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新疆行政建置的演变,使新疆最终形成“道四、府六、厅十一、直隶州二、州一、县二十一、分县二”的行政区划格局,为今天新疆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行政建置的调整是国家力量不断向新疆基层社会推进的结果,为国家直接治理新疆基层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福建地处中国的东南沿海.山多海阔是基本省情。充分发挥山海优势,是振兴福建经济、加快对外开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为加快经济发展,发挥沿海与山区的各自优势.福建省始终把推动山海协作作为调整福建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探究加强山海协作,提高全省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进程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江汉考古》2021,(1):73-79,32
陶器成型技术类型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形成了有规律可循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后经历了连续的调整和变动,由最初的南北分异,演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轮制拉坯技术在新月形地带的兴起,再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东西并立格局的出现。这些空间特征的形成和变迁,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有所关联。  相似文献   

4.
陈忠祥  李莉 《人文地理》2005,20(5):51-55
本文以宁夏中北部地区为例,探讨了由于行政区划变动致使原银川、吴忠、青铜峡、灵武所形成的城市群在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而对这一变化所产生的区域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正负向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背景下,行政型的城市群体系或区域体系必然会向经济型的城市群体系或区域体系转变,这一过程对于行政区划调整来说必须科学而慎重。  相似文献   

5.
志选 《福建史志》2012,(5):21-22
根据福建省有1亿多亩山地和相当于福建陆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近邻海域的客观自然条件.1981年,省委常务书记项南提出:“福建要翻身、大念山海经。”从此.省委重视发展“山海”经济.调整福建农村经济结构.走上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6月22日,中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的工作意见》,指出要完善行政区划调整标准体系,加强行政区划同相关政策、规划、标准的协调衔接,依法加强行政区划的管理。田柏强第一时间向我分享了这一消息。一直以来,田柏强从没停止过对行政区划调整的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提案和社情民意材料,  相似文献   

7.
明代都司掌一方军政,在福建有福建都司和行都司并存,行都司又于万历年间被裁撤,二者皆属特例,关于其原因,目前尚未有细致的分析。行政建置与地理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明初设置福建行都司的基础和原因正是在于福建以福州、建州为中心的山、海并立特殊地理格局。同时,《敬和堂集》等材料表明,由于明代兵制的变革,巡抚、总兵、兵备道等机构逐步侵夺行都司最重要的军事职能,加之明末福建地方财政困难,致使行都司遭到裁撤。福建行都司的设置与裁撤是明代政区建置与地理形势、制度变革间互动的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8.
志选 《福建史志》2012,(2):18-20
七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 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唐宋期间这些方言形成后.福建境内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现有的方言分区和唐宋的州、军,明清以来的府、道大体是相应的。又因为在丘陵地带.人们的聚落总是沿江河分布的.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省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问题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回顾和总结近3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过程、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化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进行总结、梳理。行政区划调整在适应和促进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市制改革、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规划耦合机制、行政区划调整与农村城市化、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群发展等四个方面;未来我国城市化中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的重点是理顺撤县(市)设区后的城市管理体制,市辖区范围调整,城市群的行政区划调整与管理体制,市制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述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中国疆域格局。文中着重阐述这一时期北宋、辽、西夏以及大理、吐蕃、西州回鹘、黑汗等王朝或政权的形成、发展及其盛时的辖区范围,揭示了各王朝或政权辖区的形成过程及彼此问的关系。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中国疆域桔局,是在唐朝版囹范围内,历经五代十国之后,随着局部统一局面形成但又不能实现更大统一的重新组合。从总体上看,北宋与辽并立时期的疆域范围,东、南、北三面大体同于唐朝,而西域则逊之,反映了历史上中国版图的一个沿革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沿海地区为例,利用微观工业企业数据库,探究了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演化、产业集疏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且空间差距逐渐缩小,空间形态向成熟的产业带演进,产业空间分工表现出同质化特征;不同类型行业的空间集疏过程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资本密集型产业表现为持续扩散趋势;地形和生态可占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产业空间形态具有基础性作用,地区经济技术是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临港区位和交通条件改善不断促进产业发生空间集聚与扩散,区域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为工业空间调整提供了具体方向。研究结论可为重点开发区域工业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两宋以前福建的早期文化格局一直模糊不清。作者在详尽考察两宋以前福建文化格局具体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指出移民的地域开发、地方行政管理的深入和文教的持久性开展,才是推动早期福建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逐渐形成了沿海与内陆分异的两个文化带,从而澄清了福建文化闽江流域策源地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两宋以前福建的早期文化格局一直模糊不清.作者在详尽考察两宋以前福建文化格局具体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指出移民的地城开发、地方行政管理的深入和文教的持久性开展,才是推动早期福建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逐渐形成了沿海与内陆分异的两个文化带,从而澄清了福建文化闽江流域策源地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化、城市化相互交织的进程中,大都市区城乡之间的权益矛盾关系极其复杂,行政区划调整成为调节城乡权益配置的重要政策工具,由此为协调城乡关系的行政区划调整也很频繁。本文以城乡关系变迁为逻辑主线,分析了上海市行政区划变更所面临的国家宏观背景变迁、战略调整,总结得出上海市存在"市管县体制"、市辖区切块扩张、撤乡改镇、整县改区等行政区划调整模式,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推进工业化、都市化战略,并存在城市中心主义倾向,将在建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战后福建经济建设运动的兴败及其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后,以胡文虎为首的一批东南亚(也称南洋)闽侨,发起了一场群体投资祖国,全面开发、建设八闽的福建经济建设运动(以下简称“经建运动”)。这是一场计划筹资300亿元国币,用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来开发建设福建的山海、工农业及金融业,以南洋为依托,以厦门为基地,覆盖全省...  相似文献   

