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绣与苏绣     
苏州的刺綉,一向有名,解放后挥党与政府的大力提倡。这朵瑰丽的花朵,更出奇地娇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看到了今日的苏綉,都一致赞扬,中外的报纸杂志,也纷纷介绍。它开始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新阶段。苏綉大致可分为:(一)艺术綉品,(二)日用品两类。"艺术綉品",主要是搞一些装饰壁挂,它的发展渊源,与明末露香园顾綉有传统关系。露香园顾綉,在江南一带,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而苏州的刺綉受顾綉的影响更大,例如苏綉向称"顾綉",贩  相似文献   

2.
这里发表的汉綉残片是马衡先生生前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汉代织綉的一部分。这部分汉绣残片,从它片断的图案上看,有飘渺的风云、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猛兽、层叠的群山、狩猎和供养的人物以及秦汉铜镜上常见的带状花边等,可以看出它当年是绸本"辫綉",上面有赋染朱墨形象生动构图缜密的狩猎图案,是汉代刺綉图案中表现生活最完美的典型作品,不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巧思,而且表现了汉代丝织刺綉工艺技术的高度成就。  相似文献   

3.
楚墓出土的遣策屡见"綉"、"(纟秋)"二字。通过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文献的考释,"綉"似当读为"韬",指敛囊或包裹之类的物品。"(纟秋)"似当读为"繡",指刺繡品。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双塔庆寿寺出土的丝棉织品及绣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5年,北京市的领导,经再三考虑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后,决定拆除了西长安街马路当中的庆寿寺和埋葬蒙古释教国师海云和尚及其弟子可庵和尚骨灰的双塔。在拆除时,清理出一批殉葬的器物,除了卜葬石志以外,多为一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有木器、丝棉织品、刺綉、钧窑香炉、铜钱等,尤以丝棉织品及刺綉在工艺美术史上提供了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楚墓出土的遣策屡见“綉”、“”二字。通过结合相关考古资料及文献的考释,“綉”似当读为“韬”,指敛囊或包裹之类的物品。“[糹秋]”似当读为“[糹肃]”,指刺[糹肃]品。  相似文献   

6.
故宫博物院,收藏清朝帝后的服装衣料达数万件之多,其中大都份是乾隆以下各代的遗物,属于雍正、康熙、顺治时的服装非常少,至于衣料或比顺治再早的服装那就更是凤毛鳞角了。1955和1956两年,整理院藏织綉库房时,发现一批丝织綉花衣料和成衣,据初步鉴定,认为一般是十七世纪五十年代左右的作品,个别的可能还早。本文不能一一介绍,仅将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简略报导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织綉有很久的历史,宋代的缂丝,明代的刺绣,都是手工业者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成果。但织綉由于本身材料的限制,它既怕太干,又怕太湿,太干则脆裂,太湿则霉烂,因此能够完美地保存到现在的不很多。如何做好对现存古代织绣的保管和修整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织诱的种类繁多,有些是根据绘画名作织成缂丝或綉成画幅的,这类织綉可以表成挂轴或镜心片以便于展览和保藏;有些是衣服或它的的附属品,这类织绣有双层的、滚边的等等,不能装裱。故宫搏物院有一批辽代出土的织綉,部分已破烂成一堆,无法动手。1956年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讨论研究后加以修整。修整的方法是:完整的,用口喷筒喷细水花(整理织綉时所用的水必须是蒸馏水,  相似文献   

8.
<正>前辈学者对布币形制的演变关系已经有过讨论和研究。如郑家相先生认为:"圆肩圆足布之铸,其时较晚……因感尖足之刺肤,改其制为类方足;又感方足之刺肤,改其制为类圆足,货币形制以便利为条件,至是已有渐趋圆形之势,而圆肩圆足布予以产生"1。何琳仪先生进一步指出:"自三家分晋前后至秦统一之前,赵国布币经历如下演变过程:耸肩尖  相似文献   

9.
倪仁吉(1607年—1685年)浙江浦江人,字心蕙,号凝香子,是明代进士倪尚忠的女儿。明神宗万厉年间,她的父亲由广东被调到江西的吉安,倪仁·吉诞生于吉安,所以取名为"仁吉"她十二、三岁时即能诗、善綉,长于书画,十七岁时(1624年)嫁义乌明代抗倭名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在今年五月收购一件题名为"宋天鹿锦"的手卷,经过研究,它既非织锦又非缂丝而是戳纱,属于刺綉针法的一种。这幅"天鹿锦"长26厘米,宽29厘米,用红绒綫戳成地子,主题"天鹿"由龟背纹组成,每个龟背单元外围用香色绒綫戳制,慢慢向内晕成白色,鹿作伏式,头向后转,尾部直立,在鹿的上首布满彩色(红、绿、蓝、白)骨朵云,鹿足下有起伏的海水,水中立一山,构成既真实又富于装饰的纹样。  相似文献   

