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詹事设置的原则詹事官起源于秦。《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掌皇后、太子家”。这个解释有两个含义,一是说明了此官的性质,是宫官;另一是概括了此官的职掌,即主要是掌管宫内太子、皇后及皇太后的私事务。汉承秦制,设置了詹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师古注:“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即分别设置了太子詹事、皇后詹事、皇太后长信詹事.詹事设置的原则是:第一、未有太子不设詹事。太子詹事,不常置。“凡初即位,未有太子,官属皆罢”,当然詹事也省。其实,影响太子之预立,除了“凡初即  相似文献   

2.
西汉武威郡治所,现在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在姑臧县,即今甘肃省武威市;第二种说法,认为在武威县,即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第一种说法,认为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在“武威郡”下列了十县,第一个县就是“姑臧”。西晋的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是遵循《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写的,他说:“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这不仅说明了《续汉书·郡国志》的体例,而且也说明了《汉书·地理志》的体例。因此在长时间内,人们认为西汉的武威郡治就是姑臧县。如《嘉庆重修一统志》就说:“汉置姑臧县,为武威郡治。后汉因之。”直到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编委会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都和  相似文献   

3.
垓下和垓下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 垓下的所在及其含义 垓下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这一战役,标志着秦末农民战争的完全结束和西汉时代的正式开端,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垓下在哪里?《汉书·地理志》指在沛郡洨县(侯国),《续汉书·郡国志)谓洨县有垓下聚,《水经注》也说洨县“有  相似文献   

4.
虽然东汉一朝的郡、王国和属国设置屡有变迁,其数目并非保持恒定;但无论是九十八的总数还是各州所分部郡国的数目,甚至包括“外十二州”的排列顺序,《续汉书.百官志五》“刺史”条都与同书《郡国志》的记载相合无间。  相似文献   

5.
《元刊琵琶记》第七出生、末合唱[前胜]有句云:“荣归去,绿绶新,休教妻嫂笑苏秦。”钱南杨先生为“绿绶”作注云:“‘绶’,印带。汉制:二千石已上,银印绿绶,见《汉书·百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O年版《元刊琵琶记校注》第53页)查《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光禄大夫无。”(《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43页)钱注将“绿绶”等同于“青绶”,恐有误。同是《汉书·百富公卿表上》,云:“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  相似文献   

6.
<正>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汉中郡辖有安阳县,其地望所在,刘琳先生认为“即魏之安阳,晋之安康”,“安康故城应即今陕西石泉县治”(《华阳国志校注》卷二);谭其骧先生在《〈宋州郡志校勘记〉校补》(收入《长水集》上册)一文中认为:“安阳与安康相去  相似文献   

7.
<正> 《续汉书·郡国志》云明帝置郡一,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一四以之为是,并指为永昌郡。今考之《后汉书》纪传部分记载,除永昌郡外,明帝时尚置有广平和阜陵二国。广平国,据《后汉书·明帝纪》,《章帝纪》和《孝明八王列传》,明帝  相似文献   

8.
媪围古城今何在刘再聪一媪围一名在《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中均有记载,前者列为武威郡属10县之一,后者列为武威郡14城之一,然两书均未记其具体位置。最早记载媪围城位置、特征的是《水经注》,这是确定媪围具体所在的最关键材料。以往考证产生分歧的...  相似文献   

9.
郡国五铢论     
西汉孝武时期铸行五铢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本文所论者为郡国五铢。该钱迄今各家论述未谛,有待研究。 一 《史记·平准书》“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汉书·食货志》与此略异,如:“周郭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鋊]”。云云。颜注引孟康曰:“周匝为郭,文漫皆有”。文漫即面背。《书》、《志》所载“有司言三铢钱轻”,与汉《纪》殊异,因此造成泉界论述纷纭。  相似文献   

10.
南朝刘宋范晔撰著的《后汉书》本纪和列传,配以西晋司马彪《续汉书》诸志,是研治东汉一朝史事最为重要的基本史料。惟研究西汉以及汉代以前各个时期的地理问题,范晔《后汉书》和包括《郡国志》在内的《续汉书》诸志,同样具有很多《汉书·地理志》以及《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所不具备的独特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博士”一词,英文为doctor,很多人以为是舶来品。其实,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产物,而且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博士乃是官名,其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鱼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这是鲁国的博士。《宋书·百官志》也说:“六国往往有博士。”但此时博士的职责已不可考。秦王朝因袭此制,设置博士多达70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至于秦朝博士的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记载如下故事:“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  相似文献   

12.
西汉财政家桑弘羊建立的均输法曾在全国推行。其推行的初期,均输官只在少数地方设置,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史记·平准书》)此后,均输官在很多郡县都设置起来,均输网遍布全国。但是,《汉书·地理志》只记千乘一郡有均输官,显然与元封元年在许多郡国设均输官的事实不符,是《汉书》的遗漏。或者认为《汉书·地理志》并未遗漏,而是均输官有许多别名,“用均输之特产品而命名”,“故南海、交趾近海多庶羞,即置圃官及羞  相似文献   

