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盛世收藏,以物证史。拙作《民国陕西铜元研究》~([1])从实物的角度,首次发现和确定了汉中孙蔚如、赵寿山制造(以下简称"汉中造")民国陕西二分铜币的传承脉络和制造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又确定了镇巴王三春制造(以下简称"镇巴造")民国陕西二分铜币的系列和特征,据此推断出川陕苏区仿造民国陕西二分铜币的具体系列;根据川陕省苏维埃铜币的制造风格和工艺特征,进一步确定了川陕苏区仿造民国陕西二分铜币的具体系列  相似文献   

2.
程兴强 《中国钱币》2016,(4):51-54,6,9
正自从有了古玩收藏,便有了真伪鉴别。但凡稍有阅历的收藏者都有过买到赝品的时候,对待赝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仔细地研究,找出破绽,还原历史。川陕苏维埃铜币,从上世纪80年代国内收藏热兴起,仿冒伪品便随之而来,一些奸邪小人和不法商贩为着蝇头小利在仿造时手段用尽;在骗销上他们花言巧语,机关百出,为着将伪品兜售给一些粗心的钱币收藏者和研究者而不择手段。川陕苏维埃铜币辨伪,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管是针对钱币爱好者的收藏,还是货  相似文献   

3.
一河南省机制铜元铸行概述对于我国机制铜元的开铸、形制及成色,著名钱币学者王守谦先生在谈到铜币之起源中这样写到:铜元始铸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广东省仿外国铜币式样,鼓铸新铜元。重量二钱,成色九五、铅五(或铅四锡一)。正面书"光绪元宝",中有满洲文"宝广"二字,周围有广东省造,每百枚  相似文献   

4.
正《铜元探究与收藏》由张培林著,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王永生作序,该书是张先生继《中国机制铜币》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铜元的专著。《铜元探究与收藏》一书,是其多年来研究铜元的心得,由六部分组成。从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中国铜元产生的必然性;从清光绪末年铜元的廷议到广东最早成功试铸;从清廷倡议沿江沿海各省督抚筹财仿办到各地铜元泛滥;从清末铜元的制造到民国后期铜元退出流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理位置、民族特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藏地区形成了特色迥异的货币种类和体系。西藏铜币是西藏噶厦政府在藏区发行的流通货币种类之一,它是藏银币的辅币。藏铜币是在引进了先进的机制铜币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有着高水平的制造工艺。而且藏铜币在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西藏铜币作为一种重要的钱币形式存在将近五十年,但在历史文献资料及目前有关西藏历史研究中关于藏铜币的制作工艺研究更是很少提及。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几枚西藏铜币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分析,以期揭示西藏铜币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6.
雷中峋向中国钱币博物馆捐献新疆钱币新疆钱币收藏家雷中峋先生1993年将其收藏多年的2148枚新疆历代金、银、铜币捐献给了中国钱币博物馆。这批钱币品相佳、版别多,特别是近代铜钱、系列性强。不但丰富了中国钱币博物馆的收藏,而且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中国钱币博...  相似文献   

7.
<正>川陕苏维埃铜币中的所谓"阆中版",实际上是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阆中有人利用精密器具以真钱为模用翻砂工艺伪造的川陕苏维埃铜币。它是伪造时间最早,沿续时间最长,造假量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假川陕苏维埃铜币。因此钱币收藏界的朋友们给了这些假币一个特殊的称谓:阆中版。"阆中版"作伪者本人其实具备相当的钱币收藏知识,对文字、图案、包浆乃至钱币形制的认识都比较到位,故其产品"质量"上乘,销路极佳,销量极大,其制造的伪品遍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以《罕见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连环混配铜币》为题,介绍过8枚铜币连环混配的情况,原文刊载于《中国钱币》2014年第3期.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分铜币版式研究的不断深入,连环混配现象逐渐全部浮出水面,混配链群十分复杂,可以说创造了机制币混配现象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收藏有不同版别的两枚铜元,据资料,这两枚铜元是旧中国最后铸造和流通的一种铜币,泉界称作贵州"黔"字铜元。1949年6月9日,当时正值蒋家王朝濒临全面崩溃之时,贵州省政府为扩充军费,搜括民脂,通过贵州省银行招商铸造铜币。贵州青山炸药厂(又称青山矿业药品公司)中标,与贵州省银行总经理赖永初签订合同,约定70天内铸造100万枚铜币。7月7日前后铸完交贵州省银行发行流通。此币发行后,因数量少,不能应付全省军政开支,又决定加铸500万至1000万枚。后因铜价暴涨,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数千年传统的“范铸钱”转变为新颖的“机制币”,使大小不一,轻重悬殊的方孔圆钱,改变为精美划一的新颖铜币。民国初年,各省及各地区军阀割据一方,由于铸造铜币大有厚利可得,相率设置造币厂铸造铜币,以平均百分之四十多的铸币余利,充作各自的军政经费。为了谋取暴利,提高币值,减重降质的滥铸铜币,造成铜币空前的混乱,劣币充斥,人民受害。1914年(民国三年)财政部呈准祗留天津、奉天、南京、广东、湖北、四川、云南等七厂,其余一律裁撤。但事  相似文献   

