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仙游“三妃合祠”习俗的历史演变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地方神话的根本性质属于“人鬼崇拜”。这种神,一是生前为人所敬畏的巫祝方士,即所谓“法施于民”者,“以神仙显、或以巫术著”者;一是中土入闽的汉人军队中原先受崇拜的武功显赫的首领,如关帝、杨五郎、东平王等;或是地方上“以死勤事’者、“能御大留捍大患”者。在民间,生前为人所崇敬的人,死后所受的敬畏便愈增加,而对令人惧怕又求其庇护的鬼魂所行的祭法,就成为一种固定的宗教式的崇拜。 地方神祗是旧时民间村社组织的精神核心。我们如果考察流传于民间的种种神话传说,就会发现民众在本社区的生活经验中,出于自身的需要,可以十分认真地祭祀某神,也可以随意遗弃而去推崇新神。神的出现,使人与生活之间的需求交流有了一个精神中介;神格的升华,其实是人灵中自我意  相似文献   

2.
《神州民俗》2007,(8):32-32
东莞人多是秦汉、南宋时期南移的汉族,多保持中原古代风俗,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有《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记载东莞家乡风俗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可知东莞乞巧节历史悠久。在望牛墩,[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采风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统治者用采风来观察风俗的淳薄,政治的得失,早在周代就作为一种制度来推行。《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当时由帝王派采诗官深人各地民间去收集歌谣,作为施政设教的参考。《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礼记·王制》:“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风俗歌。风俗歌,又称“风习歌”、“习俗歌”,为反映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民间歌曲,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种。前者是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后者不受年节、时令所限,在婚嫁、丧葬、祭祀(满族祭祀活动大多有一定季节性)、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包括:“婚嫁歌”、“丧歌”、“仪式歌”、“祭祀歌”。“祭祀歌”等我们要专节另述,下面介绍一下“丧歌”。  相似文献   

5.
光泽是闽赣边境的一个山区小县,地处偏僻,民风古朴。清版《光泽县志》“风俗”中便有“人物犷真,民风淳朴”之说。千百年来,光泽民间流行着许多年节风俗习惯,每年七夕这天的“量桥”风俗,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者”在俄文原文中是,词根意为人民、民众、平民、百姓、人们、民族;后缀表示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构成这个词后表示为人民或在人民中进行某种活动的人。这个俄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政治派別从他们的创始人起就以民众为革命旗帜。赫尔岑于1861年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民粹派思想领袖之一拉甫洛夫号召知识分子“向民众还债”。巴枯宁也对革命青年们说:“到民间去吧!你们的战场,你们的生活和你们的科学就在那里。”及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大批革命青  相似文献   

7.
贵阳民间对旧贵阳城有“九门四阁”之说。“九门”者,指九座城门,“四阁”者,指四座著名阁楼(实际上老贵阳城远不止四座阁楼)。这些城门和阁楼虽是封建社会的旧物,但见证了贵阳几百年的历史变化,现在已是九门已无门,四阁存一阁。有谁不爱家乡?贵阳人都想了解家乡的过去,不少人询问“九门四阁”的来龙去脉;所以,讲讲“九门四阁”的沧桑,还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启以商政”和“启以夏政”另解李衡眉“启以商政”和“启以夏政”出自《左传》定公四年。对“政”字的解释,传统的说法为“风俗政教”。如晋人杜预《左传集解》释“启以商政”曰:“启,开也。居殷故地,因其风俗,开用其政。”释“启以夏政”曰:“亦因夏风俗,开用其...  相似文献   

9.
豫南书场     
豫南淮滨素有“曲艺之乡”的美称。大集体时,逢年过节,乡乡跑旱船,舞龙灯,村村搭戏台,演大戏,竞相比热闹。民间评书艺人常年活跃在街道乡村,评书市场经久不衰。 豫南人没有四川人那么富贵,听评书,都跑到茶馆里去,一边听书,一边品茗,不担心阴天晴天,刮风下雨。他们听评书无固定地点,一般都在街头巷尾,或农民的打谷场。小时候,常到街上听评书,最爱听猴子一跳捉妖精之类的神话故事,因此,对书场情况也略知一二。 豫南书场分街上、乡下两种。街上的书场大都设在牛羊行旁边。说书人大鼓一敲,牛羊行的人和赶闲集的就呼啦跑过来…  相似文献   

