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慧龍 《中华文史论丛》2022,(3):269-302+410-411
源自王安石變法的提舉常平司,在熙寧年間主要由轉運司兼領,可謂“分司不分局”。元豐元年,宋廷取消兼領之制,提舉常平官獨立分局治事,官員資序也相應提升。元豐官制改革後,“提舉常平司—户部右曹”系統形成,倉司的監司地位正式確立。元祐時期,新法盡廢,宋廷重新釐定路分監司的考課内容。哲宗親政後,新法恢復,倉司重建。以民事爲主的紹聖監司考課法,繼承了元祐監司考課的改進成果。路分三大監司互申考課和元符監司巡歷制度的定型,使倉司最終固著於路分,成爲既主財利又主民事的監司。  相似文献   

2.
金代“使司”银铤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金代银铤上常见的“使司”戳记,学界有不同解释。或谓“使司”是检验戳记,此类银铤的性质是称量货币;或谓“使司”银铤是转运司或盐使司的税银。本文认为,“使司”系盐使司之外其它诸使司的通称,凡此类银铤皆为“院务税”、“院务课程”,其性质属于征榷税银。  相似文献   

3.
正一、主干道清障,显露三进古建筑2016年初,随着苏州古城区南北主干道"人民路综合治理工程"的全面展开,沧浪亭牌坊北侧沿街搭建的店面房屋被陆续拆除,长期遮掩在后面的一大片古建筑显露了出来。其中三座厅堂均为硬山顶,前后排列,井然有序。大门南向,两侧有敞开的八字墙,檐下有壮硕的牌科(斗拱),与书院巷清代江苏巡抚衙门的门厅十分相似,更显得气势不凡。一望而知,此处绝非寻常百姓家。对于这一片老房子,附近的一些居民已经不清楚它的来历。但是在民间却一直流传着沈家祠堂的故  相似文献   

4.
汉代"使主客"一职,学界通常沿用服虔的说法,将其视作大鸿胪的属官。但从相关出土简牍资料来看,"使主客"是皇帝派出的使者,一般由"郎""郎中""中郎将""谏大夫""散骑光禄大夫"等皇帝身边的近臣出任,带有临时加官的性质,并非大鸿胪的常设属官,只是在有外国使客事务需要处置时,临时授命,承制代表皇帝处理相关事宜。并见于汉简中的"使主兵"和"使主艸"的性质,应与"使主客"相同,皆为皇帝派出的使者,具有临时加官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日本大谷光瑞等人于我国的新疆地区掘取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在这些古代文物中,唐代“孔目司”文书(见附图)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其原因,一是该文书保存比较完整,且笔迹较为清晰;二是此文书系唐代新疆地区有关行旅过所和公验的官府文书,其内容从某种角度上  相似文献   

6.
1988年3月,河北省满城县城内进行建筑施工时发现一方铜印。印面近方形,长方柱形纽。印边长7×6.9、厚1.3、带纽通高5.5厘米。印文为阳文篆书"麴使司印"4字(见图)。《金史·百官志》有"中都都麴使司"条:"使,从六品。副使,正七品。掌监知人户酝造麴蘖,办课以佐国用。……凡京都及真定皆为都麴酒使司,设官吏同此。它处置酒使司……"可见金代中都路、京都、真  相似文献   

7.
两唐书职官志“招讨使”考宁志新“招讨使”,是唐朝中后期设置较多的军事指挥官称号。关于它的基本情况,《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招讨使”条注云:“贞元末置。自后,随用兵权置,兵罢则停。”《新唐书》卷四九下《百官志四下》则云:“元帅、都统、招讨使,掌征...  相似文献   

