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经历了多年复杂的两元之争的币制改革,试制了各式各样的精美样币,诞生了新的大清国币,很值得研究。一、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历史背景光绪末期中国币制的混乱,可谓天下奇观,各省有各省的造币厂,而所铸造的银、铜币,其纹饰、成色,甚至重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很难相互流通;就银币来说,各省所铸造的,反而不如墨西哥银元流通好。当时世界各国,造币权大都为君王或国家所有,货币的形式、纹饰、品质、成色、重量等,均有法律依据而铸造,其铸造权  相似文献   

2.
世华 《中国钱币》2006,(1):24-28
以现代眼光来看,古中国的货币是没有制度可言。譬如金银虽自古即有价值,却没有制造金银币,即便铸过货币形状也不是用来作流通工具;真正作流通用的,基本上都是铜钱。到清朝时,大体上仍然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铜钱与银两间基本上维持一千文兑一两的比价,以增减铜钱的重量来配合市场的变化。白银在作为交易媒介的使用上,虽有不同的形状,但仍是以含银的重量计算,不是以数量计,而各地习用的成色与秤法不一,在成色的鉴定及重量的换算上十分麻烦。因此当制作精美、成色重量一致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后,由于使用方便很受人民欢迎,慢慢在…  相似文献   

3.
屠燕治  金德平 《中国钱币》2004,(4):3-7,F008
在宋代银铤和金铤、金牌、金叶子上, 常见有一些戳打或压印上去的阴刻铭文,作 用是用以说明这些金银货币的成色、用途、 制作人、重量等。由于有些铭文原本就不太 清晰,加之年久受损,又因古代一些文字书 写及用法与今天存有差异,造成了释读的困 难。因此,正确解读这些铭文,便成了认识 宋代金银货币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就四则 铭文试作说解。 一、银铤“京销浪银”的铭文解读 2000年福建漳州发现数枚南宋12两半 银铤,所见银铤表面四角各砸一“京销浪 银”戳记(图1)。我们以往见到的南宋银 铤,大多铭“真花银”、“花银”、“京销铤 …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5.
中国银锭 (铤 )有悠久的历史 ,是一门未开发的古董文化。近年来 ,台湾、香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及重视银锭的收藏与研究 ,内地的收藏者也逐渐涉足这一领域 ,使银锭的收藏与研究逐渐升温 ,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现象。银锭成为我国流通货币后 ,就出现了银锭伪品、半伪品。当时造伪的重点在于银的成色、重量 ,而现今 ,当银锭成为收藏品与历史文化研究的艺术品后 ,银锭的成色、重量已不是价值重点 ,银锭造伪的重点是银锭的铸造时期、铸造工艺、铸造地、银锭用途等。造伪一般采用在旧铸银锭上后加铭文和用纯银后铸假锭两种手法。但由于银锭的浇铸…  相似文献   

6.
港币小史     
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于1842年侵占了香港。当时香港是一个渔港,华人以打渔为生。当地所用货币,大数用银(主要用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荷兰马剑、美国贸易银、日本龙洋),小数用铜钱(主要是清钱)。这几种不同国度的货币共同流通,由于成色、重量不  相似文献   

7.
袁像货币是指中国银元正面铸有袁世凯头像的货币。1914年12月,袁像货币在天津造币厂开始铸造.不久即在全国范围内流通。因为有了这种货币,在国内大量流通的墨西哥元日渐减少,旧有的重量成色参差不齐的龙洋也开始被淘汰。  相似文献   

8.
制钱按《辞源》的定义,“是明洪武以后官局所制的钱,因形式、文字、重量、成色都有定制,故名”。就有清一代来看,清政府实行的是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大额交易用银,小额用钱。作为日常交易手段的制钱,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有关清代制钱的研究在清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铜钱自产生后与黄金、布帛、纸钞、白银相结合,构成了不同朝代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自唐代开始,贵金属白银作为货币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宋以后,白银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明朝英宗时放松银禁,于是各种物价多用银来表示,这样中国才真正成了一个用银之国,白银才真正货币化。但直至清代前期,我国的白银始终是称重货币。由于各地白银成色不一,交易时要按照官府的标准进行折算,而各地的“平”并不一致,再加上地方官员征收赋税时以“火耗”为由勒索百姓,所以到乾隆后期及嘉庆年间外国银币(福建、广东、江苏一带称之为番银、番钱或番饼)以其规格统一、重量固定的优势开始被国人广泛接受。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的相关记载便是印证这段史实的力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清末,政府采用机器自制银铜币,这对于维护本国的货币经济确实起了重大作用。但当时各省纷纷开铸,银元的重量、成色、形制并不统一,而吉林,云南等省的银元成色尤劣,在交纳发放换算过程中常需增加贴水等麻烦。故中央政府竭力想统一全国币制,在光绪丙午、丁未年间(1906—1907),即铸有大清银币两套标准币,欲全国各省仿照铸行,但迄未实施,惟大清铜币已在全国推行。  相似文献   