11.
简牍文书“刺”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是汉晋间常用的文书形式,刘彦和《文心雕龙·书记》云:"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汉书·外戚传下》:"今皇后有所疑,便不便,其条刺,使大长秋来自之。"师古曰:"条谓分条之也。刺谓书之于刺板也。"王充《论衡·骨相》:韩生"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后汉书·祢衡传》:"始达颍川,乃阴怀  相似文献   

12.
陈珍 《钟山风雨》2010,(5):58-59
<正>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而就人的仪容来讲,发之美恶更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姿容的美丑。古人赞美女性,往往渲染其发之美丽。如《诗经·鄘风》中便有"鬃发如云"的描写。  相似文献   

13.
章学诚提出"撰述"与"记注"的分别,后人多以此论上承刘知几"当时简/后来笔"之分。其实两人的分类项目并不对等,态度上也各有轻重。刘说倾向于"历史写作有两步骤",而章学诚欲强调"有两种人,兹有两种历史写作"。此说为近世所重,背景是"新史学"运动带来的"史料"观念革新,与章学诚发论时的情境已大异其趣。近代史学对"撰述/记注"的解读,基于"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下差异,与章学诚担忧"书繁重而易失"的心态几乎相反。对这个过程加以考察,能呈现一个史学论点在不同学术史语境下的含义变迁。  相似文献   

14.
张家康 《江淮文史》2020,(4):139-151
正长江两岸、江淮地区,自三国、魏晋以来就盛产稻米及其他农产品。迨至北宋时,已成为"田地之入,倍于他郡,鱼、虾、竹、苇、柿、栗之货足以自资,其江山之胜,又天下之奇处"(《舆地纪胜》卷十八)的鱼米之乡。芜湖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兼有水陆交通之便,唐宋时即有兴建粮仓、屯粮转运的历史记载。经过明代商品经济的刺  相似文献   

15.
周毅 《岭南文史》2014,(3):I0001-I0001
正珠江文化史是具有珠江三角洲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情特点的区域文化历史,是由古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外来文化聚合而成,绵延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海洋性是珠江文化史的典型特性。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一语道出珠江文化历史脉络:"广东居天下之南……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珠江文化始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即  相似文献   

16.
邵立志 《文史月刊》2012,(Z3):95-95
<正>一、历代关于《敞笱》主旨的歧说《敞笱》的主旨,历来分歧较大,有不同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有以下几种:(一)刺文姜说《敞笱》,刺文姜也。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作《敞笱》诗者,刺文姜也。所以刺之者,文姜是鲁桓夫人,齐人恶鲁桓公为夫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于齐与兄淫乱,为二国之患焉,故刺之。文姜淫乱由鲁桓微弱使然,经三章皆是恶鲁桓以刺文姜也。此诗鲁桓身后所作,故首《序》直言刺文姜也。(二)刺鲁庄公说  相似文献   

17.
正滕元发(1020—1090),初名甫,字达道,浙江东阳人,北宋神宗、哲宗两朝名臣。《宋史》本传称其"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初入仕,名将孙沔"见而异之,日:奇才也,后当为贤将。"遂"授以治剧守边之略"。才既奇,志更高,忠诚报国,欲大有为,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滕元发初心不改,愈挫愈奋发。  相似文献   

18.
榴莲的自述     
正大家好,我是榴莲。别看我满身是刺像个"小刺猬",但是我可是水果之王呢!人们不喜欢我熏人的臭味,但我含有多种维生素,在水果中有"一个榴莲抵得上10只老母鸡"之说,营养价值可是很高的哟!我长着椭圆形的身体,和西瓜差不多大,剥开我刺手的外衣,里面就能看到我乳黄色、月牙形的果实。摸上去粘粘的,用勺子挖一块我的肉,吃在嘴里甜甜的,面面的,非常可  相似文献   

19.
《雨无正》系《诗经·小雅》之一,列于《节南山之什》第四篇,前人谓之"变雅"。其诗旨素有三端:刺厉王、刺幽王和平王东迁后诗。随着《诗论》与《系年》等新出楚简的公布,可考证《雨无正》当为两周之际二王并立时诗,其绝对时间大致在公元前762-前759年左右,作者为平王的近侍之臣,诗旨则在于为其时王统未集的平王吁请内外服臣工的支持。不唯如此,新出楚简与传世文献对西周末年周室的动乱则有"周亡"与"周衰"的不同撰述,从而揭示出平王由王统未集到正统确立后东周政治思想变迁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20.
<正>蒋介石一生曾经多次成为别人策划行刺的对象,但每次均能化险为夷,比较著名的有1931年夏"暗杀大王"王亚樵组织的"庐山刺蒋案"和1935年11月1日的国民党南京中央党部礼堂的"刺汪案"(因蒋介石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