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日本论坛的华侨与华人论[新加坡]卓南生一进入日本的大书店,就可以看到不少有关中国、中华经济圈、华侨与华人问题的书籍摆在显著的书架或角落:一打开电视机,就常可看到介绍或反映中国、台湾、香港与新加坡各地“华人世界”经济欣欣向荣的记录片等节目。至于报刊...  相似文献   

2.
“玄史学”[Metahistory]是海登·怀特杜撰出来的词汇。这个词的构词是比照“玄学”[Metaphysics]一词而来的。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助手们的帮助下,曾就人类知识的各学科分门别类地写过专著。他还写了一部著作,不探讨各种学科的具体知识,而探讨万物的本源和主宰万物的各项基本原则。这部著作原没有标题,后代学者在编辑亚里士多德著作时为之加了《玄学》[Metaphysics]这个标题,意为“在物理学之后的著作”[Meta[在……之后]+physics[物理学]),因为这部著作恰好排在…  相似文献   

3.
东京高等法院对“教科书”案作出判决[译按]:1993年10月20日,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就已经进行了长达28年的“教科书诉讼问题”作出判决。该判决涉及许多日本在历史上,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大问题。对于这次判决,我国新闻界做了报道,但由于篇幅关系...  相似文献   

4.
日本强掳中国人的真相[日]林伯耀一强掳华工政策的出台1942年11月27日,日本东条内阁在会议中通过《有关将华人劳工转移到日本内地事宜》的文件。此项内阁决议提出:“鉴于内地劳工供需关系日益紧张,尤其是重体力劳动部门显著不足的现状,将华人劳工转移到内地...  相似文献   

5.
“枎戔当忻”布币的国别与年代问题马世之,蔡万进,李德保“当忻”布币是我国东周时期的一种青铜金属铸币.旧的钱谱中曾有著录.解放后河南,安徽和陕西、江苏、浙江等地屡有出土.关于这种钱币的国别与年代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有谓是西汉末年新莽所铸[1],...  相似文献   

6.
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谢必震一、引言古代琉球(今日本冲绳)在福建东南的海上。明初,凡外商入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在福建者专为琉球而设”。[1]清沿明制,福建仍是通琉球的唯一口岸。因此,在长达五百余年的福建与琉球的交往中,福建文化通过各种途径输入...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进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中西文化接触之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现实有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有突出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中共本来只是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对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坚决对立的立场,这时则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共长期激烈地反传统.甚至声称“五四”“被埋葬在历史的坟墓里”了。这时转为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这些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变化。当时中共已是一个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党.以后成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这种变化对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松山芭蕾舞《白毛女》──日中友好之桥[选刊]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清水正夫致中国读者《白毛女》是任何时代都令人难忘的故事。我相信,无论中国的现代化今后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即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成为世界第一了,《白毛女》也仍是一部必须经常反复回忆的民...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史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有人赞其为中国史苑中“一枝光彩照人的奇葩”[1],有人誉其和先此兴起的文化史同为“史学奋飞的双翼”[2],更有人认为“近十年走出低谷的史学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史’旗帜下获得的。”[3]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迅速崛起,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一场变革运动,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其中。当前,我们正面对一个跨世纪的历史学发展趋向的根本性课题,很有必要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并探讨其未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国前期)的货币[日]长野朗李占才译译者按: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万里阁书房”编纂出版一套“中国大系列丛书”,作为“非卖品”,内部发行以供日本人了解中国使用。这套丛书涉及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财政、外交、社会、民情等各个方面,很...  相似文献   

11.
大明衣冠今何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兆光 《史学月刊》2005,(10):41-48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执地认定汉族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大明衣冠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而满清却是蛮夷,穿满清服装则是文化沦落的象征。同时,他们想像在戏台演出、使团朝觐以及妇女衣着等方面保存的旧时衣冠,能够再度唤起汉族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当时朝鲜人坚定的“中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后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对汉族服装的斥责,并没有充分理解一般民众“遵时”和“从俗”的习惯,因此在这种关于中国的批评中,既有正当的朝鲜民族主义感情,也有维护正统的偏见和过于严厉的高调。  相似文献   

12.
林房雄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兼评论家。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他的普罗文学创作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时,林房雄作为随军特派记者来到上海战地,以充满对“支那”嫌恶的笔触写下了战地报告文学《战争的侧影》。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沦陷之后,他作为日本文学报国会派遣的“文化使节”,多次往来日占区,参加这里的文学活动,频频发表意在指导中国文学运动的文章。战后,林房雄发表文章为侵略战争翻案,在日本舆论界、文化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侵华时期,林房雄的言论对台湾和中国大陆沦陷区都产生过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为军国主义御用文人,林房雄的文化殖民活动招致国统区和部分沦陷区知识分子的批判,也受到沦陷区部分人的附和与吹捧。林房雄所描述的“他者”形象,为沦陷区某些文人接受,从而使林房雄的“他者像”与沦陷区某些文人的“自画像”达成“同谋”(或日“共犯”)关系。对中国的蔑视和贬抑态度是贯穿林房雄思想始终的中国(人)观,在他这个没有他者和外部存在的世界里,不断生产的只能是关于“日本”、“日本人”的民族统一性的话语叙述。  相似文献   

13.
卢沟桥事件的“发端”和所谓“中国共产党计划”说——与坂本夏男商榷[日]安井三吉郎维成译进入8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日本一部分人中间,卢沟桥事件——“中国共产党计划”说又重新抬头,他们的主要根据是近年来中国在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新发表的当事人的回忆录等。...  相似文献   

14.
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及其文化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满教二元对立思维及其文化观念汤惠生我国对萨满教的研究,主要是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进行[1],只有个别学者提出萨满教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2]。之所以如此,恐怕与这一学科的名称不无关系,因为汉语“萨满教”一词便已界定了这门学科的性质、内涵和范围。不过许...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顾莹惠[本栏目特邀顾问:孙宅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  相似文献   

16.
桂·枫·卡茨拉─—日中之间植物名称的认定[日本]寺井泰明一《古今集》中有这样一首诗:“月桂逢秋亦彤色,光华映寒宫”(壬生忠岑)。一般认为其中的“桂”,便是被称为“卡茨拉”的落叶乔木,因此,对这首诗有如下的解释:“或许是因为生长在月亮上的叫作桂的大树,...  相似文献   

17.
对于日本文化的特点,可谓众说纷纭。仅对日本文化类型而言,至少有欧美学者的“耻感文化”、日本学者的“杂种文化”或中国学者的“多元文化”等不同表述。作为世界文化之林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依附于美国的日本同新中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1971年,中国发生了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二是美国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次年2月访华,这在日本社会各界和民间团体中产生了“地震效应”。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组阁不久,即宣布要“一口气解决日中关系”。这次是日本不惜得罪美国,抢先与中国建交。  相似文献   

19.
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东亚大陆居民大批移居日本列岛。日本史书称他们为“归化人”。这些大陆移民在与土著居民共同劳动与拓植中,不仅广泛传播了中国文化,而且推动了古代日本民族崇外文化心态的产生。正是在这种崇外文化心态的支配下,日本民族大量移植中国文化,形成了多元复合的文化结构,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正>地方志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地方志,它以官修的形式把每个地方的历史沿革、人口、土地、物产、人物等各方面情况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下来,代代相续,连绵不断,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有不少内容是不见于“正史”记载的,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完整的保存,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过:“在西方,有没有可以和这些卷帙浩瀚的文献(指地方志—笔者注)相对比的文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