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民俗心理是心理结构中最深层、最隐藏,也是最稳固的部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民间信仰是构成民俗心理的核心部分,对其民俗心理分析尤为重要,本文以灶神为对象进行民俗心理解读。  相似文献   

2.
余欣 《敦煌学辑刊》2005,32(3):155-160
灶神是民生宗教的神灵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员,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至为密切。本文综合运用敦煌占卜文献和具注历,结合传统典籍、农书、类书和睡虎地秦简《日书》中的资料,对这一信仰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3.
关帝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福建东山是台湾关帝信仰文化的发祥地。海峡两岸民众对关帝信仰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精神追求。东山关帝庙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成为海峡两岸关帝信仰文化传播的前沿和热点。两地通过交往,有效地促进和密切了海峡两岸民众的骨肉亲情。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东山关帝庙位于东山县铜陵镇东门内,铜山古城中岵嵝山下,故又称铜陵武庙。该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六百多年来,历经数次修膳扩建,是一座名扬海内外的庙宇,具有明清古建筑艺术价值,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5.
李航 《神州》2014,(6):29-29
妈祖文化内涵丰富,有关妈祖的建筑艺术、绘画、书法、诗文、楹联、以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俗风情等,都是妈祖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极其丰富的研究价值,妈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花山壁画作为广西壮族的一种古代艺术和旅游文化品牌,已让人们熟知。但也许仍有不少人对它的成因知之甚少。其实,花山壁画只是左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西藏》2002,(3):58-59
蒲成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一期上的章说,信仰化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可能一成不变。藏族信仰化随着藏族社会几十年的巨大变革,各种变化已日趋明显。1、群众的信仰观念趋于淡化。  相似文献   

9.
《福建史志》2009,(3):37-39,46
民间信仰不是没有体系的“迷信”或“原始巫术”的残余.而是一种文化积淀在不同社会力量的共同促动下建立起的、较为开放的信仰体系,其内在体系、社会功能、意识形态形貌等方面在它所赖以形成的区域格局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民俗与文化气息。吴真人信仰是闽台民间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文化上.它作为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0.
"舍利"一词,为梵文Sarira音译,又称"设利罗"、"室利罗",中文意译为"遗骨"、"灵骨"等.通常指佛陀之遗骨,称佛骨、佛舍利,后亦指高僧之遗骨.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舍利信仰,实质上是对佛陀的敬仰与怀念.佛涅槃后,佛教徒基于对佛陀的思念,将佛陀的遗骸珍藏起来,表示对佛陀永远的缅怀和寄以亲近佛陀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文化价值建设总体滞后,因而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进而出现信仰的异化、扭曲,甚至缺失。本文就当今人们信仰的变迁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逯慧敏  唐明丽 《神州》2012,(23):139-140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由于意识形态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这样也就意味着我国的文化发展有了更长久的目标,因此,信仰做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了新的内容,新的角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之间通过文化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夷坚志》是一部内容庞杂的文言志怪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多角度较为客观的描述。书中记述城隍信仰的共有三十余条,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见宋代城隍信仰的一些基本情况与民众城隍信仰的情结。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民俗研究》2010,(4):154-164
洞庭湖水神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远古时代就应运而生了,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信仰对象、信仰方式和信仰心理分别经历了由自然神向人神、由娱神到娱人、由神圣到世俗的嬗变。洞庭湖水神信仰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心理需求而创造出来和不断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仙.尊称马元君.于唐开元年间正月十五日子时,出生于浙江秀州华亭白马山,其父马二公.进士出身,为仕宦之家。元君自幼聪慧,深明玄理.怀有慕道济世之心.在浙江景宁县鸬鹚鹤横山狮子岩采药带体得道成仙。《柘洋方志》记载:“清康熙间,贡生魏憬有志:‘仙,故秀州和亭人也.居白马,世以道济人。唐开元间,偕舅卢氏。  相似文献   

16.
采参是满族传统的采集生产活动,在采参过程中所形成的信仰文化非常丰富,是采参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从原始渔猎时代延续而来的信仰文化不仅满足了满族采参人的精神需求,也确保了采参活动的规范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民间信仰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民间信仰在促进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关帝像及其相关物件见证了闽台两岸文化交流。本文围绕着关帝信仰对象的物化象征,即分析这些用于信仰祭祀的主要物品材质的相关物件构建如何表达对关帝信仰,探讨民间信仰如何促进两岸文化认同,从而维系着两岸民间行为模式、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8.
龙宫原为佛教文化意象,当其以文学意象的身份进入我国古代小说后,成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常见文学形象。受时代的小说创作潮流、创作群体以及受众层次变化的影响,唐宋小说与明清小说中龙宫的文化内涵及美学旨趣产生变化。历代小说中龙宫意象即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丰富,构建起意蕴深厚的龙宫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19.
通常情况下,汉代画像石主要指我国两汉时期在墓阙、墓室以及墓祠等墓葬建筑物中的一些具有装饰作用的石刻艺术品。这些石刻艺术品通常以刀代笔或用墨线勾勒或用彩色进行涂饰,进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承载着丰富的汉代文化,反映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如生产、神仙以及生活和灵异等方面。这些汉画像石蕴含着极为浓郁的汉代民间气息,使大量汉代时期的民风习俗得以保留,充分体现出汉代人们的神人信仰以及对动植物的信仰等。因此,文章从汉画像石分析和研究汉代民间信仰,一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相似文献   

20.
张婧文 《南方文物》2014,(2):125-135
从历代陶瓷观音造像题材、样式与风格的变迁中不难看出,观音信仰自传入中国起便不可避免的开始经历本土化的调整与适应,杂糅了儒、道两种信仰,混合了多种世俗文化因素,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观音信仰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宋元明清的陶瓷观音造像及相关问题,研究观音信仰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