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析了俄罗斯作家普拉东诺夫小说中表现的爱情主题,探讨了作家的爱情主题背后潜在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90年前的那个春天,年轻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中国旅行,足迹遍及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扬州、长沙、洛阳、汉口、九江、北京等地。一路走来,他不仅观光游玩,而且拜访各类名人,从前清遗老郑孝胥、文化怪人辜鸿铭、国学大师章太炎到倡导白话文的胡适、主张“青年中国”的李汉俊等人,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颇有一些“怪人”。其实这样的“怪人”无非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的学者、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构成了民国知识分子色彩斑斓的群像。傅斯年就是其中一位,是20世纪中国社会舞台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学者。  相似文献   

4.
耿法 《炎黄春秋》2007,(3):46-49
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中颇有一些“怪人”。其实这样的“怪人”无非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的学者、教授和其他知识分子,构成了民国知识分子色彩斑斓的群像。傅斯年就是其中一位,是20世纪中国社会舞台上一个颇有影响的学者。  相似文献   

5.
这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怪人”。他是个平民百姓,却和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有着不错的交情。他应邀访问过美、日、韩、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央电视台、《华盛顿邮报》、BBC等众多国际知名媒体对他进行过专题报道。年纪轻轻,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西方艺术界称他是中国“内画达芬奇”。  相似文献   

6.
冯玉祥曾自称丘八诗人。所谓丘八即源于“兵”字的分解。意思是兵的诗人。其含义既朴实无华,又有些雅意。在旧社会,由于冯玉祥同那些上层人物格格不入,官场上历来都把他当作怪人,李宗仁称他为“怪杰”,他的结盟兄弟张作霖甚至骂他是“人中妖孽”。然而普遍百姓对冯先生的“怪”真是既赞尝,又敬慕。这也许是爱憎观之不同所至。但冯玉祥的“怪”  相似文献   

7.
生活的勇气     
孔庆东 《世界》2006,(4):63-64
生活是可怕的,但我们不敢说出这个真理。普拉东诺夫代表人类,看清了我们自己:“我害怕生活。”我们每天自以为在“生活”着,其实那不是“生活”,而是“躲避生活”。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二题     
《百年潮》1997,(1)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辜鸿铭为清末怪人,愚忠清室,至死不剪头上小辫,为人所笑。对“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他更是百般辩护,从封建专制制度到廷杖、吐痰、小脚、多妻制等等。在他的奇谈怪论中,这些都是美仑美奂的“声名文物”,不可稍变。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的极端保守主义者,他的顽固立场和种种谬论确不足取,事实上也为历史所淘汰,更多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辜氏生性尖刻,典型名士派头,率性任情,往往不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期,文人中不乏“怪人”、“狂人”、“疯子”、“癫子”一类人物。单学林中的文人“疯子”最著名的就有两个,一个是人称“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自称“辜疯子”的辜鸿铭。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期,文人中不乏“怪人”、“狂人”、“疯子”、“癫子”一类人物。单学林中的文人“疯子”最著名的就有两个,一个是人称“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自称“辜疯子”的辜鸿铭。  相似文献   

11.
刘仁静,一个“参与创建中共和托派的怪人”。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但却自行脱党被除名;他是见过托洛茨基并与之一起生活了十多天的托派首领,但也没逃脱被托派开除的命运。刘的一生经历,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熟悉农民,热爱农民,一生扎在农村写农民。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味,吸引着各个层次的读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他能写出各种形式的文章,通晓民间的吹拉弹唱。毛泽东誉他为“人民作家”,胡耀邦把他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并列,称为“中国近代的大文豪”,“语言艺术的大师”。可悲的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却在“十年浩劫”中历经摧残,蒙冤去世。而他离开人间时,竟然还背着一个“贫下中农的死敌”的罪名。  相似文献   

13.
肖正 《名人传记》2020,(5):12-16
他曾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获六次大功,被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三十余次。他从文盲成为作家,塑造的典型人物“周扒皮”成了压榨他人劳作的通用符号。他是全国“扫盲运动”标杆、学雷锋楷模、德育导师……2019年12月7日,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他就是“战士作家”高玉宝。  相似文献   

14.
刘仁静,一个“参与创建中共和托派的怪人”。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但却自行脱党被除名;他是见过托洛茨基并与之一起生活了十多天的托派首领,但也没逃脱被托派开除的命运。刘的一生经历。值得人们深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张竞生(1888—1970),广东省饶平县人,幼名张江流,学名张公室,1912年底赴法留学前,取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更名张竞生。他是一个怪人奇人,生前头上戴着不少桂冠:同盟会会员、哲学博士、教授、文坛怪杰、性博士等,他的一生给人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6.
在日军从军作家中,有一位名气很大的“专业作家”——石川达三,他与火野苇平一样,都是日本文学“芥川奖”得主(早在1935年,他就以中篇小说《苍氓》获得了首届“芥川奖”),但是他的“战争文学”创作却一度被“打入冷宫”,迥异于火野苇平作品所受到的待遇。  相似文献   

17.
吴稚晖,江苏武进人,早年结识孙中山,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后成为蒋介石的铁杆师爷,是反共的死硬派。他一生行事怪诞,言语苛刻,是国民党内的“名骂“。他的文词犀利,文采非一般人能比,但他却称自己的文章为“放屁“文章。为此,有人称他为“疯子“、“怪人“,可谓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8.
姜志刚 《神州》2013,(24):15-15
文学创作中有两大要素,一个是“情”,一个是“理”。文学作品是作家饱含激情的产物,情感是推动文学创作的动力,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陆机的《文赋》也说:“诗缘情而绮靡”。这说明在文学创作中情感是极其重要的。文学创作中的“情”,是感性的,显性特征较明显。“理”是理性的,更多是对生活和人生的体悟与认识,对宇宙的万事万物的思考,具有隐性特征,这正是所谓的“体匿性存”。所以我们在文学作品中较容易感受到作家和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情感,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但是我认为在创作中,很多时候看似是作家情感激荡、沉郁顿挫、多愁善感、“情动而言形”的创作,实际上是作家对“理”进行了有意的建构,最终体现出的“理”大于“情”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老舍先生称自已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已为“文牛”。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  相似文献   

20.
古远清 《炎黄春秋》2001,(11):66-67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中,称旅美作家於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充分体现了这位作家“觉得别人都是有家可归的,而我永远是浪迹天涯”的这一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