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增长肇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然而,对此期间的工人阶层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却存在着争论。作为影响生活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工人的实际工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从整体上看,他们实际工资在经历了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10年代的普遍下降后,自1820年开始总体有所改善。工业革命并没有导致工人生活水平的普遍恶化,相反,正是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实际工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实际工资的改善程度在所有工人群体中绝非均匀一致,各行业、各地区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生活水平从来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恶化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满足大宗商品运输的需求,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前提条件。大宗商品运输需求的递增推动了运输变革时代的到来,开凿运河成为当时解决大宗商品运输问题的最优解,作为运输大动脉的运河也成为工业革命早期的生命线,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英国运河运输廉价而不快捷的不足日趋显现。资本化运作是运河修建的必要条件。运河主要由贵族地主和工商业资本家投资,通过建立运河股份公司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但资本化也带来投机和短视问题,大量的运河被修成了窄运河,成为日后运河迅速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注重技术革新是运河修建的充分条件。英国运河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运河开凿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技术进步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以铁路为代表的运输革命,廉价快捷的铁路运输更放大了运河运输的不足,这是英国运河迅速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业的兴衰,是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工业革命初期纺织业妇女劳动强度。因此,有必要交代一下什么是劳动强度。马克思把劳动的持续时间称之为劳动的外延量,把劳动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量称为劳动的内含量或劳动的强度。劳动强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认为主要有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个人情绪等。  相似文献   

4.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私生子数量急剧上升。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工业革命时期,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产生了大量女佣、工厂女工;同时,工业革命中产生的一些行业发展波动频繁,工人阶层的恋爱、婚姻容易遭受冲击;工业革命造成城市中住房拥挤,男女混居比较普遍;工业革命中人口流动性较强,人们接触机会较多。总之,私生子的高出生率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5.
工业革命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在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带来了强大的生产力,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伦理、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这些都必然对妇女产生影响。因而就此作一番考察是很有裨益的,从工业革命对英国妇女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迪。 英国妇女是由各阶级、各阶层的女性组成的,工厂女工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工业革命对她们的影响最大。基于这一点,本文着重探讨工业革命与英国工厂女工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圈地运动使劳动力资源涌向了城市,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蒸汽机的发明和改善,人类迎来了大机器生产的时代。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历史中的重要阶段,以机器制造为标志,冶铁业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历史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工业革命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缺乏廉价的燃料资源,英国工业革命发展面临瓶颈。正是煤炭资源的充分开发,英国的工业革命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本文将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浅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下的英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探究其对我国煤炭工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的生活与消费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建新 《世界历史》2001,1(1):29-36
消费与生产,民众日常生活和消费水准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尤其近数十年来欧美史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新迭出,十分引人注目。不过,中国史学界关于民众日常生活和消费水平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领域,将西欧  相似文献   

8.
侯建新 《世界历史》2006,1(4):16-28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水平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高效农业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大众生活水准提高、劳动力价格上扬以及近代国内消费市场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直接拉动力。作者系统梳理了中外资料,对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和消费水平再次进行剖析和评估,旨在说明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扎实的孕育过程,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主要也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从而为有兴趣与《大分流》讨论的同仁提供西欧方面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袁悦幸 《神州》2014,(12):281-281
煤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包括易挖掘,高热量,低价格的特点,煤最终走上历史的舞台并最终成为工业发展的主燃料变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各国也纷纷开始效仿英国的发展道路,从轻工业的纺织业始,以重工业的大量修建铁路终,煤贯穿其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勤勉革命"原为日本学者速水融对走向工业化进程中劳动集约型路径的表述。美国学者德·弗雷斯提出要用"勤勉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来替代"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他改变该词原义,称1650~1850年间英国出现了家庭劳动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为取得更多的新式消费品,家庭中劳动投入日益增多(即勤勉),包括男子劳动时间加长和妇女儿童参加劳动,从而引起经济增长和发展。"勤勉革命"论得到了不少学者支持,也受到许多学者质疑。"勤勉革命"论虽以消费革命为前提,但强调劳动的关键作用,比将英国消费社会形成看成工业革命动力的流行理论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12.
How have feminist historians transformed the account of class formation and consciousness articulated in Thompson’s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Deborah Valenze’s The First Industrial Woman, Anna Clark’s The Struggle for the Breeches, Sonya Rose’s Limited Livelihoods, and Ellen Ross’s Love and Toil place the gendering of the British working class at the center of the process and explain the peculiar limitations of the working-class movement. The essay also places these books in the theoretical tradition of socialist feminism and considers them as responses to Joan Scott’s call for a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 to gender, class and power.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反结社法》与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劳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局势的动荡促使英国政府出台了<反结社法>,以遏制愈演愈烈的劳资冲突.但法案在推行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劳资冲突转入地下后,暴力色彩更为浓厚.形势的变化终于促使政府在1824年废除了<反结社法>.<反结社法>的立废显示出工业化时期英国政府在劳资关系领域政策的变化.本文①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作为第三方的英国政府在处理劳资冲突时并没有尽到保护弱势群体的职责,从而导致了劳资冲突的加剧以及社会局势的动荡.  相似文献   

16.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家庭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小昀 《史学月刊》2000,4(3):72-78
家庭史学是史学的一个新成员,现已成为新史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家庭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两个方面。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物质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单一依靠土地的生产方式,增加了财富.使人口增长成为可能,人口增长又反过来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推进剂,当两发展不协调时可以通过生育控制等来达到平衡。在英国工业革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两种生产互为因果、互相制约,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期,随着新模范工会在各行业的发展,英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阿普尔加斯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工会领导人的努力下,工会不仅成功地克服了1866年谢菲尔德暴行带来的巨大危机,而且在各阶级进步人士的帮助下,推动议会在19世纪70年代相继通过了有利于工会运动的立法,使工会从此成为英国产业制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新模范工会所倡导的自助自制精神、阶级合作和劳资和解的政策,不仅为工会运动的合法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徐滨 《史学集刊》2004,(3):102-107
16世纪以来的济贫法直到工业革命时期都是规范贫困救济的重要法律依据,但旧济贫法主要体现的是传统的经济观念,这与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变化越来越不相容。倡导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理解现实的新的理论基础,在新思想体系的影响下,社会对贫困救济的观念不断变化,最终导致济贫法改革和1834年新济贫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林薇 《史学月刊》2007,2(4):94-102
19世纪英国铁路筑路工人是一个独特的工人群体。本文通过考察筑路工人在主要铁路修建体制分包制中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并对比工厂制中雇佣工人的相关情况,认为规训机制与信用体制的缺乏正是造成他们独特境遇和种种不幸的主要因素。在19世纪中期后,尽管对分包制进行了局部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分包制下筑路工人的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