015年始,经过修订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正式开始实施,新法明确规定了要建立公众参与制度,要求保护好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并将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进一步拓展,公众参与制度法律化已初见雏形.然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何将这样一部好的法律落到实处才是各级政府以及司法机关、广大人民群众应该关心的话题.文章就立足于新《环保法》的法律设置,就如何强化公众参与环保建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旅游规划公众参与的核心内容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兴柱  陆林  王群 《人文地理》2006,21(4):62-67,84
本文从旅游规划的公众参与角度入手,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旅游规划公众参与研究进展;围绕谁参与、为什么参与、参与方式、参与行为及参与时间等问题,初步探讨了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核心内容,即包括识别利益主体、分析参与决策行为、明确公众参与模式、确定主体参与阶段、选择合意参与方式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以加强和推动公众参与旅游规划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阐释公众参与理论出发,探讨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民主观念、参与渠道、公众素质、制度供给等方面提出解决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日本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郁 《人文地理》2006,21(4):34-38
本文首先回顾、总结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环境、制度环境的变化,分析近年来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要模式和特点,针对公众参与地区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这两种主要形式,深入分析、探讨组织框架、程序设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公众参与的开展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体系的影响,总结日本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杨成虎 《攀登》2010,29(1):46-49
执政党依靠的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执政党的政策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直接影响到执政党自身的合法性。因此,执政党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强化其与民众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特别是倡导和鼓励公众参与,使执政党政策的合法性途径更为多元,这不仅实质性地提高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执政成本,也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4.
李菲 《神州》2014,(15):232-232
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何更有效的管理城市和如何使社会公众利益得到最大化成了更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公众参与式城市管理形式从理论的研究到各国实践的总结,包括我国的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公众参与式管理在我国如何能更有效利用和完善问题,使得这种形式能更广泛的推广,促进城市的管理建设。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已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大利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主要集中在重视吸引公众参与遗产社会教育、加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法律建设、保障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渠道等三个方面。意大利的经验启示我们,中国遗产管理也应在这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6.
谈超  袁乃全  李宇 《风景名胜》2021,(8):0241-0242
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激速变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从乡土社会逐步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几千年的生活和治理模式正变得处处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公众一方面急切地想通过各类途径参与村庄的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村庄规划编制与村庄建设行为越来越规范化法定化,现代乡村已无法用传统的治理方式进行管理。公众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成为保障村庄规划实施及监督的一大问题。而随着我国 2021 年脱贫攻坚取得的全面胜利,我国对乡村地区发展定位逐步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充分运用乡村基层治理的手段保障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化遗产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救济手段,文化遗产公益诉讼正在得到立法和司法机关的逐步认可。公众作为文化遗产公共利益的直接享有者,应当享有文化遗产权利,通过参与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公共利益。尽管中央和地方立法、司法机关通过听证会、观察员等制度进行了公众参与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的积极探索,但仍然存在法律依据缺失、参与形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件缺乏等问题。虽然文化遗产公益诉讼由检察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主导,但应当拓展公众参与公益诉讼的深度,并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原告资格。公众可以为公益诉讼提供线索与证据信息,参与评估公共利益是否受侵害及恢复情况,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或以特定身份直接参与案件审理。我国需要从制度层面畅通信息渠道、落实全流程参与决策机制、落实人民陪审员、观察员、监督员制度并完善激励制度,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依诺  庞利伟  袁珂 《风景名胜》2021,(8):0248-0248,0250
社区花园是城市绿地的一种组成形式,是社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与维护的途径之一。基于中国当代的“共享经济”模式下,为实现高密度城区的环境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创建社区居民以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园艺种植活动的场地,关注社区老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为青少年儿童提供自然教育的空间与机会,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共建社区花园的实例综述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共建模式的背景、可行性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经无法有效保护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物遗产,因此有必要发动社会大众的力量来进行文化保护。虽然我国在多个方面开展了社会参与的实践,但理论和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从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基本内涵出发,剖析当前社会参与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更好扩大社会参与面,提升社会参与度,增强社会参与力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顾化龙 《黑龙江史志》2013,(17):277-277
<正>现阶段,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个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带来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和权力的转移,往往容易导致"社会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国民心理失衡、社会伦理失范"。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指出的,"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