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宋代地方统兵体制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李昌宪在唐宋变革时期中,兵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唐以来以节度使、镇将为地方统兵系统的体制为宋朝以都部署、钤辖、都监、监押统辖所在兵马的新体制所取代。关于宋朝的地方统兵体制及其形成等问题,管见所及,宋史学...  相似文献   

2.
<正>北宋后期,军中开始设置统制,后成一军的统兵官。"宣和间,西、南用兵,大将或三、四人,不相统一,故即其中拔一人为都统制以总之,兵罢则如故"~①。建炎初,宋高宗"始置御营司","以真定府路马步军副总管王渊为使司都统制,诸将韩世忠、张俊、苗傅等并为统制官,又命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提举使司一行事  相似文献   

3.
张春兰 《文物春秋》2005,(2):65-68,78
本文考释了出自《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一件宋代军事文书,对其内容、年代及撰拟主体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文书所提供的资料可印证、补充史籍所载北宋末年宋将范致虚战败西京、兵溃潼关的历史事实,同时还提供了史籍所鲜见的统兵机构--"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并对宋王朝处理溃散兵员问题的"收管"制度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4.
宋代兵力部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宋前期的军队部署实行内外相制原则,京师兵力和其他地方兵力相等,以互相牵制。这一原则在宋神宗时发生变化,大部兵力分布在西北地区,而京师地区兵力不断减少,北宋末只剩数万。南宋前期,恢复实行了内外相制的兵力部署原则,临安地区驻兵最强,后期再次颠倒,重兵多在边防。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兵力部署在地域上都是重北轻南,南宋政府对南部内地的防卫尤弱于北宋。北宋的东线防御立足于兵,并不依赖黄河天险,重兵都在黄河以北;南宋重兵分布在长江沿线,对天险的依赖加强,但几乎放弃了边界的另一天险——淮河,表明其防御是消极的以守为主的战略。  相似文献   

5.
定州开元寺塔北宋石刻中的军人题名是目前所知记录北宋军队番号最多、反映北宋军队部署信息最为丰富的石刻文献,题名中共出现10支厢军番号,计16指挥,其中分驻定州厢军6指挥,非驻定州厢军8指挥,驻地不明确的2指挥;题名中共出现3支乡兵,均分布在靠近宋辽边境的河北路保州和定州。  相似文献   

6.
左右厢与经略司先后为西夏"边中"地区的高级政区。左右厢系继承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而创,大体以首都兴庆府为中轴线,分东西两部统领除京畿以外区域的所有兵马,"左厢"统东部,"右厢"统西部。其中,左厢约统军队十五万,为对宋、辽作战的主力部队。两厢的建制于崇宗亲政之后被废,而以东、西经略司替换之,由单纯的统兵体制演变为军政合一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不过两厢所奠定的居中控制、两翼拱卫的政治地理格局被经略司继承而沿用至西夏灭亡。从左右厢到经略司,是西夏上层接受并极力推行的专制主义制度与西夏旧有的部落体制相冲突并融合的结果。经略司最终设立,不仅从制度上根绝了大族"酋豪"掌控军队的可能性,还较为彻底的将诸多的部落纳入到了专制主义的国家体制之内,为随后仁宗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北宋亡国时,它的八十万禁军去哪儿了?》北宋一朝一直有"冗兵"的说法,到了宋哲宗朝,历经王安石改革裁军,宋军总兵力仍有80万人,其中有禁军60万,厢军(地方军)20万。那么在金军纵横黄河两岸的时候,这80万军人去哪儿了?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枢密院报告,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  相似文献   

8.
北宋王朝的军队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其中,禁兵和厢兵是北宋的常备军队,时人谓之“正军”,构成了北宋军队的主要部分。本文试图对北宋厢兵及其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厢兵之名,始于五代。王应麟《玉海》卷139云: 朱梁以方镇建国,遂以镇兵之制用之京师。京师兵有四厢,而诸军两厢,其厢使掌城郭烟火之事,而军旅渐有厢军之名。……(宋兴),而天下镇兵通谓之厢军。北宋立国之后,为了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拥兵自重故态复萌,对藩镇之兵进行了拣选。精兵悍卒,选送京师,组建成禁兵。地方州军所剩,大都是老弱病残者,如何处置这些人,关系到新兴政权的稳定与否。南宋人吕中曾针对宋初拣择士兵一事评论说:“夫兵之冗不难于汰而难于处,籍其力于强  相似文献   

9.
辽代节镇体制与晚唐五代一脉相承,与宋代节度体系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辽代节镇除本州(治州)外,亦下辖支州(属州)。节度使通过带本州刺史衔管理本州,同时加观察使衔统领支州。《辽史·地理志》关于"节度州"统刺史州的说法不够准确,应为"节度使"统州。辽代节镇在行政、军事、财政上直接隶属于中央。辽代实行的是中央—节镇—州—县的管理体制,节镇为辽代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这是唐五代节镇体制与辽代地方分权政治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宋真宗时期建立的弓箭手乡兵组织,由于其兼具屯田制与府兵制的优点,在防边、垦土及省费方面的作用日益凸现,从而得到宋朝在土地等方面的大力扶植,大致在宋、夏战前的康定元年(1040),从弓箭手田数和人数来看,都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弓箭手在保卫西北边疆安全、开垦沿边土地及节省北宋财政开支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募兵制时代亦兵亦农的典范组织,受到此后北宋历代帝王特别是宋神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八旗既是清代重要的军事组织,也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它既以旗统兵,又以旗统人,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也称为"旗下人"。在清代,旗籍对于旗人来说极为重要,取消旗籍也就意味着旗人身份的豁出。  相似文献   