13.
汉、唐正史《百官志》官制记载体例有显著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可称作"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皆"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将之一概视为机构成员。记载体例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规范官制的法令及行政体制的演化,汉代官制记载依据以官员管理为中心而不及机构状态的官簿、秩律等文档、法令,唐代官制记载主要取本规范各机构官吏设置的职员令。汉唐官制记载体例及其来源的不同,体现了魏晋以来官制和对应法令形态的变迁,这一变化的转折点约在南北朝后期。由此达成的机构行政一体化,是汉唐间强化集权秩序和防止长官大权独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史载,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初罢郡国都尉官”。建武七年,又下诏“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后汉书·百官志五》也说,罢郡国都尉后,“无都试之役”。据此,不少史著断言,东汉“废除内郡的地方兵”。又说,“西汉郡国之徵兵,由此废弃”。地方兵废弃后,地方上的正卒和戍卒都“改为由中央召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以上诸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汉晋表是县和唐锁阳城探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晋表氏县《汉书·地理志》 :“酒泉郡表是县”。本注曰 :“莽曰载武”。《后汉书·郡国志》 :“改表是曰表氏 ,魏晋因之。”《后汉书·五行志》 :“(汉灵帝光和 )三年 (1 80 )自秋至明年春 ,酒泉表氏地八十余动 ,涌水出 ,城中官寺民舍皆顿 ,县易处 ,更筑城郭。”唐李贤注曰 :“表氏故城 ,在张掖西北。”《通典·州郡四》曰 :“汉表是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又曰昭武县。汉张掖郡城亦在西北。”①《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志》云 :“表氏故城在县西 ,汉置 ,属酒泉郡。”根据以上记载 ,汉代洒泉郡表氏县 ,其位置既然在张掖西北 ,必在酒泉之东…  相似文献   

16.
万孝行 《史学月刊》2003,(11):117-119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 6 )建立的刺史监察制度是“西汉一大优良制度。”(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序言》) 其优良的原因 ,传统上认为刺史秩卑权重 ,就可以保证它有举察之勤 ,无陵犯之衅。清人赵翼说 ,刺史“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 ,而权重则整饰吏治之威重。”(《陔余丛考》卷二六 ) 清人顾炎武也说 :“夫秩卑而命之尊 ,官小而权之重” ,“秩卑则其人激昂 ,权重则能行大志。”(《日知录·部刺史》)然而我认为 ,刺史制度的优良在于其具有激励与制约的健全的内在机制。一《汉书·百官公卿表》“监御史”条下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及…  相似文献   

17.
青州市博物馆历年征集收藏古代印章很多,今择其:二介绍,两印均由原益都县公安局移交博物馆。夷道令印。铜质,正方形,边长2.7、通高2.7厘米(图一)。鼻纽。白文,篆书“夷道令印”四字,字面微受磨损,字体方正,笔划粗壮移稳重,排列整齐(图二)。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又据《后汉书·郡国志》:“夷道属荆州刺史部南郡所辖十七城之一。”据该印纽的形制及印文,“夷道令印”当  相似文献   

18.
汉代衡官考     
正汉代有衡官,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和东汉灵帝时(168~189)的《西狭颂》、《郙阁颂》。关于衡官的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并无详细记载。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里联系东汉的《耿勋碑》、《西狭颂》的记载指出~([1]):衡官亦兼管一部分铸钱事。汉武都太守耿勋碑云:"又开故道铜山,铸作钱器,兴利无极。"故李翕西狭颂,武都郡有衡官掾及衡官有秩。可以证明衡官在武都是专主铸钱事宜,仍沿用水衡都尉之衡官名称。此说颇为人所信。如裘锡圭先生在《啬夫初探》一文里认为"(陈)说似可从"~([2]),朱活先生在《居延简耿勋碑与东汉币制》一文里也说:"陈氏所释甚得其谛。唯误碑文‘铜官’为‘铜山’,此微疵耳。"~([3])其实,陈直先生的说法恐怕是有问题的。从上引那段话不难看出,他认为《西狭颂》里武都郡的"衡官",是《耿勋碑》里主管"开故道铜山,铸作钱器"的机构,故而提出  相似文献   

19.
东汉光武所省郡国考舒峤《续汉书·郡国志》云:"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根据《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记载,知《郡国志})所说的"省郡国十"乃是指光武帝末年的情况,实际上,光武一朝曾6次共省并郡国14。它们是...  相似文献   

20.
1991年12月,来安复兴林场木港村村民奚心泉在住宅附近发现一枚铜质印章(见附图).现已送来安文物所收藏.该印通高2.2厘米.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4、印体厚1.2厘米.桥形纽,中有圆孔.直径0.7厘米.重86克.印文是白文“军假司马”四字,宇体为汉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泰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军司马是将军属下的官吏,假司马是副职.《后汉书·百官志》将军条下云:“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