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墓碑,死的标志,亡人的身份证。一般来说,人死后只立碑一次,但50年来,陈独秀的墓碑竞换了一次又一次。这是为什么?这还得从陈独秀的大起大落讲起。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陈独秀是安徽同乡,胡适是安徽绩溪人,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二人最初的交往,大约开始于1915年,是通过也是同乡的上海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介绍的。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成型时期,海外不少学将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称为近代中国的第二代(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称为第一代)知识分子。五四时期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是汇合着全国各地化精英的结合体,而皖籍知识分子在这个群体中显  相似文献   

4.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7,(5):117-120
马启民、任纪虎先生认为拙作《陈独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特点》①在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等三个问题的论述方面,对陈独秀思想予以拔高,不符合陈独秀的本意,提出要与我商榷.其实,这些论述反映了陈独秀的真实思想,也是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之处.另外,拙作并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白吉庵 《纵横》2009,(12):49-55
胡适与刘文典同是安徽人,但互相认识,那是到了北京大学任教后才开始的。又因为都是陈独秀的关系聘请到北大的,因此交往就自然而然地多了。  相似文献   

6.
1921年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就中共是否接受共产国际津贴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36年,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中共一大的“组织工作中,起领导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人都是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出色的领导人”。时隔9年,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再次谈及陈独秀,他说:“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却总是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独秀才从尘封的历史中走…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非常重视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与发展.对于家乡安徽党团组织的创建,陈独秀更是倾注心力,给予直接帮助,也因此,安徽早期党团组织,尤其是安庆、芜湖、寿县三地早期党团组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成立较早,且直属党中央、团中央管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成为陈独秀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形成、主要内容、相关评价与研究的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并就该研究中应该重视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中共党史上最具争议的领袖人物之一。"陈独秀主义"是陈独秀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性质任务、主要动力以及与国民党关系等方面的错误观点和见解的总称。因此,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其中以蔡和森的批判最为独特、精到。而蔡和森对陈独秀错误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论陈独秀主义》[1]一文。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五四时期文字改革的先驱者之一,陈独秀的文字改革思想与实践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赞成在中国传播世界语,但明确反对废除汉语,反对以世界语代替汉语;他同意废除繁难的汉字,代之以简易的拉丁化拼音文字,并亲自制订拼音文字方案;他对文字改革的长期性有着充分的认识,积极探寻汉字改良的途径。陈独秀对文字改革的探索,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勇于探索、孜孜以求的忘我精神,其改革方案中蕴藏的思想价值,都使之成为中国百年文字改革历史上值得记述的改革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伟 《安徽史学》2007,(5):121-125
陈独秀科学思想具有特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他从物质技术和思想文化两个方面向国人揭示了科学的社会功能,形成了独特的观点.他倡导的科学精神包括求实和怀疑精神,反对专制的民主精神,实事求是的求是精神.指称陈独秀是唯科学主义与他的实际思想不相符.  相似文献   

13.
刘光永 《安徽史学》2006,3(2):101-105
陈独秀晚年对前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过冷峻的思考.他的结论是:斯大林的个人独裁,斯大林对民主的粗暴践踏,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个人心术特别坏",而在于政体存在严重弊端--最高统治者手中的权力缺乏起码的制约;是独裁制造就了独裁者,而绝非相反.陈独秀晚年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思考,是独到的,具有前瞻性的.他明确地告诫人们: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的"民主政权",离真正的民主自由制度还差十万八千里;不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文明机制,不搭建权力分立、监督、制衡框架,不真正确立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言论自由等等具体的制度和程序,社会主义民主必然有其名而无其实,个人集权专断的悲剧便难免重演!陈独秀晚年的这些思考和见解,不仅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验证,在刚刚迈入门槛的21世纪,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独立评论》的社员及其主要撰稿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独立评论》的社员曾有不同的说法,但都不确.综合各种资料可知,最初的社员是: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任鸿隽、陈衡哲、竹垚生、吴涛鸣、周炳琳、顾湛然;后补的社员是:吴景超、周诒春、张奚若、何廉、张忠绂、陈之迈、陈岱孙、顾一樵、陈受颐.而从各自的经历、职业和主张来看,《独立评论》的社员和主要撰稿人大都是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王慧 《安徽史学》2012,(4):99-104
陈独秀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中国现代文化的开拓者,而且是一位成效卓著的报刊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创立者。他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和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他在报刊性质、功能、特征,传播特点及报人品格诸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对当代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文玖 《史学月刊》2002,(8):95-100,104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史学史是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至40年代初步形成。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产生的学术背景,与“史界革命”、文化史的兴起、通史与专史关系的认识等有密切的联系;梁启超、朱希祖、李大钊、何炳松、柳诒徵等人,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形成有着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长林  李云飞 《安徽史学》2005,2(3):112-117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针对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出现的信仰危机,提出了"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以西方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思想、精神和方法,可以在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等领域取代宗教,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信仰.他后来的思想虽有曲折,但并没有放弃"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在中国现代"以科学代宗教"的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中,他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做出了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启民  任纪虎 《安徽史学》2007,2(1):116-119
徐光寿先生在《陈独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特点》一文中,对陈独秀有些社会主义思想予以拔高,不符合陈独秀的本意.这表现在作者对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几个问题的论述中.该文还存在有些部分结构上逻辑不通、前后矛盾,有些参考文献失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文根据已获得的相关文献、档案,对兼具革命团体性质的秘密会党中和堂的兴起、发展及其与兴中会、同盟会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阐述。认为中和堂是革命推进的直接产物,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它与兴中会、同盟会的关系或疏或密,其在革命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香港中和堂(1897—1899)致力于联络秘密会党,重组革命力量;横滨中和堂(1898--1901)在特定时期内实际成为当地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力量;新马中和堂的早期(1901--1906)努力,为当地革命运动和革命势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新马中和堂最终与同盟会分道扬镳,主要原因在于其散漫组织不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革命派联络中和堂的方式与致公堂有着明显不同,对此笔者也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20.
李颖 《安徽史学》2004,(2):91-96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大革命危急时刻的 192 7年 4月 2 7日至 5月 9日。几十年来对五大的评价及陈独秀在五大的连任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根据新公布的共产国际档案 ,通过梳理陈独秀与中共五大的关系 ,得出与传统看法不尽相同的结论 :五大的实际主导者不是党的总书记陈独秀而是共产国际及其代表 ;五大有明显的缺陷 ,但不能全盘否定 ;陈独秀在五大的连任是历史的必然 ,并不是大革命最终失败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