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在殷墟妇好墓的器物铭文中、署“司母辛”铭文的铜器一共五件。其中大方鼎一对(标本789、809),铭文“司母辛”均署于内壁中部(图一;1.2);四足觥一对(标本803、1163),铭文“司母辛”署于器底里中部,盖里后端亦署“司母辛”三字(图一:3、4);另有方形高圈足器一件(标本850),铭文“司母辛”署于口下内壁中部(图一:5)。以上五件铜器均庄严典重,可与“妇好”组的大、中型青铜器  相似文献   

2.
在湖北黄陂鲁台山西周墓M30出土的铜器内.有一组“公大史乍姬?宝(阝尊)彝”的铭文。对于这一铭文的考释,目前是有着如下三种看法: 陈贤一同志云:鲁台山西周墓“M30出土有四件鼎,器铭为‘公大□□姬?乍器’、‘公大史乍姬?宝(阝尊)彝’、‘公大史□姬宝□□’,这四件方鼎,是公大史为其夫人作器”。  相似文献   

3.
任伟 《华夏考古》2002,(3):57-59
198 2年 1 1月 ,河南平顶山市郊区阳岭上出土了一批西周铜器① ,其中 4件铜器上铸有铭文 ,铭文中均有“应史”二字 ,现介绍如下 :《应史鼎》铭曰 :“应史作旅鼎”。此器口微敛 ,卷沿 ,沿上有双立耳 ,斜垂腹 ,三柱足 ,口沿下饰以细云雷纹为地的回首夔龙纹。铭文以竖行铸在器壁内。 (图一 ,1 )《应史簋》铭曰 :“应史作旅簋”。此簋带盖 ,盖上有喇叭形握手 ,子母口 ,斜颈 ,鼓腹 ,圈足 ,盖和颈部饰条带状变形夔纹 ,圈足上有一周弦纹、两周细云雷纹。器内、盖内所铸铭文相同。 (图一 ,2 )《应史爵》铭曰 :“应史作父乙宝”。此器侈口 ,长流 ,…  相似文献   

4.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宝鸡戴家湾墓地出土的两件同铭器用征尊、用征卣的铭文"用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作为西周早期器,较短的铭文与当时的征伐类铭文不符,应作为"用于远行"之意,因此,此二器是最早有征行铭辞的青铜器,而出土此二器的墓葬应属于以鲁侯熙墓为主墓的第三代墓葬群,时间为西周早期后段。  相似文献   

6.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铜器藏品中,明崇祯年的潞国仿古彝器自成一体,其造形、纹饰和铭文格局,均有独到之处。现试就其特征、制造及来源略加考述。一潞国铜器是本文对自铭为“敬一主人”、“大明崇祯×年潞国制×器”仿古彝器的统称。今所见二器的造形、大小、纹饰几近相同,均为四足圆鼎,一件为故宫旧藏,一件是后归藏故宫的。其一清宫故物,原陈于缎库。铭文“敬一主人”、“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通高21、宽15.7厘米,重2280克(图  相似文献   

7.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春秋时期的楚国青铜器,器内有铭文“楚王酓審之盂”六字。这件铜器1986年时曾在纽约克里斯蒂商行出现,后归大都会博物馆.李学勤与饶宗颐先生曾先后著文考释此器,李先生将此器定名为“楚王酓審盏”,而饶先生则定名为“楚王酓審盂”。器铭中的“酓審”二字,两位先生都正确指出即是史籍所记载的“熊審”,为楚共王之名。楚共王系荘王之子,鲁成公元年立,至鲁襄公十三年卒,在位共三十一年(公元前590—公元前560年)。由于器铭所示的年代明确,此器的发现,也就为楚器的断代研究,增添了一件重要的标准器.  相似文献   

