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对古代瓷窑遗址命名方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窑命名方式有以古文献记载的内容命名以及按现今地名命名两种方式。采用古文献记载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窑址所在州县名称命名、以窑址所在的小地名命名、以窑场所在方位命名、以窑场生产性质命名和以督窑官或窑场主姓氏命名五种方式。按现今地名命名的方式多受通行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方式的影响。但两种命名方式都存在混乱的情况。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本文为古代瓷窑遗址命名提出三点建议,强调在窑址命名中注重窑址内涵中的稳定因素和窑址的空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2.
谈谈考古遗址的展示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双林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6,18(1):47-51
本文讨论了考古遗址的风化状况和原因,指出考古遗址的破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为了保护考古遗址,就要采用多种相应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保护房的建设、地下水的治理、土体的机械和化学加固及生物因素的控制等。在遗址保护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3.
马林迪位于肯尼亚南部沿海地区,是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可能到达过的重要的东非据点。在东非海岸的若干地点中,马林迪一直以来也是非常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在中外文献中,有不少疑似意指马林迪的记载,但描述多较为模糊,使人难以确定其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所在的确切地点。中肯联合拉穆群岛陆上考古项目开展以来,我们对马林迪老城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选择地点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本文试图回顾中外文献及相关研究,并对各方观点进行评述,进而结合已有研究,对实地调查和发掘成果予以介绍,并对马林迪老城这一遗址的所在和发展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被动采样器结构和原理的分析,对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论述其对环境的适用性和考古发掘现场的特点及有害气体的监测需求。认为被动采样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有害气体的监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遗迹提取关系到遗迹长期保存及后续保护修复,因此要求提取方法科学、严谨,所用材料安全、有效。本文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实际出发,总结了提取材料的要求与原则,回顾了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所用的石膏提取、聚氨酯泡沫提取、环十二烷提取以及薄荷醇提取等几种方法的使用情况,评述了其提取工艺及性能,并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提取方法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墓葬壁画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与古代科技,体现着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是能让文物\"活起来\"的典型代表。壁画类文物的保护研究与价值阐释,是国家文化自信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墓葬壁画本身材质的脆弱性以及较低的环境耐受性,目前墓葬壁画的保护手段还是以现场揭取、搬迁等异地保护方法为主。在这一过程中壁画承载的信息难免流失,保护壁画的材料亦为后续研究带来了干扰。故而,建立起一套墓葬壁画现场信息提取方法体系,在考古发掘现场第一时间提取表面信息、挖掘隐藏信息,开展综合研究十分必要。本工作参考了石窟、建筑壁画、考古现场遗迹信息提取方法,结合墓葬壁画自身特点,针对墓葬壁画信息提取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以多座陕西地区墓葬壁画以及四川、江西、河北、宁夏等地墓葬壁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墓葬壁画信息提取方法研究,提出了全面的墓葬壁画现场信息提取的思路与方法。首先,开展有效环境监测,从而提出合理的小环境控制手段,以延缓壁画劣化;然后,通过有效组合各种照相技术和光谱技术,开展从宏观到微观,从可见光到多光谱全方位、多维度的画面信息提取,全面深入记录画面信息;联合多种便携检测设备,在科学选点基础上,提出由表及里、由点及面、重点关注逐层深入、互相补充的材质工艺研究思路,有效获得壁画的制作材料组成、工艺特征;最后,综合以上多重结果,通过观察与仪器检测,对壁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病害调查,准确掌握壁画壁画病害分布、病害程度。此外提出了以研究需求与标本保存为目的各类标本采集要求与方法。墓葬壁画考古现场信息提取是现场科学保护和后续考古学研究的关键部分,其积累的大量影像资料、数据资料为壁画保护提供了支撑,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为壁画价值的深入挖掘提供科学依据;极大地提高了考古学家对现场信息提取的重视程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本研究弥补了墓葬壁画信息提取手段单一,缺乏方法体系的不足,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实现壁画文物的有效保护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配合基本建设,对甘泉金代画像砖墓进行了整体搬迁工作。