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京 《文物春秋》2009,(2):24-29
在山西太原东郊发掘的徐显秀墓,其壁画内容和绘画风格包含着较多的域外文化因素,特别是该墓石门扇上部所见的"羽翼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瑞禽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加之后世的讹传误注,使其自身面目幻化不清。分析可知,徐显秀壁画墓石门扇上部所见神兽,既非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獬豸"、"枭羊"、"飞廉",亦非外来宗教文化观念中的"塞穆鲁",它应该是由不同的动物混搭出双翼形象的"羽翼兽",是广袤的欧亚大陆上各类文化交织互动的融合产物,在欧亚各古代文明中均有表现。"羽翼兽"这一重要元素可能是贯穿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艺术主题,亦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见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以色列文明中,希伯来巨人神话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巨人形象源自以色列民族上古传说,其庞大的体型与令人发指的暴行在古代以色列民族文化中广为流传,逐渐演化出独特的巨人神话母题。古代以色列文献作者则有意识地利用该母题,表达对民族信仰与历史人物的立场与态度,形成"以巨人言恶"的书写传统。在此基础上,借助希伯来巨人神话体系,古代以色列文献作者对"灵与肉"的张力关系及其所蕴含的意识形态观念进行了充分探讨。因此,希伯来巨人神话体系是以色列民族关于罪恶起源、公义观念以及神学、哲学思辨的复合载体,无论是其传说发端的神秘性、文学形象的鲜明性还是哲学思辨维度上的深刻性,在以色列民族文化系统中都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魏秋萍 《文博》2013,(4):46-49
陶井是汉代常见的随葬品,"东井戒火"画像陶井则为其中颇具特色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及简牍资料,从星象、巫术、神话的角度对画像铭文以及扛旗男子、禽鸟等纹样进行了考察,认为汉人利用人力、动物、植物对火灾进行预测防范,具体从画像来说,抗旗男子应是防火吏,禽鸟不是以往所说的公鸡而是"御火"鸟,这是一组含有"御火"主题的画面。  相似文献   

4.
本期寄语     
正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的王光胜作《秃鹫碑铭文译注》提供了刻于公元前25世纪的两河流域早王朝铭文之一《秃鹫碑铭文》的中文译注本,该碑内容涉及城邦、战争、宗教、艺术,是研究古代两河流于历史的重要文献。张若一《论希伯来巨人神话体系——形象、母题及其意识形态观念》认为,希伯来巨人神话形象源自以色列上古传说,以色列很早形成了"以巨人言恶"的书写传统,此类神话是研究以色列民族关于罪恶起源、公义、神学、哲学思辨观念的复合载体。齐虹、徐晓  相似文献   

5.
周丹 《丝绸之路》2013,(8):18-21
本文从分析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入手,揭示小说中隐含的"失乐园"故事结构及其对"失乐园"神话原型的改造,同时阐明这种创造性改造所体现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源站     
《文史天地》2008,(2):71-72
孙悟空神话形象的由来;“使节”原来不是人。  相似文献   

7.
董晓笛  陆昊 《神州》2013,(15):7-7
神话产生于人类远古时代。作为民间文学的源头之一,有力地证明了劳动人民从来就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揭示了民间文学从一开始就与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俄罗斯神话故事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俄罗斯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致力于分析俄罗斯神话中的典型形象,尝试总结典型形象在神话中所起的作用,并浅析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区别。本文对俄罗斯神话的形象及中俄神话区别的研究,对于分析俄罗斯人的文化心理和中西文化的不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的变法思想,说明了人事和天事各有其自身的运行、变化、发展的规律,异常的自然现象并不可怕;要因时制法,法要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人言有好有坏,对待的态度也有两种,一是采纳,二是置之不理。  相似文献   

9.
邹衍"大九州"神话宇宙观包括"大九州"和"昆仑中心"两个核心内容,它是以《山海经》为主要知识渊源,以"九"数和对称等为"法则",以天学步算为数理依据,在传统"天下"观的基础上,顺应战国地学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它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以"中国"为法统区、以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天下"观,是对"王者居天下之中"观念的挑战,也是以邹衍为代表的稷下学者为田齐帝制运动扫清障碍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以广阔而有针对性的视野来认识"大九州"学说的学术史地位,其是汉代以《山海经》知识为源头、以《淮南子·墬形训》为代表文本的地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梁红伍 《百年潮》2006,(9):19-22
"文化大革命"结束30年了,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人与事却依然耐人寻味.康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一事,就是其中一件.对于康生此举的动机有不同说法:有说这是他惯于投机的本性使然;有说这是他"迫害狂"的本能反应;粉碎"四人帮"之初,有人甚至公开宣称,这是康生同"四人帮"有过斗争的证明.1978年,我曾在中央党校做"清查"工作,在整理"康生问题"的材料时,曾看到过康生揭发江青、张春桥的有关内容.现就我所掌握的资料,谈谈此事.  相似文献   

