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印度种姓制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种姓制的渊源刘欣如印度的种姓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完善、最持久的社会等级制。两千多年以来,各国学者对其完整性、严格性多有记载。尤其是近代以来,欧亚各地的封建等级制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纷纷瓦解,而南亚的种姓制却似乎巍然不动,就连殖民统治都没能造成致...  相似文献   

2.
种姓制度与印度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燕 《沧桑》2008,(3):43-44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重要的特征。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古代历史上,也曾存在过种姓制度,但印度的种姓制度最森严,存在的时间最久,直到今天,它仍在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路易·杜蒙(LouisDumont,1911-1998)是战后法国人类学界的代表人物,马塞尔·莫斯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杜蒙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上都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他修正并深化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使结构主义从语言学的仆人回归到民族志的事实,从而复兴了社会学年鉴派的基本主张。在方法上,他结合了田野民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官方的户籍控制,人口的分化与等级制度的解体,以及客籍、附籍的出现诸方面,对明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流动性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明代社会是一个具有相当流动性的社会.社会流动的形式,既有地域之间的人口流动,又有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而这种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又包括向上与向下两种流动方式.社会流动的加剧,则显示出晚明社会正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5.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古代历史上,也曾存在过种姓制度,但印度种姓制度最完整、最森严,存在的时间最久。种姓制度不但奴役、残害了广大劳动者,而且也是印度社会发展的一种障碍。直到今天,它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种姓”成为英文“caste”的中文翻译,而这种概念主要来自于西方而非印度。今天,“caste”不单指印度的种姓制度,而是指“一种在社群内有严格的社会区分之体系”。换言之,疆方文化偏向强调该制度的“隔离”与“不平等”的面向,并由此延伸出各种负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古代伊朗的种姓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伊朗的种姓制度李铁匠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伊朗语居民(即雅利安人)共同体的一大特点。①在我国,印度种姓制度研究比较深入,伊朗种姓制度却很少提及。因此,本文拟就伊朗种姓制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讨。种姓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有关伊朗种姓制度的资料,主要见于琐罗亚斯德...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姓制度是世界文明史上一种具有奇特性的等级制度,覆盖和渗透了印度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它虽产生于古代印度,但至今仍留存于印度社会,贯穿于印度人类生活的始终,成为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本文试图从宗教(尤其印度教)对种姓制的影响来探寻种姓制长期留存的原因。(一)宗教神话使种姓制的起源具有神圣性关于种性制的起源,学术界观点很多。如有“瓦尔那”论、职业论、种族论、宗教论、雅利安人家庭制度论、土著文化论等。作为一个历史现象,种性制的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但印度最古…  相似文献   

9.
陈鹏 《民族译丛》2005,(6):58-62
印度的种姓压迫缘自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印度自古以来的不平等社会制度。这种制度把居民划分为四个种姓,即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婆罗门(祭司和僧侣),掌握神权,从事文化教育;第二等级为刹帝利(贵族和武士),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为吠舍(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第四等级为首陀罗(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被排除在四个种姓以外的居民则为“贱民”或称“不可接触者”。  相似文献   