采用红外、紫外照相,便携XRF、非接触式色度仪等检测方法在传统画面信息提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画面的信息,发现画像砖和彩绘的颜色以红、白、黑为主色,黄色颜料有荧光反应,初步可确定有赤铁矿、铅丹颜料的使用;病害主要为起甲、空鼓、裂隙、酥粉等。考古现场第一时间控制了墓室小环境和病害,采用泡沫板、复合板、木龙骨对墓室内部进行了整体支撑加固,用石膏麻布、不同型号的钢材对墓室外部进行固型和加固,并在底部插入槽钢和H钢将墓室焊接为一个整体进行吊装和运输。本工作克服了该画像砖墓墓室多、体量大、吊装和搬迁不易的难题,是目前整体搬迁体量最大的墓葬,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考古现场墓葬壁画的后续研究、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对壁画进行全面科学记录和快速无损分析检测。联合多种科学手段,利用各种便携记录、分析检测设备,先后两次(2014年、2015年)在考古现场对韩休墓壁画进行了全面的影像信息提取、颜色记录、材质无损快速分析、病害记录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壁画存在改绘、早绘情况,局部地方有紫外荧光,如黄色、蓝色颜料部分。制作工艺为唐墓壁画标准制作方法,绘画所用材料主要为矿物颜料绘画时存在植物色和矿物色混色、颜料叠加使用情况。墓室壁画整体保存较好,但局部出现了空鼓、霉变等病害,需及时处理。该项工作是国内首例在考古现场对墓葬壁画开展的全面科学记录,为壁画后续研究、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实例和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考古现场保护主要以应急保护技术与临时加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为主,而关于考古现场预防性保护少有报道。本次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发掘保护构建了由考古舱、考古舱环境调控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土遗址监测系统、区域气象站、预防性保护措施、监测信息智能管理平台组成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发掘前,通过土遗址监测系统和区域气象站获取文物埋藏环境信息和区域气象信息,为考古舱内环境设置提供了依据。发掘过程中,采取舱内温湿度调控、保湿、空气杀菌净化、控制舱内人数与新风换气等预防性保护措施,达到控制考古舱温湿度、减少细菌和真菌总数、降低舱内CO_(2)浓度,减缓象牙等文物失水速度的目的,有效控制了出土文物开裂、酥粉、霉菌暴发等病害发生,为考古发掘与保护赢得了时间。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现场预防性保护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为以后重要遗址的现场保护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田野考古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数字化实验,也成为理论与实践之外,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此前以考古发掘为内容的虚拟仿真工作中往往只能提供某一特定状态下的静态展示,无法全面反映古遗址整体的堆积情况,而据此开发的考古发掘实验中也难以实现对发掘工作过程的模拟。究其原因,三维模型是虚拟仿真工作的核心基础,而传统建模方法一般只能得到模拟建模对象外表面特征的\"面模型\",却缺失内部数据,因此难以实现对古遗址等内部结构复杂对象的模拟,也难以实现高水平的仿真互动以模拟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体素模型,也称三维栅格模型,是通过三维空间中一系列连续排列的基元矩阵实现对立体对象的表达。这些基元被称为体素,如同海量的像素有序排列可以构成精细的二维图像,当海量的体素如积木般被拼搭起来则可以最大限度还原立体对象的整体特征。近年来,体素模型已开始应用于考古发掘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发。相关工作充分展示出体素模型技术在考古发掘实验领域的技术优势:首先,体素模型可以实现对空间实体由表及里的整体模拟,所以在表达如古遗址等非均质对象复杂的内部结构关系时,在仿真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次,通过对体素单元的编辑,可以实现模型分解、重塑等面模型无法支持的互动操作,从而满足模型根据用户的随机操作实时呈现非预设的高自由度变化的效果。应用体素模型技术,以真实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数据为基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开发的\"田野考古发掘虚拟仿真实验\"通过精细的遗址模型设计与操作设计,实现了对地层堆积情况较为复杂的古代遗址的高准确度模拟以及对于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与技术要点的高仿真度模拟。该实验已经应用于考古文博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作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补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该实验通过网络平台向全社会开放,也可成为公众考古宣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K. Anne Pyburn 《Archaeologies》2007,3(3):453-455
Three realizations about developing an intercultural code of ethics for WAC that may be useful to the next series of discussions.
Résumé Trois réflexions au sujet d'un développement des valeurs inter-culturelles pour le CMA qui pourront servir aux séries des discussions qui suivent.
Resumen Tres reflexiones acerca de desarrollar un código de ética intercultural para WAC que pueda ser útil para la próxima serie de discusiones.相似文献
12.
