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祥宇 《文史月刊》2012,(Z3):58-59
接要孔子的丧葬主张是"葬之以礼"即依照与死者社会地位相当的丧葬规格之礼葬之;并且认为对死者的追思与哀悼比丧葬的奢华更加重要.而且,"死,事之以礼"是"孝"的延续,生前更应当"生,事之以礼"。在父母长辈活着的时候"敬而不违,劳而不怨"比死后"破家厚葬"更能体现"孝",所以孔子认为家贫难以成礼的话可以权宜。而由于孔子后学关于丧葬的学说、汉儒之学主张"厚葬"的孝道观等种种原因,后世对孔子的丧葬观认识产生了偏差,才有了"孔子主张厚葬"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何月馨 《华夏考古》2022,(1):97-104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材料的梳理,勾勒出唐代丧葬花费的基本面貌,如购买葬具和墓地、修建墓葬、准备墓志和随葬品等。就丧葬总花费而言,普通官员与厚葬的庶民之间差距并不大,反映了唐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阶层流动性的加大;但与最高等级如皇室人群等仍然存在鸿沟,等级始终是影响葬事花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厚葬之风长期处于主流地位(陈华文:《丧葬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两汉时期,厚葬之风更是盛行。在探讨汉代厚葬的各种具体原因时,一般都会把汉代的厚葬之风与当时的孝观念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汉代重视孝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说汉代"孝道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表现在丧葬上就是  相似文献   

4.
在秦汉帝王“厚葬”“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曹操作为乱世英雄却选择薄葬。曹操高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广为人知,并引领曹魏时期乃至魏晋时期的薄葬风潮。曹操生活中尚俭戒奢,死后丧葬从简。将考古发现与史籍所载结合起来,研究曹操在薄葬风潮中所起的引领作用,窥探薄葬风潮,意义在于丰富中国古代葬制、葬俗。薄葬作为曹魏时期兴起的丧葬方式,虽然之前已有薄葬思想,但作为制度大规模推行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在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薄葬风潮为我们研究社会礼俗、丧葬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赵贇 《文物世界》2009,(6):15-23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的时代之一。由于汉代推崇厚葬,墓内埋葬物品众多,丧葬用玉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而殓葬玉器又是丧葬玉器的大宗。两汉墓葬中出土的殓葬玉器有玉衣、枕、面罩、握、冶等,枕又是其中极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是汉代帝王列侯及高级贵族、官吏等墓葬中常用的丧葬用玉,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无论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等都堪称一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用玉及相关装饰工艺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汉代厚葬之风及其危害张捷夫在我国丧葬史上,厚葬风气是重要特点之一,并曾出现过多次厚葬高潮,其中以汉代最为典型。丧葬处理的对象虽然是死人,但它与活着的人关系更为密切。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经济、精神生活,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重大影响。鉴于秦朝暴政和...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公墓制的创建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民国时期公墓制的产生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五种殡葬形式:土葬(含先火葬后埋或先埋再火葬者)、火葬、水葬、天葬、悬葬。而最普遍的形式是土葬。土葬又有厚、薄之分。儒家主张厚葬,墨家提倡薄葬。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厚葬也成了社会主导倾向。同时,丧葬无不以葬主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定,大致分为三等;皇帝、贵族、官僚等特权阶层之葬,皆是修建高碑巨垅,石象神道,占地广袤,皇帝的墓穴更是宽敞的地下大宫殿。如秦始皇的骊山陵,明太祖的明孝陵等,地主、士绅富商等富裕阶层之葬,也是不遗余力,他们尤重风水,每每不惜牺将肥腴之地作墓穴;广大贫民阶层为生活所迫,身后多为薄葬,一般都是任意开穴,薄棺浅埋,其中不泛埋于住宅之侧,河井之旁者。然而,土地面积毕竟是常数,土葬无论是厚葬还是薄葬,其结果都是造成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本世纪初叶,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针对这种状况发出警告说:“中国农地有百分  相似文献   

8.
关于夫余丧葬习俗的资料极少见诸于文献记载,仅《后汉书》载:"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多以百数。其王葬用玉匣,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①。《三国志》亦载:"其死,夏月皆用冰。杀人殉葬,多者数百。厚葬,有椁无棺"②。根据这两小段记载可知,夫余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使用木椁、殉葬和厚葬这几点。近些年来随着夫余考古遗存的发现,尤其是对夫余墓葬的发掘,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实物资料,透过这些实物资料我们可以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了解夫余的葬俗。本文想  相似文献   

9.
曹魏薄葬考     
曹魏时期的薄葬是相对秦汉厚葬而言,薄葬与厚葬在考古遗存上各有具体的体现,曹魏通过对汉代地面标记性设施和祭祀性设施、地下居室性设施和随葬明器的简省,开创了以薄葬为特征的新的丧葬模式,并影响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葬。  相似文献   

