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2015,(12)
<正>长沙走马楼吴简数量巨大,大部分用来记载赋税收支、仓库出入、户口名籍等,可归为簿书系统。此外,记录嘉禾年间长沙郡临湘侯国一桩刑事诉讼——许迪案的司法文书简牍,显得弥足珍贵。吴简发现的次年,胡平生、宋少华就率先介绍了与许迪案相关的录事掾潘琬考实木牍(J22-2540、竹木牍50号)与中贼曹掾陈旷考实木牍(J22-2673、竹木牍353号)[1];1999年的《发掘简报》公布了上述两件木牍的图版[2]。此后,学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货币经济衰颓,自然经济统治地位加强,谷帛取代了货币成为交换媒介,三国时期尤甚。但是走马楼吴简显示,临湘即便在物物交换的岁月中,货币也没有绝迹。随着社会经济生活走向正常,加之吴国许多徵收钱的赋税名目对货币经济的出现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大体在嘉禾年间,货币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功能终於恢复,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激增,估计临湘货币的流通量应该过亿,甚至更多。新的货币——八亿钱也出现了,但它并非临湘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在市场上,货币和米布并用,由货币肩负价值尺度的功能,大概是吴国统治时期临湘货币经济的最佳境况。  相似文献   

3.
4.
略论走马楼吴简中的户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简中的普通民户按财产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个等级,而一些赤贫户则被划在这三个等级之外,称为“下品之下”。吴简中的“调”,情况比较复杂,目前既无资料证明吴简中大量存在的调布、调麻、调皮等记录与户品有关,也没有证据证明户分九品之说。当时“下品”及“下品之下”户非常贫穷,官府可能有意安排这些民户从事“给吏”、“给卒”之类特殊徭役并减免其赋税负担。起初未必有歧视他们的用意,但具有特殊意义的“吏户”、“兵户”,可能却由此在三国后期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5.
走马楼吴简“隐核波田簿”中,原释文“兼”当释作“芜”,“毁”即“败”。从利用揭剥位置示意图、文书书式和笔迹等初步复原整理出的“隐核波田簿”来看,该筒册由上行文书和诸乡两份对应的陂田簿籍构成,是郡县下敕令由劝农掾隐核诸乡陂田而制作的册书,其目的可能是为了兴复陂田。文书交代了隐核陂塘田亩的行政过程,陂田簿籍则详细登录了陂塘废败或完好的情况,灌溉陂田的数量,陂田的垦食者,因陂塘废败导致陂田枯芜以及重修开发所需的人功数等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6.
吴简中的行钱指质次的流通之钱,具钱指形制完好、分量充足的钱。行钱使用主要与实物发生关系,或用在政府支出方面;具钱则是缴纳货币之征的各种货币,以及统计收入之用。而这有折算关系,但具钱的价值始终高于行钱。吴简中具钱、行钱并行现象的出现是东汉中后期币制混乱所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蒋福亚 《史学月刊》2013,(1):22-41,79
吴简证实吴国确实存在吏户。这是孙权在建国前就承认地主依附民合法化,激化劳动人手争夺的结果。为确保奴役对象,官府针对诸吏制定了各类专门簿籍,强化控制。本来在《吏民田家莂》租佃制度中享有优惠的郡吏和州吏随着这些专门簿籍的建立,其优惠相继丧失或即将丧失。诸吏或供官府各部门奔走驱使,或耕种限田,承受残酷的剥削。他们服役期超过平民,并祸及与其共居的父兄子弟,被征发为"子弟佃客",乃至空户从役。若有逃亡,必须征发"下户民"替代,在户籍中给予"子弟"的身份。凡此,皆表明诸吏实质上已是官府依附民。  相似文献   

8.
“吏户”献疑——从长沙走马楼吴简谈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吏”与“民”一起编制于基层乡里,同为国家编户齐民,其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权利义务相同,而“吏”稍优于普通编户,并不存在独立的“吏户”。吴、蜀亡国时所献簿籍中的“吏”数为全国总户口数之内的吏员人数,并非另外之“吏户”。孙休永安诏与吴简中的吏一脉相承,每户服役人数经历了孙权时期1·29人—孙亮时期3人—孙休时期2人的演变,并非“空户从役”。迄今已公布的吴简和文献资料都不能证明“吏户”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三吴”考     
“三吴”为六朝以来典籍中常见的地区名,可具体指什么地方,长期来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历史上大致有五说:《水经注》(北魏时)中的“三吴”指吴郡、吴兴郡、会稽郡;《通典》、《元和郡国志》(唐时)指吴郡、吴兴郡、丹阳郡;《十道四蕃志》(唐时)指吴郡、吴兴郡、义兴郡;《历代地理指掌图》(宋时)指苏州、常州、湖州;《名义考》(明时)指苏州(东吴)、润州(中吴)、湖州(西吴)。《辞海》(1989年版)认为《水经注》和《通典》、《元和郡国志》二说较合原意,然亦未作结论。  相似文献   

