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明代的社会经济中,出现过一种独特的经济形式——商屯。明初的商屯是由盐商所经营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它是与明代的食盐开中制,即中盐制相伴随而出现的。开中制的实质是商人以力役和实物向封建国家换取盐的专卖权。自明初至弘治一百四、五十年间,明政府曾长期实行“...  相似文献   

2.
明代边防与边垦李三谋明朝统治者将国防重点放在北部边疆,曾在“九边”(甘州、固原、宁夏、延绥、大同、宣府、蓟州、辽东、山西三关各镇)及其附近大搞农垦,即分别用军屯、民屯、商屯等加强边防建设,从而支援了塞外的军事活动、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田赋征...  相似文献   

3.
正明朝在动荡不安的边疆地区,需要一批熟悉地方事务的武将长期镇驻在那里主持大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的武将慢慢地变成了"地头蛇",这些家伙在朝廷的默许之下实际上把军职搞成了"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变相世袭形式。就这样,明朝集结重兵防御蒙古的边塞地区逐渐产生了以武将为主的军功集团,明代边塞将门之家。那时的军队,四处都是义父义子、义兄义弟,比如明末辽东祖大寿旗下的很多异姓将领,都与祖大寿的外甥宁远总  相似文献   

4.
"壬辰倭乱"时期(1592—1593年),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大军入朝抗倭,明军势如破竹,先后收复平壤、开城、王京等地,但粮饷不继一直阻碍着明军的行动。宋应昌在辽东筹备了充足的粮饷,堆放在义州鸭绿江边。战前,朝鲜为了让明军尽快入朝作战,谎称准备了一个月粮饷,实际上其仓储系统早被破坏殆尽,无法提供充足粮饷,因而主要粮饷开支都得依靠明朝支援。朝鲜行政力低下,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运粮队伍,无法及时足量将明军粮饷运到前线,再加之朝鲜不用白银,亦无市场,导致明军以白银为主要流通媒介的军事后勤体系无法发挥作用。宋应昌以犒师的方法稍微缓解明将士缺粮少食的困境,但并不解决根本问题。随着封贡和谈议起,李如松鉴于粮饷匮乏,最终接受了封贡和谈。  相似文献   

5.
自唐以来,广西开始实行屯田。明建立以后,统治者坚持“农为国本”的思想,十分重视农业,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垦、发展农业的措施。明代在总结历代屯田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屯田。明代广西屯田主要有三种形式:军屯、民屯、商屯。与其他地区相比,广西的屯田有其自身的特点。此外,明政府在广西继续实行屯田,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对广西的...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     
<正>本期刊出了明史及清史专家罗冬阳教授的《〈明史〉商屯臆想补论》和明史及佛教史专家何孝荣教授的《论姚广孝与"新明朝"的建立》两文。罗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料,批评了《明史·食货志》将明前期开中法等同于商屯的主张。指出洪永年间九边地带之开中未能常态化,且禁止收购本地粮食用于开中,实行商屯  相似文献   

7.
明代大同镇的军饷收支是理解整个明代军饷问题的典型案例。明代前期,大同镇"以一镇之收入,供养一镇之军士",屯田、地方税与食盐开中是大同军饷的经常性来源,收支基本平衡。这一时期的军饷开支尚未成为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但是其饷源结构的固有缺陷已经存在,表现为屯地不足、环境制约和官僚势要强占等,军饷增长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到明朝中期,因明蒙战争频繁发生,军饷支出暴增,大同镇对国库的依赖日深,边镇粮饷才成为明朝国家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西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明代以前,贵州、云南及四川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都是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对多数,所谓“汉夷多”是也。由于明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加上民屯和商屯的一并开展,这样,在西南少数民放聚居地区,不仅汉族人口逐渐增加,而且不同程度促使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遍设卫所,开展屯田,大量的军土就在屯垦区定居下来,并将妻子一同迁来,成为当地居民,即一军户。另外,接明代兵制,军户拿生人口,仍隶军籍,军官支庶称舍了(亦称舍人或舍余),军士子弟称军余,…  相似文献   

9.
大同镇是明代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九边"防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在明朝政权与元残余势力对峙的二百余年间,大同镇始终处于双方势力交锋的最前沿。纵观整个明代,由于战事频繁,大同镇的军马供应情况始终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为解决大同的军马供应问题,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从最为全面的角度去探寻明代大同镇军马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张连文 《沧桑》2012,(2):33-34
明代山西长城沿线卫所林立,堡寨、墩台星罗棋布,大同地区以其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成为扼守和护卫京师的北大门。大同作为明王朝"九边重镇"之一,如何形成为军事堡垒严明条理、军事职能日趋完备的边防重镇,这也成为研究明代以后时段大同地区军事职能逐渐转变、城镇形制变化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大同境内群山环绕,形成许多天然关隘,历史上被誉为“北方锁钥”。从明代开始成为九边之首,其军事重镇的角色,一直延续到近代。伴随着军事重镇地位的形成,从明代开始大同兴起了以军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这一时期“商旅幅辏,货物涌贵”[1],“民物繁辏,号西北都会”[2],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由于晋商兴起,大同成为晋商通向蒙古、俄罗斯经商的最后一个补给站。贸易的逐渐兴盛,大同城逐渐改变了以军事人员为主的人口结构,到了清代逐渐由边疆城市向内地过渡,民国时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内陆城市的特色。大同由封建边疆重镇向内陆城市转变,其城市救…  相似文献   

