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火饭     
正很多时候"柴火饭"已变成故乡味道的替代词,一次次的心理作用,时而撞击着味蕾,成了味蕾上简单而深厚的记忆。故乡的炊烟里,总少不了"柴火饭"的香味。生长在农村的我,对"柴火饭"有一种天然的眷念。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速而繁复,每天准时吃一顿美味晚餐似乎已成奢望。至今念念不忘的,还是小时候老家土灶烧出来的那碗柴火米饭,一想到那香醇的味道伴随着缭绕的白烟,扶摇直上、扑鼻而来,口水也会随着饭香而吞咽起伏。  相似文献   

2.
正曾国藩曾被人诬陷进了监狱。头一天,狱子给他送来一盆狱饭。狱饭散发着浓烈的异味,曾国藩闻着就想吐,干脆将狱饭倒了。第二天,狱子又送来同样一盆狱饭。曾国藩已饿了一天,这时,他没闻出狱饭的异味,于是,端起饭盆慢慢吃了起来。第三天,狱饭送来晚了,饥饿的曾国藩不时往门外张望。狱子终于送饭来了,曾国藩接过狱饭狼吞虎咽,他突然感到这狱饭是那么可口!后来,曾国藩感叹道:"狱饭人生令我顿悟:人生没有吃不下的苦啊。人生在苦水中泡一泡,喝着白水都比蜜甜!"坐过牢的不止老曾一人,但都有所顿悟否?  相似文献   

3.
这里的画,先是发表于《漫画世界》的,因为我原来是吃连环画饭的,跑到漫画世界里去混饭,所以君武同志戏称我是"起义将领"。  相似文献   

4.
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到的每一粒米饭都是由农民们以辛苦的劳动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珍惜粮食,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现在,全国都在提倡"光盘行动",人们都应该做到不挑食,不浪费食物。一提到"光盘行动",我就会想到在学校吃早餐时,每次面对碗里的早餐我都十分抗拒,没吃上几口,就将早餐倒进  相似文献   

5.
天水的吃     
叶梓 《丝绸之路》2004,(7):45-47
家常便饭的便饭,在天水,当指浆水面。尽管我这么说,但我现在吃浆水面的次数明显且大幅度地少于过去了。我是吃浆水面长大的。我的老家杨家岘,穷而偏僻,连小小的集市都没有,当时的饭,顿顿离不开浆水,早上浆水汤,中午浆水面,晚上又是浆水汤。周而复始,日复一日。记得那时候我总嚷着母亲做一顿醋饭——所谓的醋饭,也就是臊子面。那时候的我,真以为天下的饭无非就是浆水面和醋饭而已。所以,醋饭于我,要算打牙祭了。  相似文献   

6.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形体上比较疏懒,内心里也不想上进。我从没想过要吃文字的饭。我应该是个很好的手艺人  相似文献   

7.
粢饭糕     
钟正和  木子 《旅游》2014,(1):53
记忆中的上海早晨,温暖而亲切。我住的老房子的隔壁有家门面不大的点心店,每天早上生意都非常好。店堂内有限的空间里,摆满了桌凳,仅留下小小的过道让人通行。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因这美味的早餐而相聚一桌。小小的店里,供应着刚出炉的油酥大饼、浓浓的手磨豆浆,油条和麻球则在油锅里上下欢腾。还有的,就是这粢饭糕。粢饭糕,因其做法也可称为"油氽粢饭糕"。简单说,就是一长方形、比香烟盒略大些的饭块,入油锅炸制而成。,成品色泽金黄,食之外脆里软。作为旧时沪上一款顶普通、顶常见的小吃,几乎在所有的弄堂口,都可见其身影。而对于那些从小就受到粢饭糕熏陶的老上海,只要一想到它那脆脆的四边,口水便已止不住了。  相似文献   

8.
为支持祖国抗战,1941年7月至9月间,由宋庆龄倡导的"一碗饭运动"在香港各界引起极大震动,香港民众纷纷上街购买饭券,吃"爱国饭"、"救国饭",资助抗战,救济同胞,充分体现了香港同胞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救亡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古镇的似水流年黔东名胜梵净山,当地人称"饭甑山",这大概因为除其主峰"金顶"酷似饭甑外,还与武陵山水养育一方生灵有关。世居武陵山区的苗、汉、土家等各族人民围绕"饭甑山",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相似文献   

10.
一天,白兔、灰狼、黑熊和花狐狸相遇在一起,坐在山路边,诉说着各自的苦愁。白兔说:“我多少日子没吃上一顿好饭,嘴谗得不得了!”灰狼伸长舌头舔舔嘴皮,说道;“还讲好饭哩!几日来我连能吞下肚皮的一点东西都没找上,肚子快要饿扁了。”黑熊看看自己的肚皮,也说:“你们瞧,我的膘都要掉光罗!不知哪天哪日才能饱饱地吃上一台。”花狐狸摇头叹气,说道:“唉,昨天我去偷鸡不着,差点喂了猎狗啦!”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滨州黄河两岸的农村,长期以来盛行一种名为"两道饭"的地方宴饮习俗。"两道饭"作为一种民间饮食习俗,除了具有款待宾朋贵客的饮食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规范和控制个体成员的民间交往行为,实现了社区内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笔者于2008年冬天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对"两道饭"习俗中的饮食习俗、民间规矩、特殊礼俗和特有酒令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对"两道饭"宴饮习俗的现代变迁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观照。  相似文献   