10.
略说走马楼吴简中的"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振波 《史学月刊》2007,(5):121-122
走马楼吴简之户籍文书(《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下同),把所登记的人口按年龄区分为三个年龄段,分别称之为“小”、“大”和“老”。其中前两个年龄段所对应的具体年龄,学界同行已取得共识,即“小”指14岁以下的人口,“大”指15岁以上的人口,与居延汉简所反映的情况相符。然而,关于“老”的起始年龄如何确定,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学者把吴简中“老”的起始年龄推定为61岁(汪小垣:《走马楼吴简户籍初论》,载《吴简研究》第一辑,崇文书局2004年版)。本文拟根据“老”在赋税徭役方面所应享受的待…  相似文献   

11.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5,(5):133-142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八套播放了百集韩国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在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剧中有关朝鲜“壬午兵变”的情节刻画得紧张激烈,令人感到惊心动魄。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壬午兵变”与清政府以及淮军将领吴长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長沙走馬樓三國吴簡·竹簡[柒]》包含近六十枚與朱表盜割官米自首案件相關的竹簡,本文從揭剥位置示意圖、簡文内容、簡的形制等方面對該案進行了初步復原整理與研究,並將之與"許迪割米案"進行對比,認爲該案比"許迪割米案"案情更複雜、牽涉面更廣、影響更惡劣。從特定的時空環境出發,探討吴簡自首簡在自首制度研究上的價值與意義,重新審視孫吴中書典校事吕壹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听闻了吴老师教书育人的光荣事迹,让我陷入了沉思。我的身边不也有一位这样的"吴老师"嘛!他便是我的英语老师Mr.Xie。谢老师的个头不高,黝黑的皮肤,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及浓浓的粗眉毛都嵌在一个胖乎乎的圆脸上,显得有些可爱。谢老师的"啤酒肚"也很特色,圆  相似文献   

14.
吴简中出现的"折咸米"和"备米"均为传世文献所未见。"折咸米"是具有赔偿性质的米,其在粮食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产生。对于所损耗粮食的赔偿则由临湘诸乡吏民分担,并非由造成损失的人单独负责。"备米"是对吏民拖欠赋税的征收,其并非由损耗产生,更不具有赔偿性质,只是对之前未完成缴纳赋税的人的督课行为。"备米"中的米来源于赋税拖欠者的补交,并非由仓吏的赔偿。在"折咸米"和"备米"的征收过程中,下层的"吏"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枫 《文史天地》2008,(7):10-14
无论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是在国民党政府之中,吴稚晖都是以言行怪异而著名。有人做了这样的总结:蒋介石最秘密的“五老会议”:张静江是主席,吴稚晖是小丑,李石曾是花旦,蔡元培是学究,戴季陶是军师。  相似文献   

16.
根据吴简统计,户平均4.80人,与传世文献中经常提到的"五口之家"相符.吴简中的里,其规模多在2~50户之间,不像传世文献中所说的那样整齐划一.长沙郡自东汉以来,人口密度已略有提高,但直到三国初期,地广人稀的状况依旧,里的规模仍然无甚变化,说明此时经济发展水平尚无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2015,(3)
<正>从2001年到2014年,我国芯片制造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从10年缩短到了3年。这正是吴汉明从美国回到中国扎根芯片事业的14年。"痛并快乐着,如果人生再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这样走一遍。"说到自己的经历,吴汉明深有感触:一边是60多项发明专利、90多篇专著和论文的丰硕成果,一边是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体重至今未恢复正常,吴汉明却并不后悔。在他及团队的努力下,最新一代的20纳米产品也将在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下问世,达到国际主流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吴乃昌 《纵横》2011,(10):47-49
我的父亲吴羹梅(1906---1990),江苏常州人,原名吴鼎。1932年毕业于日本横滨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中国标准铅笔厂,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1949年在哈尔滨筹办中国标准铅笔厂,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父亲与毛泽东主席曾有数次会面,主席平易近人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王素等同志的《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一文,提出了孙权时期的长沙郡既有口钱、算赋征收之制,又有户调制的实行。我曾于2000年就这一问题写了一篇短文,认为孙吴有口钱、算赋征收之制而无户调之制,向王素等同志提出了质疑。此后,王素同志又在《历史研究》撰文反驳了我的这一看法。《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正式出版后,提供了对吴简中有关“调”字的涵意进行全面考察的条件,因而我把吴简中有关“调”的竹简按其表述的不同方式区分为六种类型,并分别说明每种类型的“调”都不能作“户调”解释,从而动摇了孙吴有户调制的观点的论据。  相似文献   

20.
郭店儒家简中的“圣”与“圣人”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的简书包括儒道二家的著述。其中儒家简经整理者编次,分别命名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或称《求己》或称《天降大常》)、《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以及《语丛》一至四[1]。据学者研究,这批儒家著述主要是孔门后学的作品,属于子思、孟子一系[2]。在这批儒家简书中,“圣”字凡62见,或单称“圣”,或称“圣人”,或“圣智”连称,或“圣道”连称,可见“圣”与“圣人”是早期儒家的重要观念。今试分疏如下,切望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