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努尔哈赤父子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镇守辽东三十年的总兵李成梁,由此被扣上"养虎遗患"的罪名.本文通过反思明朝在辽东民族政策的得失,以及透视努尔哈赤的文韬武略,进而得出,辽亡负主要责任者,不应该是李成梁,而应该是昏庸的万历皇帝及其继任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16世纪中叶,自14世纪以后支配东亚关系的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趋于崩坏,努尔哈赤成功把握了这种机遇,以其高超的洞察力,依据时局的变化及与敌手斗争的需要,及时调整诸方面关系,因势利导巧妙处理与其他女真各部、明朝、蒙古、朝鲜诸关系,最终成功崛起。  相似文献   

3.
上夹河镇地形复杂,位置重要,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区区一镇之地,叠生出非常丰富的历史事件,使其成为本县内仅次于永陵的又一历史名镇。尤其在清前时期,以上夹河为重点的苏子河下游地区是努尔哈赤所发动的统一战争的光辉起点,上夹河是满族崛起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4.
努尔哈赤父子最终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镇守辽东三十年的总兵李成梁,由此被扣上"养虎遗患"的罪名.本文通过反思明朝在辽东民族政策的得失,以及透视努尔哈赤的文韬武略,进而得出明亡负主要责任者不应该是李成梁,而应该是昏庸的万历皇帝及其继任者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在满族入关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其在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对阿敦死于努尔哈赤与其族弟阿敦的特殊关系的描写,着重说明了阿敦在努尔哈赤时期的遗憾。  相似文献   

6.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兴兵伐明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都体现出他对心战法则出神入化的运用, “恩威并用”是努尔哈赤心战的基本原则,在这一简洁、凝练的原则指导下,努尔哈赤取得了扩充实力、争取盟友、蒙蔽敌人、鼓舞士气、震慑对手等诸多方面的胜利.本文对努尔哈赤的心战思想和实践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薛洪波 《满族研究》2007,(2):99-102
萨满教是满族及其先世信仰的原始宗教。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前后,萨满教由“自发宗教”转变为“人为宗教”。努尔哈赤对萨满教天神观念从信仰到利用,形成了他的天命观,建立了“汗权天授”的后金政权。  相似文献   

8.
努尔哈赤创建的八王共治制度是后金政治制度中重要的政体形式 ,对于解决汗位的平稳交接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努尔哈赤在确立这项制度过程中的心理为载体 ,探究其确立的原因 ,是揭示历史客观实在的有效途径。阐释努尔哈赤对继承制的认识结构 ,分析他在立储走向失败中的情绪和情感 ,判明他对不同政体形式的抉择和设想实施的意志行为 ,从这三个不同心理阶段揭示出努尔哈赤实行的八王共治制度 ,不仅符合个体人的心理内在发展机制规律 ,而且反映出社会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孔令艳 《文史月刊》2012,(Z3):44-45
本文从努尔哈赤的立法指导思想入手,进而探究其创建司法程序,公平审判,严明执法和重惩犯罪的法制构建过程。从法律角度来讲,尽管努尔哈赤时代是满族早期法制发端、发展的时代,但他不仅利用了法律缔造、巩固、发展其统治,而且还为满清的法制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评析努尔哈赤的法制建设,对于我们依法治国的今天而言,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蒙古军于1205年首次入侵西夏时,就劫掠了位于西夏西北边陲的沙州、瓜州等地。1224年,蒙古军再度进攻沙州,攻城失利后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围困。1227年在灭夏战争中最终攻克沙州、瓜州,自此开始了敦煌历史上的蒙、元统治时代。文章对蒙古军历次攻打敦煌的行军路线、破城时间及相关史事进行钩沉。  相似文献   

11.
崇德二年(1637),清伐朝鲜时,超品公杨古利阵亡,后被追封武勋王,是清入关前阵殁将领中职衔最高者.其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考证,证实其死于鸟枪.  相似文献   

12.
《太祖高皇帝实录》作为《清实录》的第一册,是研究清入关前历史的重要献。本主要对此书中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后金对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政策的史料进行整理研究。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盟关系是统治笼络蒙古王公、处理民族关系中奉行不替的政策和宗旨,也是清朝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长期有效统治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13.

The biblical tale is a product of nearly random telling, retelling, revision and redaction over a period of centuries, which resulted in a narrative framework that is not intended to be reliable in the modern sense. Nevertheless, four details in the evidence suggest that the Bible may preserve the memory of a historical exodus from Egypt. From these data, it might be suggested that the biblical Exodus tale is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s from three distinct ethnic groups, whose stories were merged at Jerusalem during the Iron II period. These three groups were: (a) ethnic Israelites residing in Judah, (b) descendants of the LB-IA 1 Shasu living in Judah, and (c) the Jerusalemites.  相似文献   

14.
王宝平 《文献》2004,(4):53-64
在清末中日书籍交流中,黎庶昌、杨守敬辑刻的《古逸丛书》,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盛事,时至百年后的今天,还为学界所津津乐道,相关论文不绝如缕.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生在《古逸丛书》背后的许多轶事也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为人所知晓.  相似文献   

15.
《蒙古律例》及其与《理藩院则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康熙至乾隆朝纂修的《蒙古律例》蒙、汉文版本 ,以及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情况。探讨了与《理藩院则例》相关的问题 ,指出“乾隆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不是《理藩院则例》 ,而是乾隆朝《大清会典则例》理藩院部分的稿本 ,《理藩院则例》撰修于嘉庆年间 ,是《蒙古律例》的续修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满文在历史上的使用和发展状况出发,并阐述了目前满文使用和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和发展满文的有利措施和制约因素,从而揭示当今时代保护并发展满文的众多的意义,并重点对其中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廷玉《(明史·礼志》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专门记载明代礼制的史志文献,但其中也存在诸多史实讹误,这大大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经据《明实录》、《明会典》、《皇明典礼志》、《昭代典则》、《太常续考》、《辛L部志稿》等文献考证,可知该《志》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47-53卷仍然存在史实讹误21处.其致误之直接原因,大致有脱漏、衍文、字形相近而误等情形;但根本原因还是缘于编纂、刻印和传抄者的疏忽与粗心.  相似文献   

18.
依兰古城为历史文化名城,值得研究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深厚.关于满洲先世发祥地斡朵里故城遗址的探寻研究,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由于其纵横交错的复杂历史文化背景,而使探讨研究曲折辗转,诸多学者涉入斡朵里故城的探源考释,结论莫衷一是.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对"斡朵里"等名称的语音、语义进行解释和考证,并以此结合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地理学等分析研究,以图寻其根源,昭示含义.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