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汉官印丛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西汉界格官印的废止时间古代界格官印有两种,一是田字格,施于方形四字官印,界格横竖交叉,将印面分成四等份,印文刻于格内;一是日字格,界格有横有竖,横格多见于长方形半通小印,竖格则方印、半通印并见。界格官印起源于战国,今遗存的齐国和楚国官玺中有不少此类  相似文献   

2.
在黄河博物馆内,现藏有一块汲县河堤烽堠碑,它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古黄河堤防分段管理维修的一件界标实物. 1987年,河南汲县(今卫辉市)柳卫村村民候光安在村东黄河故堤上取土,挖掘出一块陶制的河堤分界碑.碑高52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通体青色,上圆下方.碑的正面阴刻三行文字,竖行楷书.中间一行字形较大,刻"汲县河堤下界埄堠"8字;两边行字形略小,右边行刻"西至上界永"5字,左边行刻"福村八十里".(图一)碑的背面一侧有刻印花纹,中间竖向排列六组对顶三角形刻纹,两边各竖排六组"川"字形刻纹.该界碑出土后曾一度为汲县水利局刘仰洲老先生收藏,1996年11月刘仰洲先生将其捐赠给黄委会黄河博物馆,至今仍珍藏在黄河博物馆内.  相似文献   

3.
西安西郊新近出土《隋元世斌墓志》一方,葬于隋大业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墓志无盖,志石高31.5、宽31.5厘米。志文无首行题,共九行,行八字,末行七字,楷书,有线刻界格,无撰书人名(图一)。志石原藏西安古旧书店,今藏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博物馆于1959年曾征得铜镜一面。径25、厚0.1厘米。镜背铸文楷书,五行二十四字:“左厢南颍界弟子张再兴,镜一面舍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边款为阴刻女真文“????”四字,尾附“?”记官府签押(见图)。下面试将镜背的铭文、边刻女真文字的  相似文献   

5.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也随之从书本上消失。过去认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简称《印书法》)中的"界行",就是明清活字印本上的"行格界线"。近期,笔者重新审视西夏文佛经《本续》,对将其定为木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是"隔行竹片印痕"的认识有所领悟:《造活字印书法》中的"界行",与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明清活字本"行格界线"不同,它是不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王祯《印书法》"界行"进行了论证:1.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概念不同;2.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性质不同;3.它与金简《程式》"套格"不同。  相似文献   

6.
1984年1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乡小围埂村发现铜印1方(见图)。印正方形,边长7.3、厚1.5厘米。印柄扁圆形,上细下粗,高8厘米。印文右半为篆书"南军后参军篆",左半为阿拉伯文。印背右刻楷书"丁卯年造",左刻阿拉伯文,印左侧面刻楷书"永字第五百九十六号"。清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在云南蒙化厅(今巍山县)回族聚居的小围埂村起  相似文献   

7.
刘华国  姜建成 《文物》2015,(2):71-73
<正>2012年6月,山东省青州市文物执法大队联合青州市文物局在王坟镇乔家庄村征集到一方新出土的隋代墓志。志石为石灰石质,长方形,长94、高68、厚10厘米。无志盖。墓志正面刻有界格,志文33行,满行24字,共743字。墓志字体为魏碑体,大部分字迹清晰(图一)。录文如下:  相似文献   

8.
1983年9月,云南大理城内一处旧房基下发现一通碑石。碑通高3、宽1.2、厚0.2米。半圆形碑额,高、宽1.2米,正中刻楷书"加封圣诏"四字,周刻双龙捧日浮雕。碑身高1.8、宽1米,四周刻缠枝莲纹,中间刻碑文。文分上、下两段。上段刻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下段刻至大二年(1309年)尚书省据旨行文各地建立加封孔子"圣诏"碑石的文告及刻立碑石职事人员名单(见图)。  相似文献   

9.
1987年11月,驻马店地区文化局在驻马店市西郊建设综合办公楼时发现一块宋代买地石券(见图)。石券略呈长方形,长57厘米,宽39厘米,厚3.5厘米。一面打磨平整镌刻文字,其它几面经过粗略修整。正面阴刻字19行,共199字,字体大小不等,最大字2.5×4厘米,最小字0.8×1.2厘米,其字纵行排列基本整齐,最多的满行14字,最少的一行4字。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清水河县拐子上古城发现秦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9月,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贾浪沟村农民在修筑呼和浩特—准格尔旗公路时,于拐子上古城内发现10件青铜兵器,随即送交我站。兵器有戈、矛两种,出土于古城西北部的高土台内侧,距地表深1.18米。现介绍如下。戈 4件(G:1—4)。形制相同。援两侧作双弧面刃,胡上近阑处有三个长方形穿;内上一穿,上、下缘也作锋刃。标本G:1,内一面刻"五"字,一面纵刻"廪丘"二字(图一:1、2);胡一面刻"□□武  相似文献   

11.
"清静经"是《清静无为之经》的简称,或称"清净经"。从"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等的内容来看,当属道教经典。该经拓本分经文和书题两部分:梁左光禄大夫杨祜奉敕书经文,权中书侍郎李浩奉敕题。拓本现藏南京市博物馆。经文五帧,帧高27.3、宽7.5厘米。共38行,满行12字,计435字,字径1.5厘米左右。前四行刻书者职位、姓名及刻经缘由。书体除大量隶体字外,也有篆书和楷书,个别字也有草书的(图一—四、九)。经文后面题记亦为五帧,均系篆书,共15行,满行5字,计67字,字径4  相似文献   