11.
张光直先生指出中国先秦化的基本框架属于“亚-美化连续体”。楚化中的巫术或仪式属“亚美-化连续体”中的萨满教范畴。本从动物符号与神话、动物符号与巫术和动物符号与萨满教三个方面论述楚化中没有图腾崇拜,楚人社会的萨满教只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存在的前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史为鉴"是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与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早在周公之前,"以史为鉴"的思想就有了萌芽,上古先民规避祸灾的行为是历史意识起源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意识,经夏商两代直到周初,才臻至完善。周代的鉴戒观念,包括"以天为鉴"和"以事为鉴"等方面,到了"以史为鉴",方可谓大成。"以史为鉴"的前提是对于历史进行改铸与剪裁,这是适应现实社会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李唐 《旅游纵览》2016,(8):24-29
正泥塑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形象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取材广泛,神话、戏剧、小说以及民间生活都是其素材来源,通过塑造人物造型,刻画鲜明的人物性格,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2016年北京农业嘉年华中,天津展区的泥塑作品形象逼真,个性鲜明,展现出旧时乡村风貌和人文情怀,把我们带回了单纯、朴实的"那些年"。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在北朝至唐代塑像、壁画中频频出现,通常由胡人牵引,满载货物、用具,它们的形态、组合、驮载的物品等,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其图像成为“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胡人”与“骆驼载货”的组合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品的交流、信仰观念的传播、不同的文明的碰撞融合,蕴育出了以“胡汉”相融为特色的唐文化。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期,"意大利建国三杰"通过传教士的工作进入中国知识界,中国的各个群体基于各自的立场和目的对"三杰"的形象做出了不同的诠释。20世纪初,梁启超对《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的译著,使"三杰"的形象在晚清中国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传播爱国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救亡图存的议题一直贯穿着整个民国时期,"三杰"的相关事迹也不断得到宣传,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然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下,"三杰"的形象不可避免地被工具化,以致三人的形象和他们原来的面貌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对"学"的意识强化不够、"学"的观念渗透不突出的现状,提出了在教学中强化"学"的意识、渗透"学"的观念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田野作业的模式并非固定不变.即使在一个学者的治学生涯中,其模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而选择的关键在于意图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视角."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注重对特定民俗事象的历史、结构、一般性实践过程及其生存现状的考察.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方法更注重民俗事象所生存的语境,特别是情境以及实践者的主位视角.对大众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神话主义进行田野研究时,民族志式田野作业依然是根本性方法.但由于研究对象具有流动性、虚拟性等新特点,这一方法的使用也显示出其特别之处,尤其在研究电子媒介时,更体现出网络民族志的特殊性.此外,"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方法及其所体现的"文本中心观"依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关研究促使中国神话学内部日益呈现出明晰的"朝向当下"的取向.  相似文献   

18.
汉墓出土蟾蜍灯具寓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祥瑞符号,包括蟾蜍与兔子结合构成月亮意象,或单独蟾蜍构成"万岁蟾蜍"祥瑞动物形象;一类为寓意登仙和长生不死,由蟾蜍与乌龟结合构成西王母神话的一部分。蟾蜍频繁出现于灯具之上,体现了汉代"德化瑞应"思想和神仙信仰的普及。  相似文献   

19.
牛郎织女神话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口头承传的话语形式(文本形式)和以星宿形象为依托的物象形式(画面形式)。缘于上述两种神话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审视牛郎织女神话,从而发现牛郎织女神话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由这种叙事结构所构成的独特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形式。上述叙事结构和依托这一叙事结构而构成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形式,因缘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基础与情感认同而获得了汉代诗人的共鸣,并通过艺术实践和文学创作,构建了独具汉诗特色的诗性审美模式。至唐代,牛郎织女神话完成了向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节俗形式的演变。随之,这种由牛郎织女神话的确立而建构起来的审美模式遭到“解构”,其所具有的艺术范式作用,也被唐代诗人所抛弃。  相似文献   

20.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对伪满洲国进行了全面的殖民统治。为了掩人耳目,日本炮制了一系列冠冕堂皇的"理论"。本文从解析日本的统治理念入手,披露日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实施的殖民统治术,进而揭示其宣扬的"五族共和"、"王道主义"、"建国精神"等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