10.
上海对中国民俗学运动的贡献是很大的。在1995年巴蜀书社出版我之《中国民俗学史》中,对上海的民俗学运动有简略的介绍。如:1921年1月上海《妇女杂志》开辟“民间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胡愈之发表了《论民间学》;乐嗣炳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出版38册的《儿童歌谣集》;1931年叶德均在上海编《草野》的“风俗专号”;  相似文献   

11.
皇帝的彩礼当然不会与民间一样,亲自去送,而会选择身边人临时做“执事官”当使者,一般是由相当地位的官员担任。礼送到时要宣读“纳彩制书”。  相似文献   

12.
十二生肖自诞生以来,就因深受广大民众喜爱而广为流传。以“十二生肖”为主题铸造的花钱,在我国历史上很有特色,它既可以供人们收藏和玩赏,也可以用作纪念和馈赠。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着本命年佩戴本命生肖花钱的风俗,尤其在儿童、青少年中佩戴者为数众多。  相似文献   

13.
谈秦简中的“鬼怪”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甲、乙篇,主要记载古人选择时日以趋吉避凶的内容,属于古代的“日者”之术。这类书后世称为“通书”。今日民间还保存有类似内容的“黄历”,说明这一风俗流传久远。与后世“通书”稍有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14.
崔荣荣  牛犁 《民俗研究》2011,(2):129-135
我国民间“乞子”习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乞子”风俗在我国民间很是普遍,乞子的敬物和纹饰也特别多。江南大学丰富的服饰收藏,为归纳、分析民间纺织服饰中有关“乞子”主题提供了各类素材,从中可以总结民间服饰纹饰中从情爱到求子、生子、多子、繁衍不息的系列生殖表现过程,洞悉其背后隐合的深刻民俗意蕴。  相似文献   

15.
开笔礼是我国民间流传久远的学童入学仪式风俗。中国古时候读书人一生要行“四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开笔礼是古代人生的首次大礼,最早起源于西周官学,形成于春秋时代孔子创办私学之时。  相似文献   

16.
《逑盘》铭文“■(■)黄耇”之“■(■)”,旧说多读为有老、寿义的“耆”,并谓“耆黄耇”系同义复指的形容词,本文以为不妥。“■(■)”字从“者”,当读为“诸”,“诸黄耇”是对诸位老臣的泛称。而且,“诸黄耇”在铭文中断句时应从下,即“诸黄耇,保奠周邦”,是对诸位老臣勉力保奠周邦的期许,这也与《尚书》等早期文献中所反映的耆老治国理政的重要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陆群 《文史博览》2007,(4):59-62
湘西民间如果碰上一个女子精神失去常态,往往会断定这女子是“落洞”了。“落洞”的人,多为年轻漂亮的女性。怎么就落洞了呢?按民间讲法是因为这女子间或出门,从某处洞穴旁经过,为洞神一瞥见到,欢喜了她,把她的魂拿去,从此,这女孩便“落洞”了。  相似文献   

18.
岫岩满族自治县农民民间绘画蜚声中外,是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之一。岫岩满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474,900多人,满族占71.7%,在全县237名农民现代民间绘画画家中。有93%以上是满族,其中女农民画家占9%。 岫岩满族农民现代民间绘画,以其多年来收集,挖掘,整理的满族民间美术品为基调,以其满族民间艺术风格和特色蜚声中、外。自1973年以来,这个县的满族农民绘画作品,先后20多次参加过全国、辽宁省、丹东市的美展,荣获过全国农民画展二等奖;辽宁省、丹东市农民画展一、二、三等奖。国家美术馆收藏和被编入《中国农民画集》。  相似文献   

19.
一、民俗、民俗学的概念和内容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在中国 ,“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② ,《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 ,好庳车”③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 ,化民俗”④ 等等。而其开始在学术界的使用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被周作人先生首先从日本介绍过来。此后时而用“风俗” ,时而用“民俗” ,直到19 …  相似文献   

20.
七夕,就是农历的七月七日。因为乞巧是七夕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所以七夕又有乞巧节之称。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记有“喜鹊填桥”的民间说法,“七月七日,清晨乌鸦喜鹊飞鸣较迟,俗谓之填桥去”。传说中的织女手艺高超,织出的衣裳如天边的云彩一般美丽。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女陛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