11.
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日本德川幕府以金、银、钱三种货币为法定流通货币,建立了具有集权色彩的三货制度。然而,肇始于战国时代的地域性货币———藩国货币并未因此退出流通领域,某些藩国货币一直保留至幕末。本文拟就江户时代三货制度下藩国货币的铸造、流通等问题谈一些看法。一、藩国货币铸行的动因江户时代各藩国的货币,因币材、形制以及作用的不同,基本上可分为金属铸币和纸币两大体系。但无论是铸币还是纸币,其大量铸行和印制的原因,大体上都是相同的。第一,幕府货币铸造量的相对不足,尤其是以领主阶层和商人为使用对象的金、银货币…  相似文献   

12.
周卫荣  杨君  黄维  王金华 《中国钱币》2013,(3):5-14,I0004
银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贵金属货币,自唐以降即行铸造使用,并在明中期至民国早期成为我国流通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期间曾达到鼎盛。作为一种称量货币,银锭的成色或纯含银量是其最重要的指标,宋以后的银锭常常被冠以某种称谓以表示其成色高下,诸如真花银、金花银、足色、足纹、水丝、细丝、粗丝、十足色、十足纹……等等,名目之多,不胜枚举。但纵观古代银锭铸造史,始终无统一的成色标准。因此,我国古代银锭的成色到底几何,还待科学分析的数据来确定。  相似文献   

13.
1856年,上海三家银号同时发行了一套银元,币面没有图型,只有文字,标明铸造银炉、工匠名字、成色重量、发行时间及地方银号,面背均四行,每行四字,正面:“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某某某足纹银饼”;背面:“朱源裕监倾曹平实重壹两银匠某某造”,面额分壹两及伍钱二等。发行一两银饼的有王永盛、经正记、郁森盛三家,已故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教授认为;“发行伍钱的只有经正记和郁森盛两家”,但今见台湾省徐祖钦先生编1985年版《中  相似文献   

14.
正我曾经写过《中国"货币"一词的初史》,刊登于《中国钱币》2016年第五期。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属于货币性质的名称很多,如币、货、金、银、珠、玉、钱、刀、龟、贝、泉……等等。"货币"也是名称之一,不过出现的时间比较迟,不是在先秦。《汉书·食货志(上)》说:"《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  相似文献   

15.
旧上海的公估局潘连贵在1933年中国实行废两改元以前,上海乾记弄有家规模简单的公估局。这是一个专门从事鉴定宝银的金融机构,行使其评估价格的公证职能。中国历史上是长期用银的国家,各地所铸宝银的形状、大小、重量与成色均参差不一,异常紊乱。上海开埠后,随着...  相似文献   

16.
清朝时的货币制度承袭前朝制度,有先进之处,也存在许多弊端,与现代货币制度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实物货币与信用货币的差异,货币管理机构性质和职能的不同,货币流通的差异,以及关于货币发行、流通的理论基础不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代中国已形成较成熟的货币管理机制,不需再考虑货币的重量、成色等问题,国内使用的不兑现信用货币完全可以满足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中央银行的职责更主要集中在对金融机构、外汇汇率的管理上。  相似文献   

17.
龙洋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中有重要地位。最早铸造的龙洋重库平七钱三分,但不久就改为七钱二分。这种重量变化的经过情形,钱币学家们流行着一种说法,可以王荫嘉发表在解放前出版的"泉币"杂志二十期的一篇文章为代表。这篇文章("张文襄公粵省购办机器试铸银铜钱圣案")中说,银元"始于光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货币历史的国家之一,但是"货币"一词到唐代才开始产生以后又被冷落,直到清朝才开始复兴。中国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接轨后,"货币"也成为中国的基本经济名词之一。本文只介绍"货币"一词如何从唐朝兴起而又被长期冷落,直至清道光年间又开始使用的过程,供中国货币史、钱币学的爱好和研究者参考。如有遗漏欢迎指正。中国古代属于货币性质的名称很多,如币、货、金、银、珠、玉、钱、刀、龟、贝泉……等等,真是不胜枚举。"货币"也是名称之一,但出现的次数极少,简直可以略而不计。我们说中国的货币历史悠久,那是从货币的实际属性说的;如果只以"货币"的名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外国势力的不断侵入,使中国的商品经济和货币构成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在流通领域中广泛使用多年的银两,因其自身的种种缺陷(全国各地在成色、重量标准上的不统一等),而受到了来自国外银元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谨以回顾港币历史,表达庆贺之情。 鸦片战争后,1942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了香港。当时的香港仅仅是一个渔港。当地居民多以打渔为生。所用货币,大数用银(主要用清代银两、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等),小数用钱(主要是清代铜钱)。这几种不同国度的货币混杂流通,因成色、重量不一,换算复杂,使用十分不便。[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