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历史是由千姿百态的人的活动组合而成的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卷。因此,研究那些对历史的前进或倒退起过巨大作用的历史人物,是历史科学的重要内容。古人评论文章叫做“衡文”,评论人物则称“衡人”。“衡人”就要求以客观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去比较、评定历史人物的是非或功过。过去学术界在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上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形而上学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历史人物的阶级性与历史性的分析对立起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对历史  相似文献   

2.
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钱穆先生认为,司马迁《史记》之纪传体所以成功,乃因“历史上一切动力发生在人,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的主脑。”(《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69页)我国正史和地方志一向重人物.旧志就有“一部志书半人物”之说——虽然有点夸张,但说明对人物的记述是十分重视的。旧志之所以如此重视人物,是因为入志人物有“矜其乡贤,垂范后人”的作用。新编志书继承了修志传统,所编志书都设有人物志。  相似文献   

3.
志书是一方地情的资料性的科学著述。而一方地情中人是活动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所以反映历史最主要的是反映人的活动 ,人的精神风貌。“一部志书半部人”。这话通俗地说明了人物活动的记述在方志中的作用。换言之 ,一部志书中人物活动记好了 ,志书就有了骨架 ,有了历史的份量 ,有了可读性。而人物记述没有特点 ,没有生动鲜活的文字 ,志书就立不起来。成也人物 ,败也人物。《农六师垦区·五家渠市志》(以下简称《农六师志》)为记述屯垦戍边的兵团人作了大胆的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屯垦人篇”是《农六师志》最有历史厚…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考察《国语》的本实际,指出它的评判历史人物时把“知”“仁”兼顾,而以“知”为依归的道德伦理观作为取舍毁誉历史人物的标准的客观事实;并由此出发,对《国语》全书所记的历史人物进行初步分类;而后则尝试地分析了这种取舍毁誉标准对《国语》记人艺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不同,西方历史重在记事,中国历史重在记人。这大概是因为中国文化“更富有人文精神”。中国历史精神,重在人,不在事,尤其重视人心,认为人心是人事之主,人事是人心之显。所以,一部中国五千年二十五史.内容多为写人、写人心。作为中国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同样如此。“史纪重人物故史通于曲直褒贬论列颇详”。“志者,史所取材,史以记事”。  相似文献   

6.
从这一期起,本刊开辟“历史人物学”专栏,它基于以前的“学人与学派”栏目,试图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作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是指有史料可资佐证的在历史上活动过并对历史起过一定作用的个人。既包既杰出人物、领袖人物,也包括普通人物;既包括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所谓正面、进步人物,也包括反面、落后人物和有争议人物;既包括古代人物,也包括近现代人物。 我们所提出的“历史人物学”,就是以历史人物及人物群、人物链为研究对象,展现丰富生动的历史生活内容,进而探究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历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与历史人类学、历史心理学等学科组成庞大的历史科学体系。 历史人物作为生活于一定历史时空中的生命个体,是复杂的和系统的。历史人物学面对这种特点,以辩证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美学、人类学、人才学、文学、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物,用多元统一(统一于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的标准去评价人物,并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生动地表现人物。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逐步形成、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评价、表现历史人物的理论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历史科学的发展。 本刊“历史人物学”专栏,将既刊发用传统方法研究人物的篇  相似文献   

7.
“古今方志半人物”,方志记述人物,能够集中、典型、生动地反映时代风云。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把人物志视作“志中之志”、“书中之髓”。在方志界历来就有“地以人贵,人以地传”、“人物为一郡之柱础,乡邦之光耀”的说法。地方志中设人物志,不仅可以存史资治,帮助人们从入志人物的研究中获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信息,而且可以“人从史出”,通过“评说一方人物,激发千秋爱憎”,用生动的人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达到“反映历史、服务现实、振奋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林朵林场志》记述全面,对工作的“得”与“失”均有较客观翔实的记录和总结。注意以事系人,通过记述人物特别是普通人物的活动,展现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历程。灵活运用统计图和照片进行形象记述。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智慧观念和智慧特征必然凝聚在理想人格的设计上,中国古代的智慧人格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具体呈现。三国时魏国人刘邰在《人物志》中说: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层次的人。又说:圣人这种称号,就是指智者当中最明智的人。可见,“圣人”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塑造的智慧人格的最高典范,“圣人”的本义就是与普遍人相比具有高超智慧的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思想家对“圣人”形象的描绘和被尊称为“圣人”的历史人物、传统人物,来把握中国古代智慧人格的基本特征。一、“条能”“各扬”“多能”、“多知”是智…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万物的中心。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重视写人更是地方志的一个优良传统。方志记人始于汉代,到宋代,人物志已成为方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地位更加突出。人物在志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就没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因此志书应该记好在社会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的人。人物入志的标准及范围志书重视记述人物活动不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地位,更能发挥表彰先进,促进、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可以形成“入志光荣”,争取入志的好风气,还能够激励世人…  相似文献   