11.
精制纪念铜币是指我国纪念币生产初期发行的11枚纪念铜币,这些铜币在我国发行的纪念币中,属于金银纪念币系列。其中中国熊猫铜币属于中国熊猫金银币系列,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铜币、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纪念铜币和第12届世界杯足球赛纪念铜币属于奥运及体育运动题材。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金属文物来说,金相研究、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溯源分析等方法已经十分成熟,但都需要对金属本体进行破坏性的取样。因此近年来通过对金属锈蚀层分析来获取相关数据的研究越来越多。由于拉曼光谱对于铜氧化物及其结晶度和晶粒大小非常敏感,NoemíMontoya等尝试使用拉曼光谱分析铜币锈层来区分铜币。该研究选取了1905年前各省局铸造的"光绪元宝"十文铜币;1905年后户部和各省度支部造币分厂铸  相似文献   

13.
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双旗“一文”白铜币。该币圆形圆孔状,直径20毫米,圆穿径5.5毫米,厚1.2毫米,重2.95克。通体包裹着灰黑色土锈,稍加擦拭,即显露出银白色光泽,应为白铜材质。  相似文献   

14.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高昌吉利”的铸作时间和钱币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昌吉利”无疑应是高昌国铸造的铜币。所谓独立存在的高昌国,历史上计有:5世纪后期先后由阚氏、张氏和马氏相继统治的高昌王国,6世纪至7纪中期由麴氏建立的高昌王国,9世纪后期至13世纪末则有高昌回鹘国。收藏和研究钱币的人都知道,回鹘统治时期的高昌国,曾经铸造和通行单面回鹘和双面回鹘的铜币,而“高昌吉利”则为汉铜钱,因此,“高昌吉利”铸作于高昌回鹘国的观点可以排除。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一年,城固县西原公大队农民挖土时,发现一窖古铜币,重489公斤。农民将这批古铜币卖给当地废品收购站,该站又将这批古币调拨汉中地区废品回收公司。城固县文化馆闻讯后,速派人到公司调查,经过协商,最后将这批古币送到城固县文化馆收藏,去年五月将这批古币进行了整理,现将拣选出的外国铜币介绍如下。一、日本钱币日本的“宽永通宝”钱,726枚,可分14型: 1型:边宽,文字瘦秀的“宽永通宝”钱,620枚。直径2.2厘米,重1.6克,5枚平均重1.5克(图1)。 2型:边窄,穿大的“宽永通宝”钱,19枚。直径2.1厘米,重1.3克,平均重1.2  相似文献   

16.
戴启斌 《安徽钱币》2006,(2):47-47,62
四.收藏投资钱币贵在持之以恒 收藏投资钱币贵在持之以恒,急于求成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难成气候。笔者因参与编写《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史》,曾多次拜访安徽金寨年近70的姚秋声老人。他所收集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钱币比较齐全,曾在合肥举办过个人藏币展。据介绍,他从解放初期就开始投资收藏,用了近50年的时间,才达到目前“比较齐全”的水平。即使如此,也还缺少不少品种,尤其是当时铸造的铜币和银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银行发行的货币总计不过31种。姚老花了50余年时间尚且未能收齐,可见钱币收藏投资,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汉代文物。这批文物分为铜器和陶器两类,铜器主要是“五铢”铜币,另有个别铜镜等。器类相对较少。陶器相对较为丰富,类型多样,突出反映了盐池地区汉代时期独特的历史文化面貌。现将这批陶器作以简略摘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湖北省铜币(俗称铜元),以其制作精美,数量众多,版式复杂,流通广泛而闻名全国。同时,又以制造铜币厂家最多,规模最大,品种齐全,铸量最多,铸期最长,设备最为精良而被世人称赞。多年以来,湖北铜币常常为国内外铜币研究者所重视,深受钱币爱好者尤其是铜币爱好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历史文献资料和西藏铜币照片的基础上,介绍了西藏铜币发行的原因以及发展的概况。西藏铜币的不断发展是科技进步推动的,同时也见证了西藏人民同中国各族人民积极改革,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相似文献   

20.
1988年5月,西安市建工局在院内施工时,发现一窖藏,出土瓷器、珐(王华)器及铜菩萨像等文物共22件。分别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和西安市文物管理处。窖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坑底距今地表2.8米,坑深1.1米,底部直径0.9米,坑口因被破坏,口径无法测量。同时出土的还有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等古铜币。现将窖藏文物介绍如下(除注明者外,余均为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库房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