16.
广州纪事     
《羊城今古》2006,(1):62-64
8月1日 广州市涉及行政区划调整的各有关区(市)经济、社会行政管理事务进行整体交接。各有关区(市)政府和区筹备组的负责人在交接仪式上签署了行政区划调整交接协议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置具有明显的国家尺度重构特征。深圳经济特区在扩容过程中产生了行政区与功能区嵌套的地理空间。采用 TPSN 组合方法对深圳特区扩容不同阶段的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嵌套空间,并且 TPSN组合存在明显的差异。嵌套空间生产与重构的直接动因包括资源协同效应、政策协同效应和综合协同效应,以政治动员网络为主的网络维度在嵌套空间生产与重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对我国嵌套空间的研究深化了国家尺度重构理论,而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制度供给进一步收紧的背景下,嵌套空间可视为一种新型的行政区划改革与调整手段。  相似文献   

18.
行政区域是国家进行分级管理所划分的地域单位和组织形式。两千年来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行政区划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趋势和规律性:每一套行政区划系统经历由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规律;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政区设置的变化;非行政区划单位向行政区划单位的转化;高级行政区划单位易变,基层行政区划单位较稳定;同一朝代的行政区划数目由少变多。  相似文献   

19.
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改革州郡体制、"分置州郡",在此大势中,河南地区由州镇复合型政区转变为州郡型政区,进而形成以黄河为轴心、诸州并立的政治地理格局。然而,突发性的迁洛事件,成为改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开端。但是司州政区规划要晚于司州的设置,故而迟至太和十八年(494年)二月,以司州为中心重构河南州郡结构的变革,才真正开启。在"罢州立郡"模式下,怀、泰等州并入司州,太和中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至此基本消失,取而代之以司州都督区、豫州都督区格局。翌年,二都督区格局随着豫州刺史元幹的离任而崩析,豫州"省州置郡"并入司州,司州建置进程进入第三阶段。至此,由迁洛引发的司州建置进程完成,河南诸州政区变局亦随之终结。司州政区的成立及其展开,建立在孝文帝州郡改革而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之上,其对后者颠覆性的重构,在北魏地方行政史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岭南商埠格局的变迁(1843-1939)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1 8 4 3年广州开埠后 ,岭南的商埠格局就由传统的一口朝贡贸易逐渐演变为一个近代商埠贸易体系。本文从时间演进和空间推移的角度 ,描述了这一商埠格局的初步形成、发展变迁以及趋于稳定的历史进程 ,分析比较了各个商埠的开放及其腹地的调整 ,动态地重现了岭南近代商埠的格局及其变迁 ,并通过对商埠格局变迁的把握初步展示了岭南早期近代化从沿海、沿边向内陆的推进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