12.
正明朝因驱逐蒙元而立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缮新建了明长城,并在长城沿线设置一系列军镇。早期规模较大的军镇共有九个,从东往西依次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山西)、延绥(榆林)、宁夏、固原(陕西)、甘肃,它们就是明代著名的"九边"。九边的管理体制,首先是三个定设总督,分别为蓟辽保定总督、宣大山西总督和陕西  相似文献   

13.
大同作为明代北方边境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以京师防御为中心的北边防御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明政府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大同地区的防御系统,从而更好的防御来自蒙古势力的南侵。  相似文献   

14.
明代“九边”的军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明代“九边”的军数梁淼泰明代的军数,是明政府的军事机密,禁为人知。明代边防,尤重北边。明朝沿长城先后设置了辽东等九大军事防区,是为“九边”。本文拟探讨“九边”的军数。一明后期有人说:“查得国初兵制,九边控弦几至百万”①。洪武、永乐间北边的军数是否高达...  相似文献   

15.
陶勇 《新疆地方志》2006,6(3):57-63
西域与明朝间的朝贡贸易是由明政府垄断的,这是汉唐丝绸之路发展到明代的新形式。哈密、吐鲁番等同明朝朝贡贸易最为密切,规模很大,在朝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明朝在西北边疆的经营乃至对西北边疆的备边政策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代,晋商称雄商界数百年,使山西成为全国首富之区,为中国商业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这是山西商人的骄傲,也是山西商业史上的一段非常值得称道的辉煌历程。山西商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从客观上分析,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物质因素。比如,土地贫瘠,生计困难,不得不远走他乡,谋取什一之利;地处塞边,位居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与平原汉民族农业地区之间,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要津;地下资源丰富,手工业较发达,铁器、铁货受到消费者欢迎;再加上明代政府实行“开中法”,这一政策开始实施时山西人便捷足先登,从事贩运粮盐的贸易等等。然而,山西商人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五、元明时期战事元朝是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的时期,今宁夏南北为元朝腹地,战争稀少。明朝晚期已进入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今宁夏南北设宁夏镇、固原镇。军镇之下,分别统领卫、所、关、堡环列兵戎。军镇为军政合一、屯防兼备的特殊行政区域。卫所军队,平时训练与屯田相结合,战时由明廷派总兵统一指挥。今太阳山地区的韦州、下马关为军事要冲地区,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战事十分频繁。每年秋季,三边总制都要调集兵力沿长城“防秋”。明代大力增修长城(边墙)堡寨和大量驻军屯田,成为一项重要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8.
明代后期的"忠顺营"是以内附少数民族官兵为主体构成的特殊军队。他们是北直隶诸卫的"达官军"后裔,源自洪武时代漠北杭爱山的北元部众。在把都帖木儿等人的率领下,由塔滩地区归附明朝,安置在西北凉州诸卫。永乐朝后期,其大部被再度内迁至定州、保定、河间诸卫。杭爱山——塔滩——凉州——北直隶的内迁线索从民族历史地理的角度反映了明朝内附少数民族的演变轨迹,彰显了政府与内附民族政治调试模式的具体运作进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李鹏飞 《沧桑》2009,(4):11-12
明代的食盐行销以引盐法为主体,嘉靖时期许多地区又逐渐实行票盐法,票盐法是引盐法的补充形式,对于引盐法具有一定的从属性。然而,票盐法又与引盐法明显有别,票盐的行销使明代食盐行销体制得以顺利运作,对中下层商贩、灶户、军民人等参与食盐的营销活动也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鹏所城 ,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 (公元 1394年 ) ,因其以明政府所设“大鹏守御千户所”而建城 ,故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城” ,简称“大鹏所城”。大鹏所城的建城 ,对深港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大鹏所城建城是明卫所制度的产物。明朝建立后 ,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前朝军事建制经验教训特别是唐朝府兵制以及自身建国征战过程中的经验 ,创立了。“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 ,皆立卫所”(注一 )。“卫所者 ,分屯设兵 ,控扼要害错置京省 ,统于都司而总隶五军都督府。五府无兵 ,卫所兵即其兵 ,屯操、城守、运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