12.
多角罐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墓葬中,时代自唐至明多有出现。依其特点,可分为15型,从年代、形状观察,其角饰呈现出一种"简单有规律—趋于复杂—复杂无序—简单无规律—消失"的形态。多角罐可分为五期,第一期,唐末—北宋前期。第二期,北宋中期—北宋晚期。第三期,北宋末期—南宋前期。第四期,南宋中期—南宋末期。第五期,元明时期。  相似文献   

13.
正世人皆知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教。但很少人知道,是宋时被称为圣人的范仲淹,引导这个"少喜谈兵"的孤儿,转向学问之道,并"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终成新大儒的。一、苦心劝学史载,张载家世居北宋时一时繁华的国都开封。其祖父张复,在宋真宗时任职于"集贤院",且为学士。他父亲张迪先任职于长安,后于宋仁宗时知涪州事。虽说出生于官宦人家,但其上两代都是读书  相似文献   

14.
在北宋政治、軍事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禁軍中,存在着數量可觀的異族兵。本文從民族成分、士兵的來源與補充、規模與駐地、職能等四個方面對其進行探討。北宋禁軍中的異族兵與另一種身份的異族兵——蕃兵間有着明顯的差異,但兩者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流動關係。如將其與北宋一般禁軍相比較,可以發現兩者有較多的共通之處,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境内各民族之間的進一步融合。但其並不同於遼、金、元等王朝的部族聯合軍,它有自己獨特的編制和指揮系統,可以說北宋禁軍中的異族兵具有較多的“漢地”或“中原”色彩。此外,當時的民族關係和國際形勢也影響着宋王朝對待禁軍中異族兵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据前人考证,达尔汉这一名号始见于柔然,称"塔寒"。继为突厥沿用,称"达干",为专统兵马的武职。之后回纥、达旦等都沿用过该名号。至南宋,在五城之地畏兀儿族中,仅成一世袭空名而已。蒙古兴起后,达尔汉又被广泛使用。①清初,满洲人从蒙古那里借用  相似文献   

16.
辽代世家大族的军事势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善军 《安徽史学》2005,(4):23-27,15
辽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以"用武立国"而著称,作为主要的军事支柱,世家大族的军事势力引人注目.其具体表现一是其强盛的私兵势力,这与世家大族广泛占有奴隶是相适应的;二是由于世代统兵所形成的军事权力和军事影响,这则是由辽朝的军事用人制度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张帆 《黑龙江史志》2014,(10):42-44
北宋以"重文轻武"、"以文御武"为国策,即所谓的"祖宗家法"。加之统治者对于武将的防备之心所采用的"将从中御"、"更戍法"使的"兵不识将,将不知兵",这些措施都大大降低了武将的地位,这就直接导致文臣主政,武将被冷落,常有武官要求转为文资之事。然而在"祖宗家法"之下,却出现了具有半藩镇性质的"将门"现象,那么"将门"是否真的具有藩镇的性质。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宋夏战争中,引兵就粮是北宋政府所采取的重要后勤补给措施之一,其具体办法是将沿边士兵由原驻地回撤到后方粮食聚集地以获得后勤补给。本文认为,由于受到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影响,北宋就粮兵原驻地与就粮地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即某路宋军固定到某地就粮。此外,就粮措施的实施与战争形势密切相关,宋夏战局的发展使引兵就粮逐渐出现了就粮兵移动范围增大和就粮人数增多等情况。在肯定就粮措施重要意义的同时,本文也注意到引兵就粮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守边军队回撤就粮削弱了沿边地区的军事力量。为此,北宋采取了分番就粮和分时就粮等办法来弥补其缺欠,这使引兵就粮得以长期实施,并在宋夏战争的后勤补给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晔 《沧桑》2010,(2):108-110,155
通过对王超在景德之役前后表现的分析,结合当时北宋朝野的舆论和评价来看,实际上王超是一位临战持重之将,非胆怯畏战之人。望都之战中王继忠所部乃是全军殿后掩护撤退之兵,其战败被擒非王超坐视不救所致。本文通过对辽军伏击战术及平原作战中的宋辽两军优劣的分析,指出辽军伏击战术的重大威胁和北宋在河北的军事部署正是王超临战持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祖慧 《文献》2001,(2):25-38
《太平治迹统类》(以下简称《统类》)三十卷,南宋人彭百川撰.该书主要取材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按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体例对北宋160余年间的重要史事进行编排,于朝廷大政、典章制度、诸臣事迹等尤为详备,是研究北宋历史,特别是北宋政治制度、职官科举制度的重要史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