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源源不绝地激荡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积水深潭。学习西方、推行变法,是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也是促使中国文化向近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这个进程中,外国史的介绍与研究,对中国社会的革新起了特殊的促进作用,也给陈陈相因的中国史学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2.
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创教努力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向中 《史学月刊》2002,(10):52-57
一些主要研究把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利用孔子、创立孔教的努力仅仅视作是他为推动变法所施用的一个方便法门,或说是实现变法目的的权宜手段,是新内容而旧形式。其实,创教本身也是康有为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除了希冀用孔子这个招牌掩护变法主张、减少变法的阻力外,出于对西方的误读——把宗教发达当成列强致胜的一个根基。他还希望通过宗教的振兴来富强国家。另外,他还乞灵通过和西方列强制定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教律来解决当时的教案问题。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创立孔教的努力,目标没有实现。适得其反,变法中许多分歧不是来自维新变法本身,反而是围绕孔教问题引起许多无谓的斗争,徒然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和难度。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是戊戍变法的领袖,所谓变法就是改革开放,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戊戍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家,是中国最早主张改革开放的先进思想家和政治家。  相似文献   

4.
《商君书》是商鞅及商鞅学派法学论著的一部总集,成书于商鞅变法至秦统一六国期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商君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如变法思想与立法原则、以法治国与农战学说、赏刑法约与德生于刑、整饬吏治与以法为教等等,均被秦国的统治阶级奉为变法革新与立法建制的指导思想。作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商鞅及商鞅学派的法治理论,又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法治学说的主要思想渊源之一,值得一论。  相似文献   

5.
<万国公报>自改版后,利用其舆论影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建议中国进行改革,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素材.在变法过程中,它直接推动了运动的开展,并对开启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的思想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 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因而也被称为康南海。康有为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的代表。康有为在历史上为人永记,实在于他力倡变法,主张改革,并成为戊戌维新的闯将。 鸦片战争后,帝国产义入侵,康有为提出“变法图强”,曾几次上书皇帝。在德国侵占青岛后,康有为第七次上书,终于被光绪皇帝采纳,史称“戊戌变法”,因变法主要是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为骨干,故也称“康梁变法”。但变法遭到慈禧太后的镇压而失败,康有为逃亡国外。 那个时候,康有为并没到过青岛…  相似文献   

7.
郑观应(1842—1922)是戊戌变法前承前启后的资产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他著书立说,倡言变法自强。特别是在成书于甲午战争前后的《盛世危言》五卷本和十四卷本中,他提出了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构想,事实上是对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爱国进步思想家主张学习西方、富强救国思潮的全面总结,并对后来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领袖康有为(1858—1927)等人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向西方学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这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其间,最早提出变法口号的是著名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王韬,原名利宾、字仲弢,号紫诠,晚年自号天南遁叟或弢园老民,江苏苏州人,生于1828年。十八岁考取秀才,但以后则屡试不中。他二十二岁  相似文献   

9.
一八九四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耻辱。但也激起了中国人民从屈辱悲愤中觉醒!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一批企图向西方寻求救亡“药方”的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力主变法,救亡图存。他们把开民智、新民德、学西方作为变法的首要条件,而这一切,根本在于人才。人才之振兴,根本又在于学校教育。正如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第10页)然当时的封建教育,早已成为新思想的桎梏、科举八股的附庸,不可能培养真正的变革人才。所以,建设新式学校,进行新的教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1923年12月3日,康有为游览三门峡,书写了《题三门》诗后,还题写了"砥柱"二字。抒发他渴望疏通黄河天堑,学习西方,振兴中华,变法改革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与近代文学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以文学新民的特殊功绩。文章认为,梁启超比其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更明确地意识到:新民救国,不可不借重文学的力量;思想启蒙,不可没有文学的鼎力相助。在促进文学与思想启蒙牢牢结盟的过程中,梁启超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正是从民族自新的思想启蒙中,梁启超获得了文学革新的激情与灵感;也正是附着于民族自新的思想启蒙之上,近代文学革新才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与辉煌。  相似文献   

12.
由于嬴秦贵族多采用直肢葬,平民多采用屈肢葬,有关学者多以为秦人葬式与社会等级密切相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收集分析秦人葬式资料发现,这种象征意义只延续到春秋战国之交。战国早、中期后,随着小型秦墓中直肢葬的增加,秦人葬式中的等级色彩逐渐消失。这一变化应是内、外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外来移民的大批涌入,将平民直肢葬风俗带入关中秦地,内因则是秦国实行的变法革新,变法削弱了旧传统势力的影响,使得平民直肢葬有了存在空间。  相似文献   

13.
张云峰 《沧桑》2011,(1):50-52
戊戌变法时期,各政治派别对待变法的态度不同,给变法的实施增加了难度,这要求变法主张者争取广大中间力量的支持,注意推进变法的策略。传统观点因张之洞与康、梁对变法进度不认同而认为张之洞是反对变法和反对维新派的。其实,张之洞是统治阶级中支持变法的中间力量,他与维新派的分歧在于变法策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高专诚 《沧桑》2015,(1):20-28
战国前期,先后发生了三场著名的变法活动,即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本文拟以李悝变法的历史反思为重点,并参照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研究,深入思考社会变革对于国势、国运以及更广大空间和时间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晚清重臣洋务先锋山西巡抚胡聘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外国的入侵,清王朝的部分官员为稳定封建统治地位,开始兴办所谓“洋务”。他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建立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机器工业,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在洋务运动鼎盛时期踏入仕途的湖北天门人胡聘之,虽然在“帝党”和“后党”的矛盾漩涡中左右逢源,但他总的政治倾向是支持和执行光绪皇帝变法图强的思想的。他借助洋务自强之势,为推进地方工业振兴,革新政治文化教育,扶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事业,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锋之一。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给中国思想界带来较之第一次鸦片战争更为重大和深远约影响,中国社会出现了力主向西方学习纳新派别——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滚。他们指出: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有亡国之危险;提出“自强”的口号;而要自强,就必须学习西方,进行变法。他们学习西方的要求比较全面、大胆,但又有相当的保守性,这一切都凝聚在“中体西用”化观上。  相似文献   

17.
“百日维新”的半途,光绪帝谕示内阁:着令直隶总督荣禄迅速刷印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一书,并分发各衙门悉心核看,逐条签出,注明论说,判定可行不可行,在十日内送军机处汇核呈进,以备采纳。显然,光绪帝要把这部成稿于1860年、呼吁体制革新的旧著,当作维新变法的改革预案来用。  相似文献   

18.
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种文明碰撞的升华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辛亥革命说到底,实为东西方两种文明的一次大碰撞。中华民族如一羽浴火凤凰,在碰撞的烈焰中涅、升华,终获新生。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工业文明打败了东方农耕文明。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进行西化。此后,中国出现的维新变法、洋务运动、模仿洋教的太平天国等,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他们皆不懂此时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在,也不懂如何学习西方文明的真谛,只是引进一些皮毛而已。  相似文献   

19.
李娟红 《沧桑》2009,(1):28-29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代表之一。面对危机四伏的近代中国,他大声呼吁尽变西法。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但这些措施中也隐藏着消极因素。本文对他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政治理想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戴逸 《北京文史》2002,(1):23-23
自中国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于公元一八九五年签定马关条约,割台湾,赔巨款,创深痛巨,举国震动。在京会试举人,义愤填膺,集会上书,要求拒签条约,迁都抗战,变法自强.史称公车上书。西方列强乘中国之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