8.
从张庄桥墓出土铜器谈“蜀西工”诸问题郝良真7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在邯郸市南效张庄桥村北发掘了二座砖拱多室墓①。其中,在一号墓出土了1件鎏金银铜酒樽;在二号墓出土了1件带刻铭的铜酒樽托盘和1件铜酒樽盖。三器现藏邯郸市博物馆。该墓出土的这三件铜器,均通体...  相似文献   

9.
殷墟“妇好”墓出土石磬(M5:316)上的“”(图一:1)铭文颇引人注目。此石磬略呈长方形,上窄下宽,长44、宽2.4厘米,表面磨光,近顶端处有一圆孔,直径0.2厘米。原报告将铭文隶定为“妊冉入石”。  相似文献   

10.
略论晋侯邦父及其名、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山西北赵晋侯墓地的发掘及其一批重要晋侯铜器的出土,诸晋君的位次已有广泛讨论,其中64号墓主晋侯邦父,学者多定为穆侯弗生,意见已渐趋一致。64号墓与63号墓为夫妻异穴合葬,63号墓出有杨姞壶,或可明邦父夫人之称。准此,我们可在传世铜器中寻找邦父之器,并据以证得晋侯邦父的名、字及相关史实。吕大临《考古图》卷三载(?)盨1件(原误作寅簋),盖佚,器铭存全文的一半(图一、二): (上缺)又进退,(雨于)邦人正人师氏人  相似文献   

11.
1980年9月,山东省黄县庄头村群众取土时发现一座西周墓。出土铜器17件,其中4件有铭文。铭文中有内(芮)公、熊奚、小夫等名字,在胶东半岛地区尚属首次发现。结合以前灰城古城及黄水河流域出土有铭铜器,这一发现对研究胶东的历史,尤其黄县一带的古代史有着重要意义。1981年11月我们对出土西周铜器的残墓进行了清理,编号为M1(图一)。现将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东南文化》1988年3、4期合刊发表了《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同期又刊出张敏、周晓陆两位先生的研究文章:《吴王余昧墓的发现及其意义》、《北山四器考》(以下简称《四器考》),读后得益匪浅,颇受启发.但遗憾的是从《报告》公布的铭文看,我们似无法得出此墓是吴王余昧墓的结论,所谓“尸祭缶”亦非吴国铜器.今以管见所及,从铜器铭文考释的角度,提出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原作者和读者. 一 先讨论4器铭文, (一)、缶盖 铭文31字,隶定如次: (?)(徐)(句页)君之孙利之元子次□, (内圈) 择其吉金,自乍(作).(盥)缶.(?)(眉)寿无(?)(期),子二孙二,(中圈)  相似文献   

13.
《洛阳北窑西周墓青铜器铭文简论》一文首次刊布了15种铜器铭文,内容十分珍贵。其中有1件簋,铭文中的作器者被作者释为“中播”,称此簋为“中播簋”。我们认为“播”应释为“弊’。西周散氏盘铭中有地名(?),旧多释为“播”。张亚初先生最先改释为“敝”,李家浩和李零先生将此字及包山楚简中从“敝”的字释出。这些考释是非常正确的。獘字下部从“犬”应没有问题,上部所从可视为散氏盘“敝”宇的省形,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前》63下蔽字所从“敝”形近。《说文》犬部:“獘,顿仆也。从犬敝  相似文献   

14.
西周铜器往往具有铭文,尤其是中、晚期之器常常具有长篇铭文,这为其分期研究提供了十分难得的依据。两宋时期的金石学家就已注意到了铜器铭文与铜器年代早晚之间的关系,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例如:“西周言虢叔者甚多”,“曰父乙者,周初接商之器也”,“周之彝器粲然成文”等等。清代考据学大兴,对铜器铭文的研究又进了一步,关于铜器铭文与分期提出了许多常识性的标准,如:“周人多称伯仲”,“此铭篆文极古,词如典诰,定为周初之器”。此外,还指出了宋人在西周铜器分期上的错误。如宋人以为“以十干为铭者,为商器”,而吴式芬则提出“以十干为铭者,商周皆有”。类似的例子很多。清末民国初年的王国维把西周铜器铭文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在考证遹敦时,受铭文中三次出现“穆王”的启发,提出“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  相似文献   

