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海岩 《百年潮》2011,(11):69-70
2003年10月10日子夜时分,京城暴雨倾盆。谁也没有注意到,在雨中有一辆轿车从首都机场向北京医院疾驰,车上的人在心中默默祈祷:一定要赶在老人闭上眼睛之前让他看一眼新书!车子停在医院住院部门前,他怀揣墨迹未干的新书,冒雨拾级而上,闯进了那个熟悉的房间。当新书展示在病床前时,老人已处弥留之际,人们的呼唤他或许能听到,但他的灵魂似已远行。三个多小时后.老人濡然而逝。  相似文献   

2.
王学信 《纵横》2010,(1):51-56
2008年1月20日下午5时,这是一位老人去世前意识清醒的最后一刻,在病床上,她紧紧拉住儿子的手:“悠真,你要永远记住,妈妈是党的女儿。我死后,帮我代交一万元党费……”交完党费,这位老人的工资卡上便仅剩85.46元,而她一生所捐献的钱物,早已超过300万元。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著名免疫学家,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第七、九、十届委员,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女士。  相似文献   

3.
1954年,诗人高平写了一首献给藏族阿妈的诗,其中有一句:“我们替你种下的青稞要在你的门前发芽”,当时的西南军区文化部部长陈斐琴看后建议他把“替”字改成“帮”字。陈部长说:“我们对于少数民族的事情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这件事让高平感触颇深,40多年后他记忆犹新,感慨地说:“这样的‘一字师’最可贵,这不仅是一字之易,更是思想的提高和改变。”  相似文献   

4.
“宾主同杯,慷慨说山河今昔;旧巢无恙,恩情数年少甘辛。”站在60年来一直魂牵梦索的原民国海军学校旧址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8岁的王绶琯老人不禁思绪万千,欣然挥毫留下心中的感慨。 抗战爆发,1938年,原中华民国海军学校迁到桐梓。王老曾是海军学校的学员,在这里就读。1940年王老毕业离校,这一走就是60年。当初风华正茂的少年,如今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曾在这里就读的时光已成为王老人生长河中一朵绚丽的浪花,一个珍贵的记忆。重游桐梓,再看一看曾经哺育自己成长的校园,一直是王老的心愿。如今,真的又站在了校园…  相似文献   

5.
麦圈 《神州》2005,(11)
八年前,广州市荔湾区一街道的负责大姐在广州市老人院门口流下了失望的泪水,她原本想帮一位痴呆老人入院,但受护理条件限制,老人院表示爱莫能助。街道大姐临行前,拉着院长洪佩贤的手说:“你要为广州的这类老人想想办法,他们真的很可怜,我们相当烦恼……”  相似文献   

6.
余玮 《神州》2010,(6):48-54
叩响国家语委宿合楼的一户门铃,在家政服务员的引导下,只见一位清癯和蔼的老人正从书桌旁的椅子上站起来迎候,他就是笔者所要采访的久闻大名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面对面坐在有年头的、略显斑驳的小书桌前开始交流。难以想象,这位唯一健在的《汉语拼音方案》设计者那么大的学问竟是在这小小的书桌上做的。  相似文献   

7.
8.
想起杜琪峰《黑社会》里的画面:吹鸡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帮派律师静静站在他前面,手里举着一张报纸。吹鸡流下了眼泪,要了一支笔,歪歪扭扭写下了:我不会招供。接着就拔掉管子自杀了。  相似文献   

9.
老人专座     
公共汽车上有个专座,是给老人坐的(如把原句改为“公共汽车上有个老人专座”,就简洁多了。) 一天,一位步履困难的老人和一个长发小青年一起上了这辆车(句中的“步履困难”改为“步履蹒跚”更有分寸)。车上座无虚席,唯有那老人专座空在那里。(此句中第一个“那”可删去。) 长发小青年抢先一步,占了那个位子。老人只好拄着拐杖,依着栏杆(此句可改为“紧握栏杆”,更能突出老人的体弱力衰),吃力地站着。  相似文献   

10.
这是北京最美的季节。6年前.2004年11月15日凌晨,太阳还没出来.母亲病逝于北京的深秋.最后时刻我一个人守在母亲病床前.握着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眼安祥地闭上,永远不再睁开。父亲和弟妹在前一天晚上被我劝说回家。我们都知道.母亲没有不打招呼猝然离去.她用11年和恒久的渴望与不舍.改写了医生预言的只有8个月的生命期限。  相似文献   

11.
张婷  彦谷  都江 《旅游》2010,(9):50-53
傍晚,我在山中一边体验着这里宁静祥和。一边和一个在自己家门前剥玉米的长寿老人闲聊,有时根本听不懂老人在说什么!但从那一颗颗从满是皱纹的手上滑落下的黄色玉米粒上,从老人明亮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一种从容,一种经历岁月后的从容。  相似文献   

12.
两支“箭”向胡杨深处射去。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边沿的麦盖提县城出发 ,到原始胡杨林250公里 ,朝发夕至 ,确实得拿出一点速度来。在新疆上路 ,干粮袋、水葫芦是少不了的 ,可我的向导艾合默德·霍加老人却不让带任何东西。他担保我们一路上的吃喝。早上晨星未落 ,我们上马扬鞭出了城 ,一直没歇 ,射出30公里 ,来到一个小河湾处的瓜棚下。老人的头马停住 ,我也下马。他把马缰绳交给我 ,径直奔西瓜地。待到主人出来 ,老人已抱着两个大西瓜回到瓜棚前。这时我才发现老人身后还跟着一条狗。瓜地的狗是灵敏的 ,忠实又厉害 ,它竟没叫一声 ,…  相似文献   