10.
王铭 《民俗研究》2013,(5):35-44
在唐宋时期的丧葬礼中,卤簿车舆承担着运载亡者遗体、亡魂及各色陪葬器物的功能,同时由于其具有展示于道路的作用,因而往往成为丧家炫耀经济实力的极好机会。在唐代前后期丧葬制度的转变上,卤簿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丧葬车舆仪制下移的榜样和标杆。卤簿制度通过诏葬而被民间沿袭,丧葬车舆制度通过凶肆或社邑提供,成为民间丧葬礼炫耀经济实力的重要内容。上行而下效,导致此风在社会上广泛盛行。唐宋时期卤簿制度与丧葬礼的紧密结合,造成了葬礼仪制的全面车舆化,从皇家和官僚系统而蔓延开来,影响波及一般百姓,形成厚葬的习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几千年的丧葬史上,厚葬(即丰厚的葬俗)在丧葬礼俗中占绝对优势,起着主导作用,左右着中国丧葬礼俗发展方向。厚葬,始于夏商,盛于秦汉,以后各朝也相继仿效。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厚葬之渊源主要是灵魂不灭观和祖先崇拜,以及儒家提倡的孝道观念。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可以升天,而且仍然干于人事,祸福于子孙,而历代封建统治者,更企望死后生前一样有权有势,亨受荣华富贵。放他们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集八方之能工巧匠,营造各种地下与地上建筑,力图为死者修建‘”阴间”衣食住行、寻欢作乐的“魂灵乐园”。这…  相似文献   

12.
芦雪 《黑龙江史志》2015,(1):149-150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丧葬礼俗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也存在诸多弊端。民国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改革丧礼陋习,以实现中国社会丧葬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丧葬礼俗的演变速度迟缓,这些举措并未到达预期的目的。但政府的各项措施为进一步的丧葬礼俗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魏晋薄葬论     
沙忠平 《文博》2001,(3):30-34
伴随着史前原始风俗习惯而产生的丧葬习俗,在进入阶级社会后,便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又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方面,构成了中国古代博大深邃的丧葬文化的内涵。与“举凡生之所用之器,皆为死后从葬之物”的秦汉时期的葬制相比,持续其后的魏晋时期的葬制则显得较为俭薄,给人以革古鼎新之感。  相似文献   

14.
张国庆 《民俗研究》2009,(1):95-109
辽墓出土的墓志及墓幢等石刻文字蕴含着虽零散但却十分珍贵的反映辽人丧葬习俗的第一手资料。利用这些珍贵的石刻资料,对辽人丧葬习俗诸如“停柩权厝”、“遴选墓地”、“营造墓穴”、“卜占葬期”、“依礼下葬”、“褙葬先茔”、“特殊葬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弥补文献史料和考古实物对丧葬习俗记载、反映之缺漏,丰富辽代丧葬文化之内容,而且有益于进一步深化与丧葬文化相关的辽代社会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5.
西魏以降石窟寺中大量出现的瘗葬形式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佛教信仰特别是其中的“轮回”说与我国“灵魂不灭”传统丧葬观念和“事死如事生”传统丧葬礼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到魏晋时期富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墓葬为其初期表现形式 ,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 ,佛教信徒在石窟寺中凿龛安放死者尸体或骨灰 ,于是便出现了“石窟寺佛教瘗葬”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奚玥 《丝绸之路》2021,(2):84-87
丧葬文化一直都是众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故有丧有葬之说.丧,谓之亡也,每逢家中有逝者时感伤而怀念之,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葬,谓之臧也,祭死者以安其心也,念礼仪宗法故传之.丧葬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终结的一种处理方式和心理态度,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感情,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的确立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丧葬就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一整套方法,丧葬观念的产生是受灵魂和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人类最初对尸体采取自然葬法,有《孟子·滕文公上》为证:"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1]。其实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六年,在武昌洪山区黄家湾发现一座明代夫妻合葬碗椁墓。此墓是武汉地区业已发现的第四座碗墓。根据发掘资料,本文试想围绕明代葬俗及其变革,对碗墓的产生略呈管见。明朝初年,在婚礼丧葬方面一时尚无新制,各阶层、各民族和地区主要是因袭旧俗。在统治阶级中,大多以奢侈,浮夸、竞相厚葬为荣耀。力量不足者则借贷财物在下葬时大摆宴席。且停葬选期,水陆道场,聚亲朋戚友作乐娱尸,以示风光。丧事竞毫无哀戚之情。更有甚者,为选择一块  相似文献   

19.
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泓 《文物》1999,(10)
中国汉唐时期皇帝王侯的葬俗,由两汉经魏晋到南北朝隋唐,经历了由崇尚厚葬,到倡导薄葬,再重崇厚葬的演变。但隋唐时期再次重崇厚葬,并非历史上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重复,而是呈现着全然不同的面貌。分析近半个世纪田野考古获得的有关资料,结合文献,已可粗略勾勒出这一演变过程的轨迹。西汉建国之初,即承秦制,帝王崇尚厚葬。不过由于汉初经秦末动乱和楚汉之争,经济凋敝,加之汉王朝又慑于秦王朝对百姓苛暴过甚导致覆亡的前车之鉴,自汉初直至文帝和景帝时,一直崇尚无为而治,提倡节俭,力求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即便如此,皇帝仍力求效仿秦皇葬制,但微有收敛。以用俑随葬为例,汉皇陵墓仍如亡秦规制,大设随葬  相似文献   

20.
天葬习俗概述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及的一种葬俗,可以说是藏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风格。从形式结构上看,以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藏族丧葬主要由天葬、土葬、石葬、崖葬、塔葬,肉身葬、水葬等多种葬仪所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