10.
贵族是日本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社会阶层。直到明治维新以前,贵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大和时代的豪族、律令时代的公家贵族(也称王朝贵族)、幕府时代的军事贵族。社会发展进程与贵族制度相伴始终,不同历史时期由不同的贵族主宰历史是日本古代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贵族制度的直接影响是强权统制架空了皇权。贵族制度的社会史含义在于,贵族是身份制社会的产物;贵族的根本属性是血统而不是财富;贵族传统塑造了日本人人格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1.
路学与流动性研究极为重视道路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是道路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国内外路学和流动性相关研究表明,以文化人类学为重心的路学研究关注道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网络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强调物质流动与社会建构的内在联系。社会文化地理学者热衷的流动性研究则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将道路本身视为一个流动的物质空间,探讨其中的社会空间的生产、人的主体空间感知和身份认同。二者聚焦道路本体又极具批判精神,但在研究内容、方法、对象和尺度上都尚存缺陷,还未建立科学的道路社会文化研究框架。因此,可尝试从道路的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等方面展开道路社会文化研究,以推动这一领域广泛而深入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正史关于拓跋种姓的表述截然不同:有匈奴、鲜卑两说。"匈奴说"认定,拓跋是匈奴女"托跋"与汉朝降将李陵的后代。代国被前秦攻灭后,苻坚安排独孤、铁弗、贺兰诸部分治其故地,"匈奴说"可能是匈奴系人群主导代北的产物。匈奴族裔对道武帝建国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匈奴说"也得以在拓跋内部与"鲜卑说"长期并行。崔浩监修国史,为迎合匈奴系皇后及太武帝本人而重拾"匈奴说"。此说虽因北魏朝臣普遍反对未能写入《国记》,却传至南朝而为《宋书》所采用。中古时期北族种姓的变化,多以政治上的推动为主,并涉及血缘、地域、社会等复杂层面,拓跋种姓"匈奴说"的形成与流传,或许是一则典型的事例。  相似文献   

13.
商代邑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宋镇豪商代奴隶制国家度地立邑以治其民。《尚书》有《明居》一篇,已佚,据说是汤司空咎单制定,在于“执度度地 ,居民山川沮泽”,“明居民之法”①。换言之,《明居》实是按地域立邑治民之法,邑的规度构成当时奴隶制国家统治具体实施的基本...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以清末西藏新政作为起点,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开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过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龙夏改革尝试等,西藏仍未摆脱政教合一、佛法笼罩整个社会的局面。宗教依然主导着西藏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政治发展的基本态势,整个社会宗教氛围依然浓厚,民众沉溺其中而不自知。与此同时,近代化因素随着西藏与外界交流的增加而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来,主张对西藏社会制度进行变革的萌芽已经产生,并开始挑战以寺院僧侣集团为核心的保守势力对于传统的固守。但由于西藏社会内部的发展惯性及惰性,最终充当打破西藏社会政教制度格局的关键因素并非来自于西藏社会内部,而是来自于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5.
朱春悦  纪振奇 《沧桑》2009,(5):150-151
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教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是一种极端严格的等级身份制。种姓制度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价值取向存在明显的冲突,具体表现在:种姓与现代化价值中体现的社会平等、思想的宽容性和理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苏学 《风景名胜》2016,(10):109-124
每个去斯里兰卡的游客都渴望去乘坐一回海边火车或者山地火车,去体验一回曾经的古老的殖民地风情;孟加拉的火车,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相比较而言,尼泊尔境内的“国际列车”,则鲜有人知了.这三国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南亚的火车特色和状况,它不仅是当地人的交通工具,还是游客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我在乘坐之中,经常可以碰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7.
张讴 《中华遗产》2005,(1):36-45
科摩林角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南端.被称为印度的“天涯海角”.它在中国史籍中称“甘巴里”。气魄浩大的郑和船队驶过印度洋后.曾停泊在这里,然后从这里前往阿勒皮(阿拨把丹)和奎隆(小葛兰)。在这里,郑和是否留下了一些遗迹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日本国内有关古代国家形成的各种学说并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把统治组织及其统治对象的人民作为国家的基本标志,是必要的。但是,还需要重视反映在首长制社会中的、在日本前近代社会底层流动的本质,采用分层社会的多线进化理论,更适合日本列岛的实际情况。有关国家形成理论的研究,一方面需要从微观与宏观的不同角度来观察日本列岛各地丰富多彩的历史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无论是从当代课题的关系上,还是为了寻求历史模式,都需要在东亚或是亚洲的范围内考察日本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争取普选权是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普选制是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一种比较激进的表现。社会各阶级对普选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无产阶级对此也不会漠然置之。恩格斯曾指出:“争取普选权、争取民主,是战斗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