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静萍 《沧桑》2014,(4):128-129
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城乡一体化面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颇多,但具体路径研究较少,本文就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支援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问题论述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和以企帮村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2.
邹国斌 《神州》2012,(32):121-121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和融人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对监外罪犯适用社区矫正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因而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行规范并加以解决,实现社区矫正工作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青藏地区是一个文化多样、地理位置独特的地方,有丰富而独特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青藏地区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相互交融的和谐关系。各民族文化在长期交往中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和睦共处,共同营造了青藏地区多民族文化共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李珍 《神州》2014,(18):163-164
社区矫正是我国司法领域中一项重要且发展迅速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我国自2003年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后,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宏观法律制度层面仍有些许不足。本文首先论述了社区矫正的定义、特征,并从运行机制、发展机制、救济机制三个方面指出我国现行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不足,进而提出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若干建议,以求社区矫正法律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志林  廖露  钮晨琳 《人文地理》2015,30(3):21-27,71
居住满意度是居民对所居住的住房和社区宜居性的综合评价。尽管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城市重构与居住分异背景对社区邻里关系、社会互动及居民的社区满意度的影响,已有研究对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之间因果机制的探讨,缺乏合理的指标构建和实证依据。本文结合城市社会学、地理学和政治学相关理论,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中国城市转型背景的社区社会资本指标体系,通过对北京市九个中低收入社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社区社会资本与居住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然而,尽管低收入居民对于邻里信任因素的重视大于对社区组织的信任、邻里互助和共同价值,其在社会资本的几个维度中得分最低。因此,打破社区内的分异与隔阂,建立邻里信任,应当成为社区社会资本建设中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汶川地震移民来说,社区人文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状况。本文基于调研数据,构建模型来探究社区人文社会环境对移民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社区人文社会环境下的16个单一指标,仅"社区治安"和"干群关系评价"对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有显著影响;但16个单一指标集成的4个综合指标-"配套设施"、"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和"观念习俗",却均对地震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影响显著,并且除"观念习俗"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呈弱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其他3个综合指标与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都呈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卜宗元 《区域治理》2022,(14):209-212
在中国,基层政府是许多城镇社区工作与社区服务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但其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社区建设和社区完善等方面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社区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社区社会工作本着"以人为本"的专业理念解决居民需求的同时,也促成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地区发展模式作为社区工作的三大模式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在较短时间内,逐步由最初试点到渐次推广,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就是尽可能地帮助监外执行罪犯排忧解难,解除家庭、社会的歧视现象,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改造环境,从而全方位地加大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教育力度,做到对监外执行罪犯有管、有教,同时又确保刑罚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9.
李慧  孙奇琦 《神州》2012,(27):103-103
城镇化地区、中老年妇女,这两个范畴在社区教育工作的对象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这两者的基础上结合地域、人群、以及时代的要求,进行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可以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课程体系的建立包括对课程形式的确定、师资队伍的建设、人员环境的组织以及教材资料的编写,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城镇结合地区中老年妇女的社区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利用考古资料就海岱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进行探讨.着重就农业、家畜饲养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以及文字的使用、铜器的产生和城市的萌芽等文明诸要素作了详细分析,并与周围地区诸多古代文化的文明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龙山时代已经迈入早期文明社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顾元 《攀登》2014,33(4):80-8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为我们的社会良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如何落地,文章结合玉树的实践,从维稳、救灾和重建几个角度,做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金晶 《旅游纵览》2015,(3):189-192
生态旅游的兴起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普洱市作为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资源丰富、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发展生态旅游极具潜力。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是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面临着法律机制欠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凸显等问题。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框架下加强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立法,研究完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制是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沣西地区西周时期周人与殷遗民墓葬特征的比较,探讨了殷遗民的社会地位及其变迁.指出周人与殷遗民在埋葬时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彰显身份地位,殷遗民在埋葬习俗上本来具有一套不同于周人的传统,但这些传统在西周中期以后随着殷遗民社会地位的降低,逐渐减少或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14.
婚俗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有不同的表现。近代察哈尔地区移民社会居民五方杂处,但其婚俗仍未超越传统"六礼"范畴,体现出婚俗强韧的传承性;同时,由于时值近代社会大变动期间,故其婚俗也有相应的时代性变化。从该地婚礼过程与形式可见,婚俗的形成不仅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是民众用来加强社会关系网络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陈倩 《旅游纵览》2014,(4):149-150
社区参与是旅游景区中的社区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现阶段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现存问题,本文在多学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变量和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社区参与方式和途径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第二居所旅居是一种旅游现象,旅居者为了追求愉悦和非日常经历,在目的地长时间逗留,重构旅居地的社会关系.本文以社区场域理论为研究框架,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析三亚市第二居所旅居者与当地居民社会互动的现状及其对社区发展的影响,并讨论如何提升两者的互动.结果发现:旅居者与当地居民以浅层次的社会互动为主,缺乏深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迁移,不仅是地域性迁移而且还是各异民族地区生活经历的文化性迁移.在这样的文化跨越中,由于城乡的、民族的差异是在不同情境下长期形成的文化沉淀,个体适应需要长时间调适.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社区理论指出这种跨文化性社会迁移不仅对个体而且对群体结成、社会整合有重大影响.社区是具有生活经常性的地域共同体,其特有的礼俗氛围具有弥合法制社会管理空隙的粘合力,共同生活内涵具有整合地域文化差异的亲和力,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有力平台.由于以往我国民众实际处于单位制管理模式下,社区建设缺乏动力空间,这就为今天讨论本题留下了论述空间.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低收入社区社会融合的多维度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包容性发展的桎梏。基于北京市典型低收入社区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社会融合结构和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影响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调查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主要受到心理融合、经济融合、环境融合、社区关系融合4个维度影响,社区关系融合、环境融合、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程度表现出依次降低的倾向,且居民的社会融合总体水平偏低。从影响因素来看,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主要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因素和住房因素的影响,不同维度社会融合程度的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9.
徐松如 《史学月刊》2008,(6):130-133
近年来史学界对商会、同业公会等民间社团关注较多,其中以马敏、朱英等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他们主要运用西方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商会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近世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社区居民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影响感知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10年上海将迎来第41届世界博览会的召开。随着2010年世博会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会展发生地的“人和”因素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文在测量上海社区居民对世博会影响感知维度的基础上,建立居民聚类模型并明确内部细分群体,并从“内部营销”的角度出发,为相关部门在社区居民中进行世博会形象的有效推广和营销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