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立中央博物院是现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民国之初,一些著名人士和社会团体纷纷呼吁建立科学和教育博物馆。1932年,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开始着手筹建一座现代意义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学校筹建和机构设置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培养适应日伪统治的人才,曾恢复或创办了一些高等学校,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当属伪中央大学。汪伪中央大学名义上是恢复原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曾先后称为三江师范、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及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1928年5月改名为中央大学,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全国最高学府。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西迁。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伪教育部长赵正平提议恢复中央大学,经4月9日汪伪行政院第二次会议通过,设立了由伪教育部部…  相似文献   

3.
中央研究院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研究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自1928年4月在南京设立,中经抗战西迁川滇,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南京、上海,直至1949年10月,其所属大部分研究机构回到人民怀抱,共历时21年多。  相似文献   

4.
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原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讲师。1937年秋,受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讲授音乐史、乐理和声学等课程。  相似文献   

5.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较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拥有近44万件藏品,担负着江苏省的文物收藏保管、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保护、历史与艺术陈列、社会教育等工作,是全国大型历史艺术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3年4月,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当时计划筹建一所规模宏大的现代博物馆。以“汇集数千年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10,(6):47-47
昨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国民党特别党部,教职员,全体学生会,致电南京党政府及各机关云:南京中央党部政治会议国民政府蒋总司令钧鉴,各省市党部省政府各农工学商团钧鉴.近闻有人建议将东南大学改名国立中央中山大学,闻者皆骇其不通。按国民党党部政府有中央,  相似文献   

7.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晚年号劬堂,又号龙蟠迂叟、盔髯,江苏镇江人,清末优贡,毕业于南京三江师范学堂.继在南京高等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处任教:1927年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抗日战争期间,任教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1945年抗战结束.  相似文献   

8.
周允中 《江淮文史》2016,(4):135-136
正常任侠(1904—1996年),安徽颍上人,著名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早年入南京美专读书,后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毕业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留学日本,研究东方艺术史。抗战时期在武汉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曾任周恩来秘书。后去重庆出任中英庚款艺术考古研究员。抗战胜利以后,赴印度担任泰戈尔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务院  相似文献   

9.
解放前夕南京科技界反搬迁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夕的南京科技界,是旧中国科学技术队伍的骨干部分,拥有国民党中央政府四个系统的16个研究所,近千名科学技术人员。1948年1月──1949年1月期间,由于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国民党政府当局决定国立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教育部长朱家骅负责策划南京、上海科技研究所搬迁台湾和沿海各省,这一决定不得人心,反而形成了南京科技界反搬迁的统一战线;以南京为主阵地,上海为辅助阵地,形成以中共地下党员为引线,进步的科研人员为骨干,要民主、要自由的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加的反搬迁队伍,参加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条战线。败局已定,国民…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图书馆(以下简称南图)的前身是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央图书馆)。1950年,奉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命,正名为国立南京图书馆。1952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学图书馆)并入国立南京图书馆。1954年国立南京图书馆改为省属图书馆,更作今名。在南图的历史上,中央图书馆阶段所藏敦煌卷子是最多的。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近逼南京,中央图书馆部分人员秉承教育部旨意,将馆藏善本12万余册装箱运往台湾。据蒋复1956年撰《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序》载,运往台湾的书中有“敦煌写经153卷”。查…  相似文献   

11.
(一) 1926年,我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农村。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动乱年月,先后辗转于湖北的稀水、武昌、宜昌和四川的江北、巴县、江津等地求学。曾几度辍学,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在四川巴县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毕业,随后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8年6月毕业。  相似文献   

12.
史实 《巴蜀史志》2005,(4):49-51
走出象牙之塔,到抗战的烽火中去 1929年,屈义林先生毕业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国部后,继入上海美专钻研西画,并于1930年夏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西画组三年级,又在中大中国学系选修多种学课,深受徐悲鸿、蒋兆和、吕凤子、潘玉良、胡小石、黄季刚等大师的教益与重视。  相似文献   

13.
“马上赶制900口大木箱,木箱内还要钉上质量上乘的洋铅皮!” 1935年5月下旬的一天,乘蒋介石专机从重庆飞抵南京,赶回国立中央大学参加毕业典礼的校长罗家伦,急匆匆命人做了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好端端要这么多木箱干什么?”众人一头雾水. “以后只怕要派上大用场!”罗家伦眉头一紧,叹口气说.  相似文献   

14.
1936年,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刘承钊教授邀请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代理主任伍献文教授来苏州讲学。当时我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与同学们一起聆听了伍教授关于“泥鳅的肠呼吸功能及其组织学基础”的报告,报告引人人胜。散会后,刘承钊教授要在自己宿舍里宴请伍教授,临时单独叫我留下作陪,我毫无准备.心里十分紧张.但是伍教授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15.
吴逸波是一位成名已久的国画家,她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19岁进入四川壁山正则艺专(今丹阳市正则画院),师从绘画大师吕凤子学习,21岁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张书旂、黄君璧、陈之佛、张大千、吴作人、吕斯百、傅抱石等画坛巨匠学习绘画,特别受到著名国画家张书旂、黄君璧、陈之佛的熏陶、启迪和悉心指教,在艺术上与大师形成了直接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杨涛 《文史天地》2013,(1):13-16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与的神圣抗战,诚如蒋介石在抗战开始时庐山讲话中所说,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抗战八年,举国上下,众多青年学子投笔从戎,积极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另外一部分人则坚持办学,以另一种方式支援抗战。国立中央大学是南京大学等著名院校的前身,位于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  相似文献   

17.
近期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一支精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熟悉宗教工作、善于做信教群众工作的党政干部队伍,让他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宗教知识,不断提升导的能力。要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要培养一支思想政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善于创新的宗教学研究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进一步指出了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现路径,是我们当前从事宗教院校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吴逸波简介吴逸波,女,国画家,1924年9月出生。1943年入四川壁山正则艺专(即令丹阳市正则画院),在著名国画家吕凤子的指导下攻习美术。1945-1949年就读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徐悲鸿、张书旗、黄君璧、张大千、陈之佛、吴作人、谢稚柳、傅抱石、吕斯百等国画大师的教导下,基础课、专业绘画课成绩突出,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具备了纯熟的绘画技法和较强的创作能力,得到大师们的赞许。吴逸波国画作品  相似文献   

19.
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1949年4月)是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直隶于国民政府。其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科学研究;二是指导、联络、奖励学术之研究。设有特任级院长一人,其下设行政、研究、评议三机构。1928年6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后,陆续按学科分设各研究所,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为止,已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及动植物等十个研究所。理、化、工三研究所设在上海,其余各所均设于南京,并在南京成贤街旧法制局内设立总办事处(北极阁新址落成后,办事处迁往新址办公),以办理全院一般行政事宜。抗战…  相似文献   

20.
蒋宝麟 《历史研究》2012,(2):83-100,191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建校,经费完全由江苏省截留的"国税"承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东南大学改组为国立中央大学。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进行重新划分,直接影响中央大学教育经费的来源。各方围绕该校经费的来源和数额问题展开旷日持久的博弈。直到1932年8月,中央大学经费完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学校完成教育经费层面上的"再国立化"。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的演变,透视出近代中国大学"国立"的政治经济蕴含,以及国民党治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框架中,政治与学术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