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11月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人民教育》相继发表了一篇由教育部大批判组撰写的《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这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一篇拨乱反正的檄文,是推翻“四人帮”制造的“黑线专政论”打响的头一炮,也是打开了批判“两个凡是”的一个突破口。影响所及,不仅在教育战线,而且引发全国各条战线,尤其是文艺战线推翻“四人帮”“黑线专政论”的波涛大潮。它伸张了全国人民特  相似文献   

2.
纪希晨 《炎黄春秋》2000,(10):18-39
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中共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斗争。作者是党的老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他不仅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还曾亲自访问过领导指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华国锋、叶剑英等同志。他们讲述的亲身经历,有许多鲜为人知。本文选自即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书中的一章,该章原题为《十月春雷》。现在这个题目为本刊编辑所加,看来虽直白了一些,独立发表却较引人注目。全文将分上、下两部分在本刊连载。特此敬告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彻底决裂",关键是要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和辨证关系而非其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认识,推动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4.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第二天——10月7日,中央即派以刘西尧为首的工作组进驻光明日报社,从“四人帮”手里接管了这块舆论宣传阵地。此后不多天,光明日报社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即总编辑)莫艾,因10月4日《光明日报》发表“梁效”的《永远  相似文献   

5.
"两个飞跃"是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设计的伟大纲领。从对"第一个飞跃"的肯定和支持,到对"第二个飞跃"的探索和展望,邓小平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仅科学地规划了"两个飞跃"渐次实现的现实道路,而且为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1975年春节,我国正处于文革动荡后期,彩色影片《创业》突破“四人帮”禁锢在全国公映,一石激起千层浪。文艺界意识形态的斗争,历来都是政治斗争的晴雨表。回忆35年前那场没有硝烟但却杀气腾腾的路线斗争,至今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7.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两个务必”,对于加强党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一部神秘影片作为“四人帮”反党证据,在全国各电影院连映多日。从这部影片中,广大观众学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阴谋电影。它,就是“四人帮”精心策划,用以炮轰周恩来、邓小平的“哑炮……《反击》!”[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976年10月4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四人帮”御用笔杆子“梁效”的《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以下简称《永》文)的文章。文中说“按既定方针办”这一谆谆嘱咐,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我们党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篡改毛主席的既定  相似文献   

10.
马辉 《攀登》2001,20(7):44-45,56
“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是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的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构想。以先富后富实现共富的构想,对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西部的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棼”)是建国后一场空前的政治运动,涉及当代人当代事,显得十分敏感。正因为十分敏感,志书如何记述“革”这场政治运动问题,长期以来成了方志界学术争鸣的一个焦点。早期,由于受“宜粗不宜细、宦分不宜合、宜略不宜详”思想的主导,加上当时思想尚未完全解放,大家心有余悸,对之采取回避态度,绝大多数采取分散记述的办法,或一笔带过,或象征性的寥寥数语,,或套用背景资料、总结语言,基本不涉及当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至使写出的志书“革”内容显得极为孤  相似文献   

12.
<正>1975年夏秋之际,在中国突然冒出来一场所谓的"评《水浒》运动"。从1975年8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976年秋"四人帮"覆亡之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四人帮"控制下的《人民日报》及其他舆论工具,连篇累牍地刊出梁效、柏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大地开展了活学活用毛主席作的群众运动,涌现出无数学习毛主席作的积极分子。在这“无数”之中,论名气之大,影响之广,升迁之快,首推廖初江。他不仅被名列“全国三大学《毛》标兵”之首,更是由于他这个农民的儿子,年仅33岁就担任了《解放军报》社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铸就了他人生辉煌的极点,其政治生涯与中国的“化大革命”相始相终。  相似文献   

14.
王秀涛 《百年潮》2009,(11):52-55
1976年1月《人民文学》复刊,但刊物仍然被“四人帮”所控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文学》通过改组夺回了刊物的领导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代行作协的职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文学体制的重建,走在了文坛拨乱反正的前列,成为文坛复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杨永兴 《文史精华》2009,(11):33-38
提起“王、关、戚”,年龄小的可能不知道,但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那一代人,对他们却是记忆深刻。他们分别是王力、关锋和戚本禹。他们的成名,与当时中共中央主办的一份政治理论性刊物—《红旗》杂志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春天的序曲——《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 《百年潮》2008,(10):67-70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轰动一时,社会各界争相传阅,主人公陈景润和作者徐迟几乎是家喻户晓。这之后不久,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来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景润摘掉了“白专”的帽子,并作为著名科学家代表受到党中央领导接见。可以说,《歌德巴赫猜想》的发表,是新时期科学春天的序曲。30年过去了,陈景润和徐迟都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奋斗。作为他们的老朋友,也是负责组织写作《歌德巴赫猜想》的编辑,回想起当年,我仍是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7.
18.
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重要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忠祥 《神州》2012,(24):66
基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从六个角度将《长相思》课堂教学内容开发为:作为古典诗词来教、作为思乡性文章来教、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重点体会词这种文学样式的语言特色、通过感受作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来得快。”上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土地上发生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文化大革命”,结束已20多年了,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重新站立起来,出现了欣欣向荣的中兴局面。但那场浩劫产生的深层次多方面的沉痛教训,却是无数血泪换来的,是非常非常宝贵的。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后代,绝对无权淡化“文革”及其教训。本刊现应读者要求,特发表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十年沧桑》一书的序和前言,作者为季羡林、马识途。两位著名老学者,曾深受“文革”之苦,却以冷静的科学心态,告诉我们如何加深认识那段惨烈而又厚重的极有意义的历史。两位老学者在文中都殷殷希望我们国家和人民不要淡化更不可忘怀这段历史,不然,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还有可能在我们国土上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