俞伟超考古学思想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考古学解释体系的初步探索;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文献与实物的二重证据推定;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技术、社会和观念的三重解读以及以此为方法论核心的考古学新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考古与遗址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的两个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近年来我国大遗址保护的一种创新模武.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正确理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处理好"考古遗址"与"公园"之间的关系,确保考古遗址公园的特质属性和发展走向,也要全面准确把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考古工作的定位.这种正确的定位有利于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深入研究及有效展示,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4.
15.
考古发掘现场腐蚀微生物的鉴定与防治一直是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国内外对于文物出土现场微生物腐蚀信息和资料获取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为例,探讨了考古发掘现场遗址表面腐蚀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与可能的防治对策;通过现场直接镜检结合后期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确定造成大河口西周墓地土遗址大量污染真菌的群落组成。研究发现,造成山西大河口墓地出土现场腐蚀的优势真菌类群主要隶属于假散囊菌属(Pseudeurot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它们分别占据了整个出土现场腐蚀真菌克隆文库中的23%、21%、和18%。竖直墓道发掘坑道内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以及较低的空气交换速率是造成发掘现场微生物大面积污染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为快速获取出土文物腐蚀微生物的群落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后期腐蚀微生物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针对秦俑二号坑出土的一件彩绘跪射俑进行了保护修复,是在考古出土现场保存状况、文物病害及病害机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现场保护与实验室保护修复。现场保护重在稳定文物状态和应急处理;实验室保护则依据文物保护程序进行保护修复,在进行文物表面清理工作后,使用AC33(丙烯酸乳液)及PEG200(聚乙二醇)加固彩绘层,使用环氧树脂对陶俑进行了粘接修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彩绘陶俑的保护修复工作可为以后大型彩绘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Jill Reid 《Archaeologies》2007,3(3):437-440
Long-time WAC member Jill Reid sat in on days two and three of the meetings at Stanford. For her, the greatest value of the meeting came in the exposure to man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the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the way archaeology is done in her own work situation. Jill cautions the committee not to replace familiar or widely used terms with others that may create confusion or require explanation. Based on her experiences in Australia, she discusses a situation where deference to cultural heritage laws creates ethical dilemmas and promotes injustice and hopes that whatever process is outlined will be able to take such complexities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8.
Alexander Herrera 《Archaeologies》2007,3(3):456-458
Herrera reflects on the committee’s deliberations in how to approach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ethics in tune with the aims and ethos of WAC. He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of a foundation of meaningful principles, embedded in the thread of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acting in specific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ocial contexts and based on core values that at the same time acknowledge the contradictions inherent in diverse standpoints. The committee faces major questions of how to define social justice and appropriate ethical behaviour for people and institutions embedded in differe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across the globe. 相似文献
19.
Lynn Meskell 《Archaeologies》2007,3(3):441-445
Lynn identifies three critical discussion that framed the Stanford workshop. First, the language of the code, which she feels should reflect our acknowledgement that archaeologists are not the primary stakeholders for most situations and using core values instead of codifi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Second, the recognition of particular histori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colonial encounters, with the acknowledgment that colonialist relations continue to exist in many places. Third is the issue of how WAC positions itself in relation to issues of social justice. Lynn points out that while WAC could be an active vehicle for attaining social justice on a global scale,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taking any kind of interventionist stance need to be fully thought through, lest they be seen as telling people what to do—a stance that would only serve to mirror imperialist and colonialist practices. We need to ask people what they want in regard to their heritage and be prepared to listen, even if archaeology is not immediately important for them or they suggest directions that we find challenging. 相似文献
20.
Alejandro F. Haber 《Archaeologies》2007,3(3):422-428
Alejandro comments on the sense of indeterminacy that pervaded our discussions, notably over what “archaeology” even consists of and over the dilemmas created when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contradicts ethical principles that the archaeologist feels are universal in scale. He tells the story of Carlos Bruch, an early archaeologist in the Catamarca Region, recounting how Bruch portrayed local people and discounted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 past, then constructed his own version, contributing to the official version in archaeological discourse. This continues to have ramifications today in the disenfranchisement of local voices in global colonialist projects. Alejandro saw our indeterminancy and quandaries over dilemmas faced by archaeologists as a positive development—a symptom of archaeology changing its pre-theoretical pre-understandings. H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people enacting their own techniques of social memory and their own vocal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