8.
明四夷馆“女真馆”和朝鲜司译院“女真语学”均为教习女真语言文字并负责翻译女真文书的“译学”机构。四夷馆和司译院培养的通汉语和女真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在明朝、朝鲜与女真的交涉中起到了重要的语言媒介作用。自正统年间开始,部分地区的女真人与明朝交往时,往来文书改用蒙古语,以致出现了明朝四夷馆鞑靼馆代译女真文书的现象。同样,朝鲜司译院给女真部的文书也以女真和蒙古两种文字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9.
正唐代史官韋述《兩京新記》已佚,後人1補甚多。有曹元忠據鮑崇城刻本《太平御覽》卷六五七1關於唐長安靖安坊崇敬寺石像的記載一則(《兩京新記》時稱之爲《西京記》)。此條記載爲:又曰崇敬寺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有靈驗。傳云是阿育  相似文献   

10.
清代提塘考     
刘文鹏 《清史研究》2007,1(4):87-91
提塘,顾名思义,是指管理塘务之官员,在明清时期地位不高,但职能重要,在当时的政治和行政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影响着很多重大事件。学界尚无专门文章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会典、实录和奏折档案等材料的梳理,力图揭示清代提塘的职能及其运行状况,以求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1.
唐古忒学考     
唐古忒学为清朝培养藏语文翻译人员的专设机构。本文利用满蒙汉文史料,考察唐古忒学的设立始末与制度化历程,讨论唐古忒学生的出身、入仕、升转及其在清朝中枢藏文公文翻译中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与运作的层面上对清朝多语文政治文化的构建与实践提供一个考察的角度。  相似文献   

12.
金代中期,金朝仿照北宋解盐司之制,在全国建立了山东、沧、宝坻、辽东、解、北京、西京等七个较大的盐使司,来管理全国的盐务事宜,其职能主要表现在管理盐户、管理贩盐的渠道,打击私盐,征收盐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元初制国用使司的设立是领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职能分离的结果,这是当时忽必烈政府财政需求扩大的客观要求,也与阿合马的努力有关。制国用使司设有使、同知、副使、佥事、员外郎、郎中和令史等。最终制国用使司实现了到尚书省的平稳过渡,其主要官员也相继任职于尚书省。制国用使司与中书户部并不统属,其主要职能为统筹财政收支,这些职能的运作主要依靠其辖下的转运司和提举司。  相似文献   

14.
夏鼐 《文物》1962,(Z2)
这一枚所谓"和阗马钱"系黄文弼先生于1929年和阗北的阿克斯比尔的旧城所得。黄先生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对于这枚铜币曾加描述和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16.
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路线再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路线再考孙修身有唐一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疆域的广博,抑或是对外交往的频繁,都为前时诸朝所不及,这是为历史文献的记载所证实了的。在对外的交往中,以印度摩伽陀王国和大唐帝国的交往最多。众所周知,在唐朝的初年,曾有一位孤迈...  相似文献   

17.
2000年9月,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征集一方元代巴思八文铜印。据捐献者称,此印早年出土于赤峰市郊的红庙子一带。印面呈正方形,边长6.5厘米,印文为阳文,竖排……  相似文献   

18.
熊义民 《岭南文史》2000,(4):57-59,38
《汉书&;#183;地理志》有一段关于西汉遣使西南洋的记载,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6,(Z1)
  相似文献   

20.
为后世盛赞的唐代牧监使职制度并非以往认为的静态形式,而是存在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套制度在分布格局、划分标准等许多关键原则上均可追溯到隋代的陇右牧。作为陇右群牧使前身的陇右诸牧监使,仪凤三年始设时既不总领全国马政,也不是唯一的牧监使。出土文书表明当时全国有陇西、秦州、原州、盐州、岚州五个牧监体系,同时置使的尚有原、盐两州牧监。陇右诸牧监使的权力直到武周中后期才有明显扩大,将秦、原两州牧监纳入统辖范围。伴随着这一历史过程,陇右西、南、北、东四使划分产生,景龙年间李隆基任太子时又将东使改为东宫使。盐州牧监自隋代以来一直不属于陇右牧体系,它在开元十三年位列"五使"可能是由于人事原因。至于史书提到的夏州群牧使、陇右三使,则均为临时设置的使职,前者一度管辖盐、夏诸州牧监,后者是对陇右西、南、北三使的统称。此外,陇右诸牧监使及群牧使驻地也并非如史书所记载的始终在原州,而是经历了"陇西—秦州—原州"三次迁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