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抗日战争是一场扭转近代以来中国命运的战争,也是一场改变中国社会走向的战争。经此一战,中国渡过了近代以来最严重的民族危机,并从危机中浴火重生,获得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对于这场伟大战争的研究,尽管没有精确统计,但相关论著数量高居于近代各事件研究之首,应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那样,"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70周年的纪念活动已经过去,抗战研究的进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以中国全面胜利、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而告终的唯——场战争,也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中仅有的一场全民抗战,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这样规模、性质、结局的战争确属空前。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一段艰难卓绝的战争。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中,包括藏族僧俗民众在内的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政党、各团体、各宗教派别同仇敌气,  相似文献   

3.
191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爆发,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对华出口锐减。远离欧洲大陆的美国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受损,反而发了战争财。在中国,美国对华贸易额逐年增加。一些美国商人抓住这个契机,在中国办起了银行。而经过一战短暂的黄金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需要利用大量资金。对金融资本需求的增加使得新式银  相似文献   

4.
1841年虎门之战,是鸦片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一次作战。它不仅对那次战争的军事、政治形势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极有价值的战例。150年来,对此的叙说、评论、研究从未间断。笔者企图从军事的角度来研究这一战例,得出新的结论来。  相似文献   

5.
李新军 《沧桑》2008,(5):32-33
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两个亚洲国家的命运,日本通过这场战争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而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这场战争在爆发前就引起了举国关注,而《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有多篇评论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通过对这些评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主笔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也可看出当时的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殖民利益而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空前浩劫.从军事角度来看,日俄双方在战争中均使用了新的军事技术和战术,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场战争被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参战的...  相似文献   

7.
张刃 《炎黄春秋》2011,(6):72-76
1946年夏季爆发的国共内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交战双方在东北地区的较量,决定了国共最终胜负的走向。对于这场战争,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  相似文献   

8.
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已过去整整两个甲子,这场战争以清朝的惨败而告终,改变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力量对比,并对当时乃至于其后的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影响。历史用事实证明"跛足"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更是旧式知识分子在旧秩序范围内求索救国之路的最终完结。这场失败的战争至今看来仍然是创深痛巨,令国人难以释怀……知耻近乎勇,骐骥俟将来。1894年的甲午战争距今已整整两个甲子。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已非原来的中国,日本也不再是那时的日本,至于朝鲜,更非原来那  相似文献   

9.
尹新华 《安徽史学》2018,(1):62-69,161
一战是中国较全面参与战争法公约后面临的首场重大国际战争,战争法公约也是民初北京政府因应一战时局的重要工具。在民初中国与战争法公约关系发展进程中,北京政府逐步朝参战之路迈进。一战爆发前,北京政府决定补签一些战争法公约,借此平等融入国际社会和维护国家利权,这构成了其走向参战的重要背景。宣告完全中立之初,北京政府指望通过积极履行战时中立公约来避免战祸和维护利权,但强权挑战的危机为其转向参战埋下了伏笔。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后上述希望彻底落空,北京政府转而趋向参战,试图借此参与战后和会。它一方面同作战规则方面的战争法公约积极接轨,另一方面通过暗中违背中立公约而朝参战迈出实质性步伐。最后,北京政府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契机,援用战争法公约正式宣战。北京政府走向参战不失其必然性和主动因应之特征,亦不乏文明和正义的色彩,而其参战政策的推进也影响到中国与战争法公约关系本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争霸第一战,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殖民地所进行的肮脏战争。战争的主战场、受害者中国却无能为力,只能"置身事外"。这场战争也并非简单的日俄两国的战争,而是两个集团的较量,实质上是英、美为了自身利益对沙俄在远东扩张的一次围剿,日本充当了  相似文献   

11.
中日知识分子的"崇文"与"尚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知识分子可比较之点颇多,本文只从历史的角度,选择“崇文”与“尚武”作为比较内容,探讨中日知识分子“崇文”与“尚武”的原因及其影响。宋代皇帝们“重文轻武”的思想与政策,是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成为“文弱书生”的渊薮。由于在知识分子中还有不绝如缕的乱世“右武”思想与主张及其勇武精神,才使近代中国免于列强瓜分。日本知识分子所受“尚武”风习的熏陶自中世开始,中经近世直至近代,几乎没有间断,其“尚武”程度远甚于中国知识分子。日本知识分子由于“尚武”精神的过度膨胀,从而导致支持政府发动对外战争,走向摆脱外敌入侵时所起作用的反面。  相似文献   

12.
李忠民 《中华遗产》2013,(6):152-157
63年前爆发于朝鲜半岛的那场战争,曾经震撼了世界,先后有五大洲的18个国家卷入其中,使刚刚沉寂了近5年的亚洲大地又一次遭受血与火的煎熬。这段并不算遥远的历史,至今还在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这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一直是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捍卫国家独立而进行的一场反侵略、反法西斯的伟大战争,但这场战争在中国国土上持续时间之长久、展开规模之巨大、武装对抗之激烈、波及区域之广阔,在近代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劫难,使中国遭受前所未有的人口伤亡、价值难以数计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失及化遗产的毁灭。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西藏历史上,19世纪西藏与森巴的战争是一重大事件,影响深远。本文就有关此次战争的一些未清楚或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已的看法:(1)考释汉文文献所记“然吉森”、“索热森”和“谷朗森”之语源和确指;(2)讨论西藏与森巴战争最后一战谁是胜者;(3)阐明原属中国西藏的拉达克何时被侵占。  相似文献   

15.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姜秀峰 《沧桑》2010,(1):111-112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成型时期,海外不少学将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称为近代中国的第二代(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称为第一代)知识分子。五四时期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是汇合着全国各地化精英的结合体,而皖籍知识分子在这个群体中显  相似文献   

18.
“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精英意识,在晚清“四民社会”解体之后,虽然一度被平等的国民意识所取代,但国民内部智性和能力的不平衡,使梁启超等人产生了“既有思想之中等社会”这一新的士大夫意识;而到五四启蒙运动,个人观念的崛起又进一步在意志和理性上强化了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其合法性基础也从个人的德性转变为现代的知识。人民固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政治和舆论的操盘者,应该是具有现代知识和政治能力的知识分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与另外一种相反的平民意识相互激荡,形成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两歧性分野,也构成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万历援朝御倭之战,是全球化开端时代东亚史上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张居正改革之后,明廷财政与白银密不可分,明朝财政体系处于由实物和力役为主向白银货币为主的急剧转型之中,却突如其来地遭遇了一场不在本土进行的对外战争,这一战争是对明廷财政的极大挑战。本文尝试以白银货币为中心,剖析战争财政问题,从战争发展过程考察明廷财政的战争投入实态,揭示这场战争明廷财政的白银投入粗估达到2000万两以上,对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中外战争中的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防战略的主要制定者,是对外战争中方关键人物之一。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根据国际形势及力量对比,制定了这样的战略总方针: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以守为战,以战为和。李鸿章是如何实施这一战略总方针的?效果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