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文化》1990年1至3期发表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先生文章,该文以3万多字篇幅,系统地研究了印度和中国佛教造像的起源,他认为,汉晋时期由中印度经长江流域至日本存在一个受秣菟罗造像风格影响而形成的早期佛教造像南方传播系统(简称“南传系统”);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先兴于南,而后盛于北,因该观点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受西域传入的犍陀罗艺术影响的传统观点相悖,由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991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和日本龙谷大学派员成立了《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日方称《佛教初传南方之路》)研究班,先后五次到中国南方的浙江、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获得汉晋佛教造像资料140余处,其中有确切纪年的30余处.  相似文献   

2.
近十多年来,关于“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的讨论,颇为热烈。这项讨论的起因,是1981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学术讨论会”上,一大批学者提出质疑:“如果说孔望山摩崖造像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艺术,按一般规律说,它就应该受西来的影响最大。而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3.
《佛教南传之路》在中国和日本出版胡博综南京艺术学院阮荣春教授所著《佛教南传之路》最近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和日本雄浑社分别于中日两国出版。佛教造像于何时,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初传中国的“汉化”进程及面貌如何?这是近百年来中外学术界十分关心和重视的课题。由...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的早期佛教艺术过去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没见过系统的研究.近两年,南京艺术学院的阮荣春先生对其做了深入的考辨并提出“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的问题.遂给人们不少的启发.这一年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的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和日本的龙谷大学联合进行的“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日本专家称之为”佛教初传南方之路”)课题的调查与研究,这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得以产生,一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二是来自于实地的调查与思考,三是合作中得到阮荣春先生及日本专家山田明尔、木田知生、入泽崇诸先生的帮助,在此,首先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一、南方佛教艺术的肇始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南方考古中,不断有汉末到西晋时期的佛像与佛饰器物出土,但人们对这些器物的学术价值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1989年前后,南京艺术学院的阮荣春先生对其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我刊1990年1—3期发表的《早期佛教造像的南传系统》一文,集中反映了阮氏的研究成果.近两年,这一研究课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因为它牵涉到印度佛教造像传入中国的时间、途径、过程、地域、风格、表现手法即中印、中日早期佛教文化交流、中日早期佛教造像的流派、印度早期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需要进行艰苦细致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此,1990年,日本著名的佛教大学龙谷大学委派研究印度、中亚佛教学及佛教史学和研究中国历史文  相似文献   

6.
本刊曾于1990年1—3期连载了阮荣春先生《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一文,文章根据近年来于长江流域发现的60条例早期佛教造像实物,联系印度、中国以及日本的有关资料,首先提出了“佛教造像先兴于南后盛于北,在公元三世纪前后已存在着一条从中印度经长江流域到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的观点,引起中日学术界关注。1990年底,由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和日本龙谷大学学者联合组成的中日联合研究组对中国南方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察调查,并先后于四川成都、江苏南京、日本京都和名古屋召开了四次中日学术研讨会,不但使南方早期佛教实物由原来的60余例增至300多件;而且研究的范围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国内外研究或关心的学者也大量增多。为配合这项中日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我刊曾于1991年第3期起开辟了《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专栏,前后两年,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南传系统”的研究是个全新的课题,是个跨国度的系统工程,要研究的题目很多,其中许多问题随着国内外诸多学者的间入正逐步理出头绪。目前中日联合考察调查工作虽已结束,但真正的研究工作尚刚刚开始。基于此,我刊决定继续开办“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专栏,不定期地刊载有关研究文章以及新发现的实物资料,热切希望关心本项目研究  相似文献   

7.
佛教海路传入中国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初传中国是否只有西北丝路一道?这是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作者主张佛教最先是由海路传入中国的.早期佛教的传播是观念的播迁,佛教率先流行的西域滨海地区的“胡人”为佛教文化的载体,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开始,这些“胡人”以奴隶、商人、艺人、佛教徒等身份从海上入居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从而把佛教带进了中国,其明显的表现就是当时本地区民俗观念的巨大变化.今天所见的狮、象、鸽子等象征性的动物形象,堆塑器、塔式罐之类的象征性建筑造型以及“托钵僧”俑、胡人俑和佛像等,是佛教文化从战国以后至东汉时期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流行的艺术积淀.文章说明,佛教初传中国是个十分复杂的学术问题,传统观点只依文献中残缺不全的记载为据,确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作者提出的观点和研究对认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也有一定价值,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宋华英 《旅游纵览》2013,(8):306-308
《太平广记》"报应"篇集中反应了佛教与中国的渊源以及北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北传佛教初传西域(今新疆),在张骞打通与西域的联系后,佛教思想带入中原,在汉明帝的促成之下,开始传播于统治阶层并进而传播于民间,在汉末至南北朝时期急速传播。一、佛教初传西域公元前623年,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诞生,公元前588年开顿悟人生真  相似文献   