13.
1976年3月26日,一位面目清瘦的老人躺在洁白的病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困难.医院办公室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农科院的一些领导同志,老人的家属和医生们,正在紧张地研究着病人的抢救方案.经过激烈地争论,最后决定立即动手术.应该说手术做得很成功,可也只使病人的生命延伸了四天.3月30日9时47分,老人走完他生命的旅程,安详地躺在鲜花翠柏丛中.他走得太早了,没有看到百花盛开的春天.但是几十年来,他在祖国的大西北,自强不息,拼力奋斗,在科学事业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人们永远怀念着这位伟大的学者、战士.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涂治.  相似文献   

14.
新春伊始,我们极为欢欣地在馆藏档案中看到了一件珍贵的史料——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老人为1940年在印尼的雅加达,万隆等地举办筹赈画展向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陈述此行经过的函件。(见本期本刊77页)3月1日下午,我们受本刊编辑部的委托,手持报告复制件,在南京金陵饭店拜谒了海粟老人,向老人请教函件形成的背景等有关情况。九十高龄的海粟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在春意盎然的居室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老人接过报告复制件,拿起放大镜,一眼看到四十五年前的亲笔签名时,喜出望外,连声说:“是我的,这是我当年写给教育部的报告。”又惊讶地问我们从哪里发现的。当老人知道这是保藏在我馆的档案原件时,说:“你们的工作太重要了。你们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的文  相似文献   

15.
正1988年7月1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位79岁的老人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位老人就是上世纪30年代名噪北平、胡适先生等非常赏识的作家寿生(申尚贤)。这一年,他成了全国年龄最大的新党员。是什么信念让一位八旬老人还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怀着崇敬的心情,笔者走访了申尚贤的小儿子申元初、小儿媳喻莉娟夫妇,通过他俩了解了申尚贤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1月4日夜里,香港教会医院六楼一间重症病房里静悄悄的,病床上一位瘦骨嶙峋的白发老人端详着手头一张女性照片,喃喃自语。这位老人就是已91岁高龄的香港"报界名士"(又多被称为"报界奇人")卜少夫。而后,卜一手攥紧妻子徐天白的照片,另一手毅然决然地扯下插在鼻孔里的输氧管……医生和护士匆匆赶来,却已无回天之力;卜少夫神态平和安详,嘴角还带着淡淡的笑意,他选择了以放弃救治的方式告别尘世,正如他的人生之旅一样,虽说不上坎坷曲折,却因个性鲜明、特立独行而富有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谎言     
妈妈非常爱我。爸爸去世早,妈妈为了照顾我,一直没有再结婚。我们母子生活在一起,情深无比。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外出旅行,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可就在这次欢乐的旅途中,在盘山公路上的一个拐弯处,我们乘坐的客车突然刹车失灵,一车人眼睁睁看着客车冲下了山涧,我和妈妈眼前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我在医护人员的极力抢救下,不久恢复了知觉,但眼前仍然一片漆黑。妈妈惶恐地叫着我的名字,我也痛苦地喊着妈妈。妈妈坐在我的病床前,用手在我脸上不停地抚摸着,我觉得她的手在不停地颤抖:“孩子,虽然我们母子都失去了眼睛,但我们是幸运…  相似文献   

18.
肖舟 《文史精华》2001,(7):40-47
1970年12月初的一个早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被家属匆匆送到上海瑞金医院(当时称东方红医院)急诊室,经过医生们一番检查,发现老人胃癌已近晚期,便摇了摇头,开了一点药,打发家属将他带回家去。 老人回到家里刚刚躺上床,一辆救护车呼啸而来停在他家门口。车上跳下几位医生,说是要将老人接到医院去。 老人的家属有些纳闷了,“去医院?今天早晨我们才从医院回来……” “那……是误会了。”领头的一位医生回答,“其实我们也不清楚,这是上面交代下来的政治任务。” 这一回果然大不相同,救护车将老人接到医院,立刻被送至一间…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月21日上午,在京文艺界,电影界的各方代表,冒着凛冽的寒风,集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前,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向为新中国电影事业贡献出一生的北京电影厂老厂长汪洋同志送行。北影厂的老同志来得很多,令人惊讶的是久患疾病的杜子同志(北影老领导人之一)也来了,他是从医院的病床上硬撑着爬起来,挣脱了家人的劝阻,拄着拐棍蹒跚而来的,他说:“不来不行,我心里过不去……”这是杜子的深情,也是我们老北影人的心境,因为老厂长带领我们风风雨雨几十年,一次又一次为北影创辉煌。那时我们在大街上,在旅途中,只要人们知道我们是来自北影的…  相似文献   

20.
韩艳 《神州》2010,(3):30-31
“爸爸,谢谢你。”这是李敬波在被推进手术室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2010年1月27日,《神州》杂志3名记者去看望了手术2天后的李敬波,是李敬波的大伯把我们领进病房,六人间的病房略显嘈杂,李敬波就躺在病房中间的那张病床上,刚做完手术的他,头上还缠着厚厚的绷带,脸色苍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