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山 《收藏家》2004,(2):23-28
公元前326年,希腊人追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步伐,穿越阿富汗进入了这块次大陆。马其顿的大军退去后,饱受劫掠的比亚斯河畔,留下了他们破坏的印迹, 也树立起他们树立的丰碑。这些酷爱造神与雕塑的人们,把佛陀的形象从此留给了人类,并相延发展,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丁山 《收藏家》2004,(6):32-35
2、秘密佛及密修本尊从一般慨念上说,秘密佛首先是密宗信仰体系中的佛,而藏传佛教对于秘密佛的解释也有广狭之别。狭义的秘密佛专指佛陀对其菩萨众演示内证之境的形象,或者说是表现佛说秘密法的形象,也被称为本初佛;广义上则可理解为修持观想法时具有佛的理体的诸本尊,或者俗称中的护法神,源于Yi-dam这个藏文词的不同译法,在密教中的地位仅次于祖师和本初佛。  相似文献   

3.
丁山 《收藏家》2004,(9):16-20
根据密教的说法,佛和菩萨大都具有两种身,一是正法轮身,即佛与菩萨通过所修行愿,从中感得的真实报身;二是教令轮身,是佛和菩萨由大悲而示现的威猛畏怖之身,或者称为奉大日如来教令,降服诸魔所示现的化身。根据佛经所说,这种忿怒身是以大智慧摧破一切精神与物质的“魔障”,即唐密以降汉地所谓的明王和藏密中的本尊佛。  相似文献   

4.
丁山 《收藏家》2005,(2):67-72
沸母、度母、明妃、空行母等,大都是藏密中的女性菩萨形象。其种类和数量均很多,但有的看上去美丽善良,体态柔和、均称;有的看上去妖媚粗俗,体态夸张、放纵;更有的狰狞丑陋,体形怪异、狂放。其实在这些美、丑、善、恶的形象背后,却潜藏着至高的佛理。如果我们避开宗教的理念,仅从艺术的观点分析,由于佛与菩萨的相好和繁琐的量度规定,加之汉文化后期不厌其繁的装饰追求的影响,反而是这类造像更显珍贵、更具魅力、更富于民族特色和人文主义的精神。尤其是这些女性的形象,无论是体貌表现力的完美程度,还是内在精神力量所表达出的张力,都深刻地传递出这一高原民族沉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情感世界、动人的想象才能、澎湃的艺术创作激情。但从宗教意义上讲,这些女性形象的圣众本不属于同一类别。譬如,在密宗供养的曼荼罗中,佛母的地位仅次于本尊、祖师,在般若佛之上,而空行母的地位最低,只相当于世间护法。本文为方便读者辨识,将这些女性化的圣众汇集在一起叙述。  相似文献   

5.
丁山 《收藏家》2005,(4):59-64
护法神及诸天造像护法与诸天是藏传佛教寺庙中常见的神灵,但却大多不是佛教本有的神祗。究其来源,他们一部分源自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一部分是在佛教传播的地区土生土长的,如汉族古代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中的李靖(托塔天王)、关羽、包拯等,藏族原始的本波教诸神等。这些神按佛教说法,  相似文献   

6.
丁山 《收藏家》2005,(3):59-64
菩萨菩萨,源于梵文菩提萨(土垂)的简略,其中菩提是“觉”,萨(土垂)指的是众生,所以意译有“觉有情”、“道众生”多种,在大乘佛教中是仅次于佛的第二类尊神。佛教认为,菩萨以修持大乘六度,即通过六种方  相似文献   

7.
杨妍 《收藏家》2000,(3):26-27
藏地佛教以其特有的密宗传承而称著于世,藏式佛教造像亦以其独具的造型、韵味而为当今的藏家所重。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曾深受古印度斯瓦特河符、喀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和汉地雕塑的影响。同时,在与自身文化的融合中,不仅形成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而且依教派的不同,风格上也始终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间,汉地佛教造像已变得彻底的世俗化而罕见精  相似文献   

8.
“三经一疏”是现代学者对古代译入的佛教四部造像典籍的总称,它们分别为《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佛说造像量度经》,又称《佛身影像量相》,全称  相似文献   

9.
10.
李雪扬 《丝绸之路》2009,(10):59-61
西藏佛教造像始于公元7世纪初,是在古印度、中原和尼泊尔等周边佛教文化的多重影响下,并与本民族地域文化不断相融中产生的一种独有的佛教文化艺术形式。本文对西藏遗存的部分金铜造像的流行区域及种类样式进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炳灵寺明代早期佛像基本体现的是西藏风格,制作法式远承印度萨尔那特式风格,所以佛、菩萨造像基本都不刻画衣纹,大衣和裙的装饰采取贴身薄透手法。炳灵寺明代早期佛坐像即身着袒右肩大衣,仅在胸部刻画出双道花纹以示大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清源山位于福建泉州,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到了唐代,"儒、道、释"三家竟相占地,此外还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等宗教的活动踪迹,清源山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在清源  相似文献   

13.
14.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15.
林尚斌 《收藏家》2008,(6):23-27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隋代三件阿弥陀佛整铺造像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华 《文博》2010,(2):57-64
本文通过对文献与实物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对佛教的推崇和阿弥陀佛信仰的兴盛,才使阿弥陀佛整铺造像得以在隋代出现,并且成为中国金铜佛像的三鼎甲。它不仅代表了中国金铜佛像艺术的辉煌顶峰,并和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一起,成为隋唐佛像艺术的最高代表。  相似文献   

17.
公元5世纪50年代,昙曜五窟的开凿,揭开了今日云冈石窟历史的大幕。作为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的代表,昙曜五窟是当时博采国内外众家之长对艺术造型再创造而形成的北魏自身时代特色的集中体现。但其艺术造型粗犷而雄浑的气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新的精工细琢的富丽之风,造像表现出面相清秀,衣着轻薄飘展的艺术风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外宗教文化艺术交流的辐辏之地,作为藏传佛教中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萌动于佛教入藏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根据宗教职能划分出的上师、密修本尊、佛母、佛、菩萨、罗汉、空行护法七个部类的神构成了藏传佛教纷繁复杂的神的世界,作者便是根据这样的划分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9.
金申 《收藏家》2002,(4):29-33
藏传佛教是指七世纪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有显密二宗。其教派众多,教理繁奥。藏传佛教极重视以美术弘扬教法,即所谓“五明”之一的“工巧明”,遗留有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喀、雕塑等美术品,成为各国学者热心研究的对象,并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和宗教方面的原因,西藏佛教艺术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的佛像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单尊的金铜佛像,易于流动,历史上又有尼泊尔人、藏族人和汉族工匠四出授艺,因此使各地制作的佛像既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又有外来因  相似文献   

20.
邴法敬造像碑是中国现存造像碑中十分罕见的隋代造像珍品,其名见于志书和一些专业文章,但仅是涉及部分信息,对造像题材和题记均未有完整详细的资料公布。该文对造像内容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其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