9.
近年开展的《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实际存在着一条佛教由印度经缅甸、云南、四川(早期)传入的路线,即所谓“蜀·身毒道”.对此,我曾就有关的基本中料进行认真的考(?),感到有些问题还难于作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它牵涉到此次讨论的根本问题——中国南方早期佛教造像的传播途径,无法回避,故检要点质疑.一中国史籍最早记载蜀、身毒道并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大宛列传,其《西南夷列传》称:  相似文献   

10.
1991年9月20日至21日,由日本龙谷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博物院发起的早期佛教南传系统中日学术讨论会在成都举行。南京艺术学院、《东南文化》杂志杜、西南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哲学所、民族所、四川省博物馆、文管会、绵阳博物馆和乐山文物研究所等单位3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龙谷大学专家山田明尔,木田知生和人泽崇等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郑文林 《百年潮》2012,(7):63-66
正任继愈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也是一位策划和组织了《大藏经》等多部学术大著作的学术出版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幸和他交往,多次聆听他关于学术出版的精辟言论和教诲,并在工作中得到他许多帮助,至今难以忘怀。"文化大革命"前我就听过任先生的课,和他开过会,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文化大革命"后,我又和任先生开过会,我们认识了,但并不熟悉。我和他熟悉起来是从1987年召开的第二次中日佛教学术讨论会上开始的。中日佛教学术讨论会是由日本中外日报社  相似文献   

12.
金申 《收藏家》2006,(2):69-74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制,高35.5厘米,出土地不明,背光后有发愿文∶太安元年乙酉二月佛弟子张永敬…  相似文献   

13.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藏有一块疑似早期佛教内容的汉画像石。本文通过对其图像志的分析,结合山东地区其他汉画像材料,并将其放置在汉代佛教初传中国的视野中,将其初步定为"胡人礼佛"题材的汉画像石。这一图像与同时期犍陀罗美术中"梵天劝请"佛传故事图像形成可供对比研究的序列,代表了早期佛教与中国本土神仙信仰和儒家信仰在鲁南地区的碰撞和融合,对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人民日报理论部举办抗日战争史学术讨论会综述在近代中国历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唯有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人民日报理论部于5月10-11日联合举办学术座谈讨论会,邀请...  相似文献   

15.
第 1期清史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张骞西使研究概述清代政治变革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  综述2 0 0 0年日本史学界关于殷周春秋史的研究读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第 2期2 0 0 1年明史研究综述2 0世纪 90年代中国大陆几部儒学史著作述评涂山·淮河流域历史文明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七届年会学术综述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日本应用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研究中国史现状喜读王钟翰师新著《清史余考》读万明著《中葡早期关系史》第 3期2 0 0 0年史学史研究综述“中国境内罗马战…  相似文献   

16.
纪念七七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一组发言编者按:1997年7月4日,纪念七七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原八路军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刘大年、日本京都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早期佛教造像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诸省,在长江上游四川省发现的早期佛教造像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最近,吴焯先生发表了《佛教蜀身毒道传播说质疑》和《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及其年代和传播途径的考察》两篇研究四川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文章,重新考订了四川早期佛教造像的年代和传播途径。吴先生的基本观点是:四川早期佛教造像年代为蜀汉时期,其传入途径未经滇缅道(亦称蜀身毒道),而系经“丝绸之路”南段,从青海道到四川。笔者认为,四川早期佛教造像时代大多为东汉晚期,系从印度经滇缅道传入,对此笔者曾有论文涉及。本文将阐述滇缅道的开通过程、年代,中印早期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并进一步论述四川早期佛教造像风格、年代、滇缅道沿线早期佛教艺术及其传播,以求教于吴焯先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将于1988年10月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会议的筹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本次会议的筹备召开,不但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也受到了舆论界的重视。《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5月24日第4版,以“北京将召开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邀请台湾学者与会交流学术”为题载:“本报讯: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全国性中国边疆史地学术讨论会,今年十月下旬将在北京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王定璋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台湾中华老庄学会、香港孔教学院、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和德阳市文化局五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中国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16日至19日在四川省德阳市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地位学术讨论会纪要许殿才997年5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邀请部分在京史学工作者讨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苏双碧(《求是》杂志原副总编)、王思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蒋大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