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认为 ,制度化、规范化是方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地方志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方面 ,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机构不稳定 ,修志人员的工作条件、职称和相关的生活福利待遇不落实。省、地、县三级修志机构及其编制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定 ,因地而异 ,仅省级修志机构就有处级到厅级之分 ,工作任务相同 ,级别相差甚大。地、县修志机构的此类问题更突出。 2 编纂不规范。有的志书篇幅膨胀 ,资料取舍失当 ,数据统计不准确 ,行文不规范 ,审稿粗疏 ,…  相似文献   

2.
实现地方志工作的法制化,保障地方志工作持续、稳定、顺利发展;有利于修志工作中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建立全国地情信息网络化和信息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年5月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续修地方志工作规划》的通知精神,泰兴市已于2006年4月17日正式启动二轮修志工作,印发了《泰兴市志(1988-2005年)纲目》,召开了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层层落实了领导小组和编写班子,明确了任务,培训了队伍。据最近督查了解,不少部门乡镇都按序时进度进入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阶段,但仍有一半左右的乡镇部门至今未启动。由于二轮修志与首轮修志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杨建国 《福建史志》2004,(1):3-6,55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新世纪要继续加强编修地方志工作的指示精神,于2001年12月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动员部署全面启动新一轮修志工作。2003年4月29日,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开展第二届三级志书编纂工作的意  相似文献   

5.
陈强 《中国地方志》2012,(4):11-13,3
地方志工作法制化是地方志事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地方志工作法制化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具有较完善的地方志法律与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地方志法律与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切实得到执行;违反地方志法律与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的行为被依法纠正与处罚。地方志工作法制化目前存在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志法律与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尚不健全;现有地方志工作法规、规章尚未得到很好执行。进一步推进地方志工作法制化,首先要完善地方志立法,积极推动《地方志法》的制定和地方志工作地方立法;同时要将地方志工作法制化纳入依法行政范畴。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近日看了一本方志学专著,该书说,"各级编纂委员会设置没有实际意义,是个空设的重叠机构","应该取消"。这虽是一家之言,但反映出方志界存在着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取消论"思潮。其取消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地方志办公室是政府的一个常设工作部门,上面有党委、政府领导,可  相似文献   

7.
佥兆法 《浙江方志》2002,(1):78-82,91
地方志,自古被定位于“官书”,如今仍然被定位于“官书”。当然,同是“官书”,内涵却有很大的不同:旧时代的官员,是朝廷为牧民而设,官书,即供官员牧民之工具;新时代的“官员”,当系为民,亦即人民公仆,其工作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相似文献   

8.
根据十六大提出的“依法管理化事业”的精神,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地方志工作应“形成制度、制定法规”的要求,本就积极推动地方志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提出了地方志工作作为一项化事业在立法工作上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开始编纂地方志,到隋唐时确立了史志官修制度。至今,中国地方志编纂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传承中华文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今后,地方志事业走向何方?这是每一个方志工作者关心的大事。笔者认为,未来的地方志事业要向法制化、国际化、志体不断创新化、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空间广阔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潘彦 《羊城今古》2006,(4):29-30,43
持续不断地编纂地方志,是我国独有的延续两千多年的优良文化传统。自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历代都把修志作为一种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1957年,国务院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国家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以来,在“文革”期间因故中断的地方志编修工作重新启动。全国首轮省、市、县三级志书规划编纂六千余部,截至2005年,已出版五千余部。其中1994年,《从化县志》由广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地方志工作作为一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文化基础事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发挥了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如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至2006年底止,《从化市志》(1979—2005)107个承修单位中,经主编验收的有48个.正在三审的有17个,二审的有22个,一审的有19个.未交初稿的只有1个。2007年,《从化市志》(1979—2005)将按计划送广州市志办验收.  相似文献   

11.
新编地方志40年的经验,特别是第二轮地方志编修的经验,对于即将开展的第三轮地方志编修和地方志事业整体长远发展,有若干重要启示:应及早做好顶层设计,调整不适应新时代对地方志事业要求的工作机制,确定适当的编修体例体裁和篇幅容量,明确记述时限和完成的时限,是地方志工作和地方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中国科技史》的作行李约瑟博士曾说过:“古代的希腊乃至近代的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地方志在“存史、传世”的历史价值方面,在“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方面,具有其他信息载体无法替代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要实现依法治志,必须清楚认识当前地方志执法的困境与解决途径,促进地方志完善立法,法律条文要有具体可供执行的标准,尽力拓展地方志法的内涵与外延,才能适应地方志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4.
《江苏地方志》2009,(1):6-6
2008年12月3日,省长罗志军签署省政府第48号令,发布《江苏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日前,江苏省政府法制办负责人就《实施办法》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15.
地方志机构合理走向的新尝试──武汉方志馆建成开馆武汉方志馆于1994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市委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这标志着武汉地方志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委副书记李岩、何其雄,市委顾问王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梅芳,...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暨地方志优秀成果评奖于2006年6月14日——15日在成都举行。评奖小组组长(评委会主任)秦安禄主持评奖,评委们进行了认真评选,其中《三星堆图志》、《德阳市志》、《犍为县志》、《巴蜀灾情录》、《民国〈泸县志〉点校本》五项成果被推荐到省社科联参加哲社奖评奖。此外,还评选出了地方志优秀成果,其中方志组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3项;年鉴组一等奖9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0项,优秀奖41项;丛书论文组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优秀奖20项。  相似文献   

17.
地方志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方志的性质问题,是方志理论的核心和基石,它制约和影响着对其他地方志理论问题的研究,对方志编纂也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为此,方志界始终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历来关于方志性质众说纷纭,不下几十种说法。一些方志编纂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的性质问题,是方志理论的核心和基石,它制约和影响着对其他地方志理论问题的研究,对方志编纂也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为此,方志界始终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历来关于方志性质众说纷纭,不下几十种说法。一些方志编纂学概论、教程、讲义等书以及方志性质研究文章往往只认可其中一说,而对其他诸说,或不予赞同,或不执一词。笔者对地方志性质的各种说法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整合,做出了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表述,遂成此文。  相似文献   

19.
一、元代地方志的编修和存佚自宋代完成从图经到方志的过渡以后,我国地方志的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元代方志在前代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元一统志》的纂修是一重要创新。我国从《禹贡》问世以来,每个统一王朝都编有全国区域志,或官修或私撰,风格不一,体例各异,如现存五种宋代总志,有的偏重胜迹、人物,有的仅记沿革、土贡,其断限也不一致。自《元一统志》纂修之后,明清两代的总志皆仿其体,袭其名,从而完成了全国区域志的定型。《元一统志》创修于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其时,蒙古已统一中国,建立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①的元帝国。为标榜天下一统,集贤大学士札马拉鼎奏请纂修《大一统志》,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至元二十八年(1291)成书,共七五五卷。其后,因得《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遂议重修,于成宗大德七年(1303)完稿。钱大昕说:“《元史》载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兰禧、岳铉等进《大一统  相似文献   

20.
宋代的地方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宋代地方志的编修我国有组织地大规模编修地方志是从隋唐开始的,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编成了《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三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唐朝规定,诸州郡每三年造送图经上职方(一度改为五年),编成了《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和《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