12.
饭摊子发家两落两起 早在19世纪中叶,我的曾祖父马思发便从河南孟县原籍逃荒来到南京中华门外的花神庙乡,在那里开设了一个饭摊子维持生活。因为曾租父是回民,大家都叫它作“马回回饭摊子”,这就是现今“马祥兴”菜馆的发源。 曾祖思发死后,业务由我祖父马盛祥继掌。那时南京南门外的市面逐步向雨花台附近发展,我家的饭  相似文献   

13.
读者来信     
正读罢"文史博览"微信公众号2018年2月9日推送的《你吃过忆苦餐吗?来,这里有一场忆苦思甜大会》一文,我深有感触。这种忆苦餐,我小时候也吃过一次,还听过一些关于之前吃忆苦餐的老人忆苦的情况,与文章所述情况类似。我吃过的那次忆苦餐,大概是在我五六岁时。记得当时是在生产队的养猪场,饭里加了一些苦菜,  相似文献   

14.
孟根  包建军 《黑龙江史志》2013,(11):312-313
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在鄂尔多斯,作为蒙古族的一个部落——鄂尔多斯部的人们一直守护着圣主成吉思汗的陵墓,同时把蒙古族原有的祭祀传统和习俗保留了下来。祭火是蒙古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在祭火当天人们除了要煮制牛羊肉外还要准备别有特色的"祭火饭"。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诺茹孜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还要准备特制的"诺茹孜饭"。鄂尔多斯蒙古族特有的祭火饭与新疆少数民族的诺茹孜饭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本文将要从这两种饭的做法和所含的意义两方面对此做详细的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15.
在阳光照耀的地方,是父子的笑脸。——题记漆黑的夜晚,皎洁的月光轻轻地抚摸着大地,星星也眨着眼睛,宁静的夜,回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突然,听见门"嗞"的一声开了,父亲匆匆换上拖鞋。"咚咚咚"父亲快步直奔餐厅。吃了两口饭,还没吞下就"嗖"的一下跑到门边,"啪"的一声关上门。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店里太忙,担心母亲看不过来,让人有可乘之机。我叹了一口气,中年人为了事业真是不要命。月亮似乎听出了我的叹息,似乎对父  相似文献   

16.
坐落在南京市鼓楼区云南北路的清真马祥兴菜馆是一家创建于清代的百年老店。清道光年间(约1840年),河南孟县人马思发逃荒来到南京中华门外的花神庙,落脚谋生。他是回民,摆了一个小饭摊子,经营低价的饭食,来吃饭的人多为贩夫走卒,称他的店是"马回回饭摊"。马思发去世后,饭摊由其子马盛祥继承,迁址雨花台回民集居地"回回营",正式取  相似文献   

17.
李锐 《炎黄春秋》2012,(11):44-47
今年我已经吃96岁的饭了,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很少伏案握笔。前不久,李凌同志将他的书稿《"民主堡垒"群星陨落记》给我,并嘱写序言。我之所以应命,是由于这本大著中有我熟悉的人,主要描述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大师的悲惨命运,所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我晚年不断呼唤的"何时宪政大开张"。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变局的一个例证。当年领导云南地下党活动的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是我在中组部工作时的同事,又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已经去世),他在云南多年,曾亲临联  相似文献   

18.
《文物》1957,(5)
关于"七和鼎、鬲的关系"史树青同志"对五省出土文物展览中几件铜器的看法"(见本刊一九五六年第八期)一文中,谈到"七和鼎、鬲的关系",他说:"寿县出土的铜鬲四件(编者按:实系八件,原陈四件),内均有铜匕,体作扁平椭圆形,柄端微曲。又蔡侯大鼎内也有铜匕,从器形上看来,只能用以取饭,不能用以盛汤,当是饭匙,或名饭橾(见仪礼少牢馈食礼  相似文献   

19.
他创办的饭统网,一头连着庞大的就餐预订人群,一头连着数以千计的餐厅每个周五晚上,在北京的某个餐厅里,都会有一些素未谋面的年轻人,像老朋友一样地聚在一起,一边吃吃喝喝,一边谈笑风生——这里是饭统网“天下食会”的免费晚餐活动现场,参加者均为饭统网随机抽选的网友。38岁的饭统网总裁藏力说:“我就是要给大家提供免费的晚餐。”  相似文献   

20.
认识刘迪耕老先生是几年前在他举 办的一次画展上,始知湖南还有这样一 位耄耋之年,人称迪老、迪公的著名传统 山水画大家。 一天,他忽然骑着电动单车到我住 处来了,并送来了他的两幅新作《沧江帆 影》和《松竹寿石图》,作为晚辈的我当然 是欣喜若狂、受宠若惊。闲聊之后本待留 饭,但刘迪老时湖湘另一著名画家凌文 虎先生的"猫乳"(即腐乳,长沙人叫"猫 乳")情有独钟,说"凌文虎做的'猫乳'好 吃!"坚持要赶去吃"猫乳"。考虑刘迪老已 是九秩之人,怕有闪失,叫内人送他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