11.
人,是社会的核心和主宰,各个时代的历史,都是由各种人物的活动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作为反映“一方之全史”的地方志,编写好人物志显得非常必要。古代史书就是奉行“以传代史”,一部二十四史,人物列传就占了2/3的篇幅。  相似文献   

12.
人物传记是志人达史的,整体布局十分重要。志书人物传所记载的,是一地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即籍属本地或主要活动在本地,推动或阻碍历史前进的代表人物,甚至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明显地留下个人意志的人物。“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因此说,写志书人物传记,应把握上面说的总原则,正确掌握入传范围而又没有遗漏。作为一部通会古今的县志,它的人物传记,应是一个纵贯本地历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人的活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人的活动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历史的记述是难以与人的活动分离.故清人兰鼎元说:“人物为一郡之柱础,乡邦之光耀。”  相似文献   

14.
论历史人物评价中的"盖棺定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辉 《史学月刊》2005,3(11):91-97
人物评价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盖棺定论”思想根深蒂固。但从历史学的发展史上看,很少有历史人物能有定论。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及其活动价值随着社会发展而不一致方面来讲,“盖棺定论”是不可能的。从评价主体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认识要不断的反复方面来讲,同样不可能有“盖棺定论”。“盖棺定论”限制了史家主体意识的发挥,弱化了人们的思维,因此要改变“定论”模式,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宽容的态度研究历史人物,方能使历史人物评价不断向真理方向发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5.
人的活动是构成人的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物传与人的历史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物传是人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份。人物传与人对历史的再创造,包涵着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主要涉及人物传本身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的活动是构成人的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物传与人的历史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物传是人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份。人物传与人对历史的再创造。包涵着继承与创新。人物传可树立榜样,发挥激励或鉴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史飞翔 《文史月刊》2011,(10):35-35
刘文典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目前坊间风行的关于他的传闻轶事,大多突出他的“狂”与“傲”以及特立独行的各种怪僻。那么,历史上的刘文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相似文献   

18.
笔者初次知道杨准为汉安(内江市西)人,是读到《历史知识》编辑部编写的《四川古代名人》。该书“四川古代历史人物索引”说:“杨准,汉安(内江市西)人。字伯邳,东汉名臣①”。后来又在《四川通志》第142卷“荐辟”上读到“杨准,汉安人,以累世忠直荐拜尚书。此说有误,其根源还在常璩的《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9.
一是写人物。记叙文写人易,在于它“熟”,生活中有一个个“熟人”的存在;记叙文写人难,还在于它“熟”,写作时也极易让人物“脸谱化”、“大众化”。所以写作时,我们首先要努力去突现“人物个性”。通常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去寻觅人物的“个性”:(1)抓外形特征去凸现人物个性。在写作中我们往往通过对人物头、脸、眼、手等外部体征的描写,从而把人物的性格鲜明地表现出来。我曾经让同学试着通过雕琢人物的“脸”去写人,结果一个个鲜活  相似文献   

20.
天下万千学问,不管研究者是否自觉,都有个思想统领其间,这个思想就是哲学思想。历史教育也不能例外,小到对一个人物的看法,大到对一个民族的认识,内中都包藏着哲学思想。按中国史学的传统,历史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意思是要探求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贯通古今人事的因果变化。“天人之际”是一种横的关系,“古今之变”则是纵的,在纵横关系中去发现历史变化的法则或规律,从而成“一家之言”。这个“一家之言”中,必然要反映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与意识,用近代的术语来说,就是哲学思想。崇尚天意史观的,赋予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