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民镇 《史学理论研究》2022,(3):133-143+160
饶宗颐最初与古史辨派阵营有较多接触,后来他的古史观发生改变,转而反思疑古运动存在的问题。饶宗颐的古史研究,旨趣近于“罗王之学”,走的是“新证”一派的道路。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饶氏将出土材料分为有文字材料与无文字材料两种,提出“三重证据法”及“五重证据法”。饶氏致力于通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考古遗存等材料进行古史重建。他重新思考古史的时代框架及其传说流变,并就古地理开展了一系列新的讨论,体现了对“三重证据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饶宗颐最初与古史辨派阵营有较多接触,后来他的古史观发生改变,转而反思疑古运动存在的问题。饶宗颐的古史研究,旨趣近于“罗王之学”,走的是“新证”一派的道路。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饶氏将出土材料分为有文字材料与无文字材料两种,提出“三重证据法”及“五重证据法”。饶氏致力于通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考古遗存等材料进行古史重建。他重新思考古史的时代框架及其传说流变,并就古地理开展了一系列新的讨论,体现了对“三重证据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温家宝总理  相似文献   

4.
高慧巧 《沧桑》2013,(4):51-53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对学术界影响极大,学者多认为是1925年他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讲义《古史新证》中开始提出的,但是早在1917年夏天,王国维已经明确提出"二重证据法",并对之有较充分的论述。但是王国维只是强调了地下材料对纸上材料的作用,但其实纸上材料对地下材料的作用也很大,在考古学研究过程中更不容忽视。因而,在考古学研究中必须重视纸上材料。  相似文献   

5.
丁山早年师从沈兼士求学的经历,让他对文字音韵学有独特的理解。他的神话研究即主要从文字音韵入手,综合运用疑古辨伪思想、二重证据法、比较神话学、图腾理论,从而在神话传说研究领域有着重大的建树。  相似文献   

6.
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现不符。应用三重证据法考证的结果显示其与"蟾蜍"有关。应是"蟾丛",而不是"蚕丛"。  相似文献   

7.
<正>1925年,王国维首倡“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1]考古学是实证科学,用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以考证古代历史是“二重证据法”的内核。吴文化是江苏的地域文化。吴文化研究首当其冲的是句吴文明的发端,而有虞氏部族的南徙又与句吴发端密切相关。因此,应用“二重证据法”研究有虞氏的南徙与句吴文明的发端,既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机组成,也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8.
当前亟须加大力量研究、传承、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认识与观念的误区,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完善机制,科学界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范围,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转变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1月9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纪实》,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郑晓江 《古今谈》2010,(2):18-23
儒学是一种入世之学,是培育人格、提升世人之精神品质之学,也是实做圣贤之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如何适当与适度地恢复儒学教育,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真正能够起到教化社会、提升青年学子之道德人格及境晃的作用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本文以笔者组织的一次研究生教学活动中.恢复儒学讲会传统的实践为例,  相似文献   

10.
《民俗研究》2013,(3):160-160
艺术名家解宁宁当代书法与传统人文思想——钟明善先生与当代书家精神生态学界名家饶宗颐我的学术自述——以敦煌学为例邵晓峰中流自在心——饶宗颐先生的治学之道艺术与哲学邢文梅花一太极:明代理学画的宇宙观及定山庄公的书法神话·图像叶舒宪玉人像、玉柄形器与祖灵牌位——华夏祖神偶像源流的大传统新认识巫乐探究萧梅音乐与迷幻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保护历史文物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所关注、所思考。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河北正定古城、黑龙江哈尔滨731遗址群、首都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2.
张雷平 《安徽史学》2021,(4):165-168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新文化运动兴起,在社会求新求变的大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承并进行现代性转化,一直是知识阶层苦苦求索的命题.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神圣使命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华文化的复兴紧密相连.所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回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演进,梳理其发展脉络、探究其发展启示,对于我们整体上把握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方向与未来、思路与举措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2019年4月7日,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术活动中心举办"神话学研究院首届新成果发布会暨专家论坛",同时发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结项成果专著系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的《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文学人类学新论》《四重证据法研究》和《希腊神话历史探赜》,研讨会主题是"文学人类学:神话研究的创新——中国本土的文化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建构",会后,举办了第十五次玉帛之路(环太湖)文化考察活动。笔者受邀参加学术论坛及考察活动,并撰写考察笔记。  相似文献   

14.
陈垣的宗教研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关怀。在基督教研究中,陈垣的文化关怀体现在"使基督教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地位"的基督教本色化观,认为基督宗教不可能也不会替代中华文化,只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可以并入他在研究各种外来宗教中体现出来的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中华文化观",即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外来宗教、文化无不融入中华文化,但是不能改变后者;中华文化海纳百川似地容纳外来宗教、文化,本身得以丰富,但是本质不变,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抗日战争时期,陈垣的"民族文化关怀"表现为用佛教道教著述,表彰遗民,阐扬气节,并论述宗教保存发展民族文化的观点,侧重的是中华文化的长久生命力。陈恒的文化关怀体现了陈垣对自身和国家民族处境的深刻思考,在现实中都有对应,基督教本色化观对应陈垣的宗教信仰以及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华文化观对应全盘西化和文化保守观点,民族文化观对应外族入侵的文化保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分析陈垣的宗教研究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孔子民族观的出发点是明"华夷之辨",明"华夷之辨"的标准是文化而非民族血统。在处理华夷关系上,孔子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和平共处原则,同时也主张"修文德以来之"和"用夏变夷"的怀柔同化政策。孔子的民族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荀子在他的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民族观,为以后各个时代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所接受,为统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超 《神州》2013,(8):14-14,16
人因梦想而伟大。一个民族因梦想而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际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在国际文化贸易"热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系统工程,关键就是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单日 《神州》2013,(34):14-15
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国梦”文化方面的主旨思想,该文从设计的维度去阐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设计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对设计文化的反思,其次,是在设计文化反思的基础之上,中国本土化设计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显现与生成,最后,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国设计之路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上,文化软实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而这种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更需要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的参与,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有感于此,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在"感恩广东"的良好氛围中,与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携手发起一项年度文化传播活动——"全球通名家讲谈",进一步提升全球通客户的睿智哲思,丰富中华文化的积淀,探寻超越自我的能量。  相似文献   

20.
孙海云 《神州》2012,(1X):1-1
<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