12.
《临淮王像碑》通高444、宽160、厚19厘米。青石质,原碑座已佚,现有碑座为后配(图一)。碑首作半圆形,高129厘米,以高浮雕技法刻两条俯首盘旋的巨龙,中题阳文篆书“司空公青州刺史临淮王像碑”3行12字(图二、三),字径17厘米,中有界格,题额两侧各有一小佛像。碑的正文为隶书,29行,满行58字,原文共1635字。现存1500字(图四、五)。碑阴刻“龙兴之寺”四个大字,字径67厘米,正书,原系唐代李邕书青州龙兴寺寺额,金皇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河南省博物馆收集到不少金代铜官印,现分别介绍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一颗。1965年3月南阳县出土。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宽7.1、厚1.5、通高4.7厘米。印文为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背面右刻"兴定元年九月";左刻"□□礼部造";侧面刻"都统所听字印"(图一)。  相似文献   

14.
蒲江出土明奉直大夫孙礼墓志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2月,蒲江县鹤山镇蒲现村4组出土明泰直大夫孙礼墓志铭。孙利墓早年被毁,墓志铭石刻犹存。篆盖长98厘米、宽60厘米、厚5厘米、白砂石、刻篆书5行、字径IO厘米、字距2厘米,共24字,其中5字已磨灭,现存19字,文为:“明奉直大(夫)/知陕西湖(广)/那郴州事/庆阳府(推官鹤)/洲孙公志”楷书1行,字径6厘米:“改葬英艺山”(图一)墓志铭长95厘米、高665厘米,厚6厘米,青石,刻楷书文字32行,645字。字径3厘米,原石竖刻,今横抄,加标点以便阅读:“明奉直大夫、知陕西、湖广、分D、郴州事、鹤洲孙公墓志/赐进士、大中大…  相似文献   

15.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碑(简称《郎君行记碑》),位于陕西乾陵陵园内。碑文刻在无字碑阳面正中(实为该碑上题刻),碑文四周以五至十公分宽的线刻蔓草花纹边拦构成一个圭额、长方形身的碑面;碑额阴刻篆书坚行汉文文字,“大金皇  相似文献   

16.
1995年5月17日,宋刻《颜氏干禄碑》(又称《干禄字书》、《干禄碑》)在三台文庙(今三台师范学校)内出土。其碑长方形,截角。高245cm,宽近120cm,厚33cm。其规格大小,与《金石革编》略有出入。这与三台文管所馆藏拓片相符。碑四面皆有刊刻。正面、背面,刻《干禄字书》及“原叙”和“勾跋”。侧面刻“吴跋”等。以上情形也与三台文管所馆藏拓片相符。正面,额镌“颜氏干禄字书”六字,横排,篆书,字大8×6cm。碑身分五层刊刻,纵排,每层35行(《金石革编》记为33行),满行9字,正书,字大3×2cm(夹注小楷字大1.2×1cm)。第五层…  相似文献   

17.
契丹大字《北大王墓志》考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墓志的发现辽代北大王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昆都公社的一个辽墓群中。该墓在解放前已被盗掘,墓门打开。1975年冬,当地社员进山劳动时进入墓中,发现仅存的一合墓志,随即送至旗文化馆收藏。墓志青砂岩质。志盖上圆下方,呈圭形。中高94、侧高70、宽61、厚7厘米。正面中央刻篆体汉字"北大王墓志"一行(图一),背面正刻汉字二十一行(图二)。志石长方形,高96、宽62、厚6厘米。上刻契丹大字二十七行(图三)。由于志盖与志石形状不同,志盖背面第六行汉文底部还残存一个契丹大字"(?)",我们推测,志盖是利用一个原来刻有契丹大字的碑打磨后改刻的。  相似文献   

18.
吴葆勤 《文物》2020,(4):92-96
赫连山、赫连简墓志2014年出土于山西太原,于《文物》2019年第5期刊布发掘简报[1]。据《简报》介绍,两方墓志皆由志盖、志石扣合而成。赫连山墓志盖顶有3行阳刻篆书"唐故赫连君墓志之铭",志石方形,边长57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2竖行,行22字,计471字(图一)。赫连简墓志盖顶同样有3行阳刻篆书,文作"大唐故赫连君墓志铭",志石方形,边长54厘米,楷书阴刻,自右向左共23竖行,行23字,计482字(图二)。《简报》对两方墓志的释录及断句有可商处,今据拓片予以校补。  相似文献   

19.
1981年7月桐城县文物管理所从本县土产公司废品收购门市部征得一枚清代桐城张宰相的狮纽官印。今藏安徽桐城县博物馆。该印质地为黄铜,纵5.8、宽3、高5.5厘米。狮纽,纽高4、长3厘米,雕刻精工。印面呈长方形,四角裁圆,四周镌刻有单线印边,印上方横刻“御赐”二字,其下方竖刻“调梅良弼”四字,均为阳文小篆,文字两边各刻有蟠螭,蜿蜒向上,相对  相似文献   

20.
《张通妻陶贵墓志》刻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清乾隆年间陕西西安出土,首题“大将军昌乐公府司土行参军张通妻陶墓志”,19行,满行19字,楷书,有方界格。著录见《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集古求真》、《八琼室金石补正》、《陕西金石志》、《成宁长安两县续志》、《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等,全文见《古志石华续编》、《志石文录续编》、《关中石刻文字新编》等。志主陶贵,丹阳人,乃大将军昌乐公府司土行参军张通之妻,卒后葬于长安县龙首乡。《张通妻陶贵墓志》乃隋志中之佳品,其书法秀劲端雅,一直以来评价极高,是临习隋楷的最佳范本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