15.
1975年3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扶风县博物馆派人现场清查,系一墓所出.共出铜器18件,其中有铭文的11件,涉及的人名有(戈冬)、父乙、(田)父和伯雍父等.此墓无论是器物组合、器形、纹饰还是兵器种类都是很有特色的,因此引起学术界关注.罗西章、吴镇烽等先生根据器形、花纹及铭文字体,把此墓定为穆王时期,认为(戈冬)是墓主①.本文在上文基础上,对墓主家庭、族属及伯雍父其人作一探讨,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16.
“亚(酉皿妻)((酉皿妻)字下用△表示)”铭铜器,自宋以来,常见于诸家著录,剔除伪铭之器,笔者共收集到103件(见表三)。据此材料,本文试为“亚△”铭铜器进行一些研究,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17.
1975年3月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扶风县博物馆派人现场清查,系一墓所出。共出铜器18件,其中有铭文的11件,涉及的人名有 、父乙、 父和伯雍父等。此墓无论是器物组合、器形、纹饰还是兵器种类都是很有特色的,因此引起学术界关注。罗西章、吴镇烽等先生根据器形、花纹及铭文字体,把此墓定为穆王时期,认为 是墓主①。本文在上文基础上,对墓主家庭、族属及伯雍父其人作一探讨,以求教大方。 伯雍父其人 墓出土一盘,腹底有铭文7字,曰:“伯雍父自作用器。”伯雍父用器出自 墓,是很有趣的现象。 …  相似文献   

18.
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物》1979,(1)
平山一号墓出土有铭刻的铜器五十余件。其中方壶、大鼎和兆域图铜板的铭文都在四百字以上,圆壶铭文二百余字。方壶和大鼎是中山王(?)所作,圆壶从圈足铭文看,也应作于王(?)时代,但壶腹铭文则是他儿子(妾子)(次虫)加刻上去的。这三件铜器都提到燕王子哙禅位给子之,引起内乱,中山王(?)派相邦賙出兵伐燕,夺得土地。铭文表面上是对相邦賙的功业和德行的赞扬,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和(妾子)(次虫)父子两代对相邦賙怀有戒心,害怕燕国的事在中山重演。兆域图是一幅建筑平面图。图上注明建筑各部分的尺度以及王后和夫人的棺椁和题凑的制度等等。此外,图中还有记王命的铭文四十三字。本文打算对上述四件铜器的铭文作初步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6,(12)
正羊子山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20公里处的安居镇。自1975年以来,这里先后发现过三座西周墓葬,出土有多件"噩侯"铭文铜器。1975年,安居羊子山出土鼎、簋、尊、爵4件西周早期铜器,其中单鋬尊铸有铭文"噩侯弟■季"~([1]);1980年,这里的一座墓葬出土鼎、簋、卣、尊、爵等18件西周早期铜器~([2]);2007年,羊子山M4又出土27件西周早期铜器,其中有8件"噩侯"器和2件"噩仲"器~([3]),M4的墓主应为一  相似文献   

20.
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17册11364号著录一件战国赵“二年戈” ,原器曾为清末陈介祺(斋)旧藏 ,今不知下落。笔者见过该戈的两件全形原拓本(图一)[1],内部刻铭可释为 :“二年 ,(主)父攻(工)正明(?)我□ ,左工师邬许 ,马重丹所为。”胡部铸铭可释为 :“□奔。”(图二)从拓本看 ,戈阑侧加宽加厚 ,这种特征见于战国中晚期。铭文“我”字之上一字不能确释 ,其下一字仅余残画 ,铭末“所”下之字也有残损 ,但还可以看出应是“为”字。赵国题铭常在铭末有“所为”二字[2],这是此戈国别当属赵国的证据之一。戈胡部的铭文可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